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1 题号:123305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只用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在第二十四回中,仅三两句话,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就历历如绘。人物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与诗是交融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记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其实,作者开篇就说出“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时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国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

在进入秋季,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遭遇疫情反弹的情况下,我国消费回流迹象明显,国内旅游持续火爆,全国各景区也迎来了大批游客。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国庆假期前7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1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43.3亿元。

《阿里巴巴2020“十一”假期消费出行趋势报告》也显示,在首个百亿补贴、各地政府文旅消费券等的激励下,全国酒店预订量同比涨超50%,其中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涨100%。机票预订量同比涨16%,景区门票同比涨16%。

另外,作为疫情之后首个重要档期,国庆期间电影票房大爆发。国庆前7天,全国电影票房近37亿元,为历年黄金周次高水平。

此次黄金周期间还有一个显著趋势,那就是消费复苏不仅局限于部分地区,同时也激活了县域市场,这些趋势显示,下沉市场消费潜力不断凸显。从旅游来看,三线及以下城市出游人次占比达60%,小镇青年看世界越来越舍得花,国庆出游人均消费同比涨超50%,下沉市场空间大。

另外,“十一”假期,53%的商用电器卖向县城市场,48%的购买者来自小镇用户。商用炉灶同比增长3855%;商用爆米花机同比增长93%;商用香肠/热狗机同比增长88%,大量商用电器成为小镇店中的新设备。

(《阿里巴巴2020“十一”假期消费出行趋势报告》)

材料二

《中国用没有新冠病毒和6亿人次出游来庆祝国庆节》——西班牙《世界报》网站以此为题报道说。经过疫情大考,中国人民展现出更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中国也向世界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新气象。

上看建筑立面的裸眼3D屏、骑楼光影舞台剧,下俯被玻璃罩保护展示的千年古道;快闪店、外摆店、网红店等新零售模式频现……历时两年改造的广州市北京路步行街以全新面貌迎接“十一”!黄金周,首日便吸引游客40多万人次。

商业老街焕发新活力,传统商业模式也在突围。商务部数据显示,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异常活跃,黄金周前7天,海口、三亚、琼海等4家免税店零售额同比增长167%,免税购物人次同比增长64%。

贵州利用直播平台让“黔货出山”,新疆若羌县果农通过直播带货,湖南麻阳邀请网红主播带货当地特色农产品,VR游戏、汉服体验等新型消费订单量快速增张……新型消费在黄金周期间不断蓬勃壮大。

“真没想到‘光盘’还能打折!”游客陈先生在浙江省建德市严州府餐馆结账时,出示了一个二维码后,餐费立即减免10%。

国庆前夕,建德市向社会发放了两轮“光盘消费券”其计25170张。“‘光盘消费券’推出后,我们每天的剩菜剩饭量减少了80%。”严州府餐馆负责人介绍。

(光明网《流动中国折射复苏新气象——透视十一黄金周》)

材料三

今年国庆中秋黄金周非比寻常:它是在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付出巨大牺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背景下的一次全国范围内大流动,是对我国疫情防控水平的一次大检验,也是我国经济活力和消费潜力的一次充分展现,更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家国一体的情怀和力量。

黄金周是一次大考。人们能享受到这一次长假的快乐,离不开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下的功夫。截至9月底,我国已连续40多天无新增本土确诊和疑似病例报告。假日期间,全国各地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如在公共场所、公共交通中坚持佩戴口罩、测温通行,景区、园区执行一定限流措施避免人群大量聚集,各地健康码记录下每个人的活动轨迹……正是这些措施,给了我们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黄金周是家国团圆。武汉车站的“快闪”、抖音等社交媒体上对祖国生日的祝福、在祖国各地大好山河“打卡”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今年的黄金周,国庆、中秋喜相逢,人们经历了疫情的生死考验,更加感受到家围一体的情怀,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黄金周更是信心的展现和凝聚。无论是正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困难群众,还是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职工,或是街上流动中的张张笑脸,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繁荣发展活力的“流动中国”,更看到一幅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奔跑的生动图景。

(新华网《这个黄金周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首个百亿补贴、地方政府的文体消费券等措施的推动,在国庆黄金局期间,我国的国内旅游、电影、餐饮等行业有大幅度的“回暖”。
B.黄金周期间三线及以下城市有60%的民众选择“出门看世界”,说明旅游业在县城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在市场和发展空间。
C.餐饮企业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大力推行光盘“消费券”,既能使食客得到实惠,也切实地减少了浪费,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D.今年的黄金周适逢“中秋”“国庆”双节,两个节日的相逢更深地唤起了人们的家国情怀,使得全国各地防疫措施得到执行和配合。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一部分生活方式,人们提高了防控意识,也更加注意黄金周旅游期间公众场合的秩序。
B.黄金周期间中小城市民众的消费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商用电器的销售情况来看,小城镇的居民更倾向于利用做快餐挣钱。
C.黄金周期间不少地方利用直播带货的形式,对本地土特产进行网络营销,为本地的经济复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D.西班牙《世界报》对中国双节黄金周的报道,证明中国经历了疫情之后迎来了一个兴盛平安的黄金周,引起了外媒的关注。
3.下列事例不能用作材料二的论据的是(     
A.湖北省内A级景点对全国人民免费开放,黄金周引来大量客流。
B.某消费服务平台上线了众多影院的大量折扣福利套餐,销售火爆。
C.某乡推出“共享民宿”,以此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并真正融入当地生活。
D.旅行社提供“一人成团、专车专导”、满足消费者一切需求的旅游方式。
4.以上三个材料都可以分别用一个字进行概括,请参照示例,对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一字”概括,并简要说明。
如:材料——“花”(国家政府鼓励花费,数亿民众一起花费)
5.如果一家外商餐饮连锁企业来华开店经营,面对马上就要到来的黄金周消费高峰期,为了使店铺更好地在此期间运转,店方主管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措施?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述。
2020-11-13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究竟我们该如何应对现实的问题,该如何走出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我们呼唤着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导致文学批评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评家自身的问题,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一句话,文学批评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

批评家坚持批评要落实到“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在批评中坚守文学的精神是一个关键,只有落实到了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批评家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理家才能和作家一道展开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对话,文学批评才能引导文学创作对崇高精神价值的追求。

批评家要开拓视野,丰富理论资源,建构全新的批评话语空间。 有些批评家不但没有真正领会和吸收中国文论的精髓,而且对西方的文论还抱有成见甚至充满敌意。对西方思潮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批评家也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觉和自律,但我们应该避免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连婴儿都抛掉了,应该尽量使西方学术资源本土化,新的批评话语空间不能建构,文学批评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谭旭东《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材料二:

如何重建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使其获得一般读者的认可,从而实现文学批评引领审美潮流的使命,这就要使文学批评克服各种“寄生”的缺陷,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同时要从尚未消化的艰涩理论中摆脱出来,消除理论依赖症,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我忍不任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而把它揉碎,把它从沉睡中唤醒,有时候也把它创造。下判决的那种批评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可以说,他梦想中的文学批评,就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 这就说明,对令人“感动”的文学批评的追求具有共通性,无论中西。

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推动作家去探索和追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摘编自明飞龙《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材料三:

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

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身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必须时刻警觉,同时代文学在技艺上有哪些精进,又有哪些新的开创,这一风格与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对未来写作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所必有的意识,也是他必须要在文章和谈话中反复回答的问题。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表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词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一度,艰涩理论让文学批评的读者望而生畏,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滥用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希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读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热忱。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不断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使得文学批评家自身也怀疑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文学批评处境尴尬。
B.批评家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其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丧失了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C.材料一指出批评家在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面前自愿堕落,可视之为材料二中指出的文学批评的“寄生”缺陷。
D.材料三认为批评家不应该完全放弃理论训练,所以批评家对中外文艺理论要全部吸收,开拓新的理论视野。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是文学批评重建与作家、读者之间良性关系的重要途径。
B.能进发出想象火花的文学批评应该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这也是中西方世界在文学批评上的共同追求。
C.有思想的文学批评可以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这也意味着文学批评必须超越其批评对象,去探究人类新生活。
D.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既要对阅读怀着极大的热忱,又要不断地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3.下列文学批评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最好的一项是
A.评杜甫诗语言特点:与盛唐诗“音律宏畅,辞采高华,不涉事理,不关典要,清空罔象”的基本特点大不相同。
B.评南宋诗人忧国情怀: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
C.评《红楼梦》主旨思想:宗旨为悲金悼玉,悲,痛恨意,金,指金人,玉指明朝,《红楼梦》是隐悲金悼明的史实。
D.评《雷雨》创作手法: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性格悲剧”易卜生“社会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和创作方法的影响。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文学批评应该“以思想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0-06-08更新 | 2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依托于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历史积淀,以及文学作品和影视IP带来的社会效应,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区于2016年开放,自我定位为“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及乡村精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然而,良好经营局面没维持多久,白鹿原民俗村就门可罗雀,并于近期被实施拆除。

文化小镇将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元素融合起来,意欲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弥补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统流失的遗憾。现实中,清一色仿古建筑,间或点缀几处修整过的文化古迹,拼合起大多数历史、民俗类小镇的物质性“特色”。当人们踏入此类“特色景区”,就开启了“欣赏风景+拍照留念+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的旅游模式。因为复制同类竞品痕迹明显,导致“千镇一面”,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被“置入”民俗村里的,是真民俗还是“伪民俗”?古旧的生活器具,因为器具的主人不再在此处真正生活,便仅仅是精致的摆设;一些商铺展示非物质性的物品生产流程,多是商家为销售产品进行的广告宣传;传统的礼俗仪式也因为脱离原生环境而成为单纯的表演。这些民俗为特色的小镇在形式上糅合了人工与自然景观,内容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它的指针在“景区”“商业区”和“真文化遗产”的范畴间摇摆。

对于主打“民俗牌”,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逐渐偏离经济价值和民俗价值平衡点的特色小镇,需要由商业化重返“民俗化”,使其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保存地域民众的集体记忆,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

看得见的建筑、器具,给予特色小镇物质基础和审美基础。而流淌在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实实在在经历的时间和生存的规则、范式,是具有区域独特性的文化资本,是属于这个聚落人群和阶层的集体记忆。

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空间,离不开本土居民的参与和生活。让本地人、“原住民”成为特色小镇真正的主人,从而维护特色文化空间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价值。“本地人”传播着相对原生性的生活方式、生存智慧,他们因土生土长而具有强大的族群凝聚力;更有能力在城镇化进程高速的今天,引导外地务工的年轻人在返乡时延续生活习俗和生命仪式,基于旧有文化系统之上重建起“新的传统”;同时为本土文化吸纳入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反观诸多特色小镇遣走本地居民、招募外来经营者的做法,实际上赶走了本真的生活传统,而植入新的居住者和生活方式,无意中重塑了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

天造的山水风光,地设的人文传统,加之大势所趋的商业环境,必能孕育出富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空间,我们需要赋予的是精雕细琢之匠心巧技,莫让“特色小镇”荒芜了特色。

(选自2020年3月18日《中国青年报》,有改动,作者:张雯影)

1.下列对于文化特色小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定历史积淀,或借助独特的地理风貌,或依托文学、影视作品带来社会效应。
B.融合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多种元素,意欲通过发展旅游来实现对文化传统的传承。
C.具有物质性,即凭借仿古建筑和修整过的文化古迹,吸引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消费。
D.复制痕迹明显,失去原本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千镇一面,容易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以白鹿原民俗村所处的尴尬境地为例,由现象到本质,提出观点。
B.本文以驳论为主,通过对现今的各类文化特色小镇进行驳斥,并发出呼吁。
C.论述过程中,作者认为非遗生产流程、单纯的仪式表演,不是真正的民俗。
D.真正的“民俗化”要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摒弃浓浓的“商业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鹿原民俗村在最初建立时,自我定位有所偏差,导致面临被拆除的局面。
B.在特色小镇内游玩,只有物质和审美,真正的文化传统难以渗入到游客心中。
C.只有让本地人、“原住民”成为特色小镇真正的主人,才算是真正的特色小镇。
D.我们要用精雕细琢之匠心巧技,利用特色,在旧有文化系统之上重建“新的传统”。
2021-02-02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