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7 题号:122785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广义的数字阅读包括以数字文件为内容载体的漫画、有声读物文件等。狭义的数字阅读指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设备进行文学作品的在线或离线阅读,阅读内容仅包含网络文学与出版物的电子版。政府对数字阅读地位给予了肯定与追认,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引导,逐渐强化渠道和内容的监管力度,持续完善数字阅读行业政策,扶持产业向良性发展。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上升至国家级规划,连续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国家在战略层面对阅读相关产业的重视态度和推动决心。国民收入水平增长稳健,娱乐消费相应提升,精神需求日益旺盛。同时伴随“互联网+”战略的持续推行,新经济形式下将维持互联网内容市场高增速发展状态。数字阅读产业作为互联网内容的典型代表,面临居民文娱消费升级风口,在政府倡导的振兴文化产业浪潮中拥有巨大潜力和发展机遇。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网络普及率达55.8%,互联网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在网络大潮下,国民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化阅读率连续数年持续上升,并已然超过纸质阅读,成为国民阅读主流方式。国家信息化建设脚步加快,网络产业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同时前沿科技探索,如AR/VR、大数据、Al、区块链等技术进步,有利于推动阅读形式、内容生产和互动方式的升级。

( 摘编自艾瑞咨询《中国数字阅读行业研究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截至2018年底,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已经达到4.3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

产业发展方面,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254.5亿元,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九成,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数字阅读用户的行为偏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14-18岁的人群偏好青春校园类题材,且呈现高时长、高频率的阅读习惯;25-30岁的人群偏爱职场商战类内容,人均年阅读量13.22本,超过数字阅读用户的平均水平。付费意愿上,数字阅读用户的版权意识基本建立,付费意愿连年提升,2018年达到66.4%。作者与内容方面,作者数量稳步增长,特别是专业作者培训班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创作者的写作水平,带动精品内容涌现。数据显示,近70%的数字阅读用户认为2018年的数字阅读内容质量有所提升。题材上,立体多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更受用户欢迎,都市生活、职场商战类的网络原创内容受到热捧。

在产业创新方面,以社交化为特征的媒体融合以及线上线下通的纸电融合等模式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挖掘出产业内生动能。

专家认为,随着技术升级,数字阅读服务将更加精细和多元。未来,面对用户多样化需求,数字阅读产业将为用户提供多层次、专业化、智能化、有声化和场景化等更加全面的服务。伴随新兴技术发展,智能接收设备类型逐渐丰富,将会出现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摘编自《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和《5G:打开数字阅读大市场》)

材料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风生水起,成为不少人的主要阅读方式。这些年来,关于数字阅读的讨论一直很多,但时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否定数字阅读的存在,很少有人会认为数字阅读毫无用处。就拿一直热议的浅阅读和深阅读来说,很难说读书就是深读,也很难说数字阅读就必然等同于浅阅读。

单从数据来看,人均数字阅读量达到12.4本,相当于一个月读一本,其实已经不能算少了。但人均12.4本的数字阅读量,确实模糊了很多问题。且不说具体阅读的方式,是精读还是粗读,是有思考的阅读还是浮光掠影的阅读,就说阅读的内容,就很值得细细推敲。虽然缺少定量定性的统计与分析,但就眼前所见,恐怕很多阅读内容难以让人乐观。当下电子阅读中,网络小说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

当然,随着这些年来对内容生产的重视,网络小说的质量正在提升,但也很难说达到了要求。而在一些角落里,大量的阅读内容还存在着不健康的一面。这样的电子阅读,即便数字再多,又有多大意义?阅读的所有美好意义,其实都是通过价值体现出来的。消遣式、娱乐式阅读也无不可,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一些不健康和漏洞百出的内容,走马观花地阅读一百本,可能还不如精读一本有质量的书有价值。

( 摘编自《数字阅读不能只重视阅读数字》)

1.下列对“数字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包含阅读对象数字化和阅读方式数字化两层含义,常说的网络小说是指阅读对象数字化。
B.数字阅读,其阅读方式的数字化是指阅读的载体、终端是电脑、手机等带屏幕显示器的电子仪器。
C.通过手机、电脑等互联网设备在线阅读或收听网络文学和出版物的电子版,属于狭义的数字阅读。
D.数字阅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数字文件为内容载体的漫画、有声读物等就属于广义的数字阅读。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数字阅读的市场规模的年增长率在经历了2012年和2013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5年之后逐渐趋于缓和。
B.2011年到2017年间,随着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的增长,我国数字阅读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攀升,屡创新高。
C.2011年至2013年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及增长率均大幅增长,但2013至2015年间两项指标均大幅下降。
D.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增长率起伏很大,增长率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超过16个百分点。
3.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数字阅读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脸识别技术和步态识别技术两者的应用场合和使用条件相似。比如都不需要被测试者的主动配合,可以秘密对测试者进行身份识别,可应用于自动监控和门禁系统。因此在应用场景上人脸识别和步态识别具有融合的可能。但两种技术生物特征的影响因素不同。在其中一种生物特征受到影响因素干扰的时候,另一种生物特征仍然可以正常发挥作用。比如被测试者戴假发、化妆,其人脸特征有变化,但步态特征没变化。当被测试者受伤或生病时,其步态特征有变,但人脸特征没影响。可见人脸识别技术和步态识别技术具有互补性。人脸识别技术和步态识别技术都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运用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生物特征的唯一性和稳定性,不需要携带卡片,也不需要记密码,方便、安全还不易假冒伪造。

人脸识别受光照﹑表情、姿势、化妆、发型等影响较大;年龄也对人脸识别有影响。步态识别易受生病、道路崎岖、衣服光照等的影响。

人脸识别技术起源于18世纪。人脸识别适合近距离,步态识别适合远距离。人脸识别和步态识别可以互补。比如对人脸识别影响大的低分辨率和照明条件对步态识别几乎无影响;对步态识别影响大的搬运条件、走路环境、衣着等对人脸识别影响小。所以步态识别和人脸识别互相弥补,二者融合可以降低出错率。

人脸识别技术和步态识别技术都可以隐蔽地进行秘密目标识别,不侵犯个人隐私。

(摘编自李玲玲《人脸识别和步态识别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材料二:

交互环境是影响人脸识别互动的重要因素。交互环境由多种环境条件构成,包括光照条件、人流条件、场地条件等。昏暗的光照条件下,摄像头极易无法正常工作。人流条件和场地条件是人脸识别检测的重要干扰因素。人流量密集的场地,用户与用户的面部之间易造成遮挡,引发断检或误检情况。因此,开阔的互动场地,有助于保障用户活动范围及用户人身安全。

交互环境同时影响人脸识别的参与人数与互动形式。在光照条件与场地面积近似的前提下,人流密集的场地,一般采用多人互动、简易交互流程的交互设计方式,烘托群体互动的热闹氛围。人流较少的场地,可考虑采用单人互动、复杂交互流程的交互设计方式,增添单人互动的游戏趣味性。

(摘编自张琼、王敬泽《基于交互设计的人脸识别技术层次化研究》)

材料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形式,人们通过刷脸支付、刷脸安检、刷脸入住酒店……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的时代,而服务业的发展中,人工服务所带来的亲切感以及便利条件很多又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有些基于人脸识别的创新服务模式结合了人脸识别与人工服务的特点,在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打造了一种卓越的客户体验,对客户体验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也打造出以客户为主体提供多方面服务及分析的售卖方式,积极做到想客户所想的服务理念。在通过咖啡实体店的方式调查该方案可行性以及用户体验程度的分析中发现,该模式不仅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服务,同时提高了用户的依赖性以及购物热情,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增加了客户认可度,是一项可以进行推广的新型服务模式。

(同上)

1.下列对“人脸识别”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动监控和门禁系统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不需要被测试者的主动配合,就可以不公开地对被测试者进行身份的识别。
B.由于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运用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生物特征的唯一性和稳定性,因而方便、安全,不会被假冒伪造。
C.适合近距离的识别的人脸识别技术起源早,但低分辨率和照明条件对人脸识别影响较大,最好和其他识别技术互相配合使用。
D.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脸”的时代,人脸识别技术已渐渐成为主流形式,人们通过刷脸享受多种服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步态识别技术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条件有一定的区别,被测试者戴假发、化妆,其人脸特征有变化,但步态特征并没有发生变化。
B.影响人脸识别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交互环境,它包括昏暗、明亮的光照条件、密集与否的人流条件、开阔与否的场地条件等。
C.在服务业发展中,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工服务所带来的亲切感以及很多无法取代的便利条件,但有些创新模式却给人以别样的体验。
D.融合了人脸识别技术与人工服务的服务模式是一种已经全面推广的新型服务模式,它可以在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3.人脸识别技术要提供更好的服务,需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2-26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二十一世纪正迎来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这样的时机可以说是百年一遇。

正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之下,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这对于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国家数字竞争力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下行通道,逆全球化思维盛行,同时工业经济加速向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转型升级。新基建契合的正是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这个“新”机遇,与“数字中国”战略一脉相承。

(摘编自吴绪亮《新基建与数字中国发展的战略逻辑》,《中国经济时报》2020年4月23日)

材料二: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数字世界制高点,数字国家的建设风生水起。对我们国家而言,以“数字中国”为抓手,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核心竞争力。“数字中国”建设,是治理路径、方法、执行实施、结果复盘的全方位创新实践,也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变革再造和重塑。在治理能力竞争的赛道上,我们通过“数字中国”的建设基础,驰而不息。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今后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创新,创造出基于人、事、物、数据的运营平台,在有域无疆的,新的数字世界里,根据多维度的数据对物理世界的治理进行创新和重构。

(摘编自王晶《“数字中国”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学习时报》2019年11月22日)

材料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36.2%,而2005年这一比例仅为14.2%。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7%。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力量。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国际市场明显萎缩,尤其对于传统产业来讲,伤害更为明显。但在福建长乐,当地积极拥抱互联网,加速实施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很多公司厂房里,曾经人头攒动的场景不再,眼前是有序挥舞的机械臂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有理由相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步伐。

今年以来,各地加速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福建省提出三年基本建成国家东南区域网络枢纽和海上数字丝绸之路信息通信枢纽;浙江省计划三年投资近万亿元,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先的标杆省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开展5G创新应用400余项,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600余个,不仅持续拉动投资,也正激发中国经济内在活力。

(摘编自秦平《期待数字中国战略进一步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网2020年10月13日)

1.下列对“数字中国”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来临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的,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B.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是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信息化所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当前的“新基建”与“数字中国”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C.我们国家以“数字中国”为抓手,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核心竞争力,抢占了数字世界的制高点,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产生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D.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行,促进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开始融入并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创新,我们可能创造出基于人、事、物、数据的运营平台,这有助于我们对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和重构。
B.2005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14.2%,2019年这一占比已经达到36.2%。这组数据表明,数字技术驱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C.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我国传统产业,数字技术有助于改造传统产业,将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
D.为了抵抗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扭转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维,2020年以来,我国各地加速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
3.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5-08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人类对历史的认知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文字产生之前,传递历史记忆与生产、生活经验的主要方法是口耳相传。“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属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长老每当游猎斗战之隙暇,或值佳辰今节,辄聚其子姓……纵谈己身或其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展转作谈料,历数代而未已。”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认知历史。

文字产生之后,人们开始用文字在某些载体上记录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大量的文书和文献资料。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赫梯、亚述,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等王朝与帝国,留下了数量可观的铭文、档案文书、王名表、编年史等。中国的商、周时期,统治者设置专门的史官,记录重大事件与保存重要文书。历史记事作为一种历史认知方式,它通过用文字记录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与宗教等事务,形成了大量第一手的档案史料。然而,历史记事所留下的文字记载,“彼此之间是孤立的,没有标明互相间的关系”。历史记事的不足之处,是所记事件的简要性与所记事件之间的不连贯性。

从历史记事到历史叙事,是人类在历史认知方式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历史叙事与历史记事的不同在于:历史叙事的结构“一系列事件之间具有连贯性”,历史记事则是片段式的、不相连贯的;历史叙事的要素相对完整,包括“故事、人物、观点和意义”。历史记事则缺少情节、人物形象和记事者观点的完整呈现。历史叙事以文辞叙述事件和人物,叙事具有一定文学性。历史记事则以文字记录事件,多为描述性的平铺直叙。相对于历史记事而言,历史叙事能够更加完整而连贯地展现历史进程,生动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效地体现历史观念,是一种更高级的认知历史方式。

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史著作,是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张广智先生说:“希罗多德的《历史》放弃了神话的形式,以叙事的散文体直接对人类的经历加以描绘……‘历史’的这一新的叙述方式的出现意味着希腊人或希腊社会的兴趣和注意力的转移,即从对神、人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全面关注,从对遥远时代的兴趣转化为对当代的兴趣。”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叙事史名著,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左传》。《左传》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叙述历史,以至它在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历史理论等方面,实现了对以往历史记事文献的全方位超越,《左传》因此成为我国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史学名著。

中西古典史学都是由叙事史而诞生的。美国历史学家汤普森评价希罗多德说:“他创建了最早、最古老的‘叙事史’这一类型。下列想法都是希罗多德构思出来的:历史不只是一些突出的、并不相连贯的事实的排列,在它们表面上的混乱下边,必然有一种统一性与连贯性存在;历史家的职责就是区别比较重大的事实和比较细小的事实并以适当的顺序把它们联系起来。”梁启超评价《左传》说:“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故左丘可谓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也,又秦汉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也。”由此可见,历史叙事与中西古典史学的正式形成,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

叙事史问世之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近代史学大体还是希腊人留下来的样子……古代历史学家的著作仍保存在我们自己的著作中,这真是一种‘永恒的财富’。”《左传》问世之后直到20世纪现代史学产生之前,叙事史也一直是中国史学的大宗。因此,伴随着叙事史的问世,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就进入了以历史叙事为主,以文字记言记事与口耳相传为辅的时代。

(马卫东《<左传>叙事成就与中国古典史学的诞生》)

材料二

《左传》的历史叙事,作为《左传》作者研究历史的成果,必然包含了作者本人对历史的分析、判断与解读。正如彭刚先生所言:“历史分析和历史叙事(至少在优秀的作品中)原本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左传》这部优秀的史学作品中,历史叙事与历史分析显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学者曾将《左传》与同样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史学作品清华简陋【注】《系年》就深层叙事结构加以比较后,认为与《系年》的“以力统礼”不同,《左传》在深层叙事结构上表现出“以礼统力”的特点。所谓“以礼统力”,是指“《左传》作者的‘尚礼’思想使其在叙事时以礼统摄了一切推动历史发展的因素,作者以礼为评判、分析这些因素的终极准则。”在与清华简《系年》的比较中,《左传》“尚礼”的历史叙事特点得到进一步的彰显,这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利用《左传》考证历史的时候,应将《左传》的历史叙事视为“作为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历史”而非客观的历史本身。

(《赵琪从“好聚鹬冠”看<左传>的历史叙事特点》)


【注】清华简:指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漫长的古代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大致经历了口耳相传、历史记事和历史叙事三个发展阶段。
B.有了文字以后,人们通过载体用文字来记录自身实践活动,世界文明古国都留下了大量的文书和文献资料。
C.历史记事作为一种历史认知方式,虽包含了作者对历史的分析、判断与解读,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与不足。
D.西方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叙事史著作,是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张广智先生认为这本书叙事很有系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学者如果需要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可以到相应的图书馆、博物馆查到部分档案书籍和文物资料。
B.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把产生时间相近、性质相同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C.历史叙事与中西古典史学的正式形成之间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中西古典史学就没有历史叙事。
D.优秀的历史学家必须要具备区别比较重大的事实和比较细小的事实并以适当的顺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能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左传》具有“以礼统力”特点的一项是(     )
A.《左传》借郑国子产的口,表达对礼的看法:“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B.《左传》作者以赞赏的笔调记下晏婴曾对齐景公说的话:“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C.郑国公子臧无德因喜欢戴聚鹬冠,而被郑文公杀死,《左传》作者认为臧无德被杀是因他的衣着不合礼仪。
D.《左传》有这样一条记载:“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叙事”下一个简要定义。
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1-02-05更新 | 3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