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7 题号:124003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之,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的。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地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得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就会有新的感受,甚至是标点符号。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出去了。

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认为我们读小说会明白人间,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也能做到这一点。
B.老舍认为分析评价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对作品怎样布局谋篇的角度入手。
C.华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
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庞余亮曾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老舍认为一部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绝不靠长篇幅取胜。
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而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
D.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拓深、拓广访谈内容。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     
A.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B.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地认识和理解吗?
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
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4.阅读小说时,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以来,青年电影人已然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开始登台亮相并逐渐成为中国电影舞台上的主角,他们正以自己独特的现实情怀和美学视野,在新时代奋力书写青年一代自己的电影艺术画卷。

新时代以来的青年电影普遍比较接地气,将反映现实、思考现实和认识现实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青年导演自觉为农村社会代言。一些青年电影人对农村社会情有独钟,自觉承担起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的使命和任务,努力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新途径。代表性的青年电影有《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作品,这些优质之作或表现传统社会的血脉亲情,或正视基层社会变革的艰难阵痛,或审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遭遇后的故事。这些青年导演将维护农民的生存和权利视为第一要务,自觉承担起电影艺术反思现实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青年导演为都市平民牵肠挂肚。面对都市社区平民的生活烦恼,青年电影人把自己当作局中人,摒弃了看客的姿态和心态,为孤独的灵魂点亮希望之光,为重症患者家庭奔走呼号,为留住宝贵的诗意生活而怒发冲冠,其中的典范之作有《我不是药神》等。它们聚焦都市底层社会的小人物生活,不回避社会转型中个体生命成长的问题和矛盾,以电影艺术的名义为社会发展排忧解难,彰显了时代艺术的理想激情和精神高度。

再次,青年导演为人类命运殚精竭虑。无论是现象级的《流浪地球》,还是当年红极一时的《战狼》,青年电影人充满了面向未来的忧患想象,他们将前所未有的生存变局、国际格局置放到自己的创作视野中,借助影像对未来社会进行前瞻性的预言和判断,充满了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的担当抱负。

青年电影兼容并包奋力探寻新美学

首先,从娱乐本位回归现实本位。当下,青年电影不再满足于停留在悦耳悦目的初级审美阶段,而是逐渐向悦志悦神的高级阶段前进。无论是选取题材、表现对象还是镜头语言方面,都在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美学,在守正创新中开掘新路子,有意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结合在一起,以诗意电影美学讴歌或批判现实生活。

其次,重塑新英雄。当前,多数青年电影开始捕捉身边的英雄人物,重新挖掘新时代英雄的意义和价值。在审美上弱化了传统英雄的悲剧性和沉重性,强化了新时代英雄的豪迈性和担当性,突出了英雄审美的世俗性、奔放性和平民性,将传统美学中无我之英雄提升到了有我之英雄的新阶段。这样的英雄既是现实的,又是面向未来的,可以说,时代有英雄,而英雄无时代。

再次,从西方审美情趣转向民族审美情趣。青年电影人开始凝视中华民族自己的审美情趣,尝试着和民族审美理想共诉衷肠。我们尊崇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审美追求,以及重情守义、守望相助、知恩图报等基本的民族审美理想在创作中得到弘扬。

当然,青年电影并非白璧无瑕,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得苦练内功。今后在家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方面,在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近现代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故事方面还有待发力,在自身叙事突破、人物塑造和美学建构方面皆有提升空间。我们期待着青年电影不断茁壮成长并蔚为大观。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青年电影在守正创新中拥抱新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独特现实情怀和美学视野的青年电影人在新时代以来已完成其成人礼。
B.一些钟情农村社会的青年电影人,努力探索出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新途径。
C.作为都市社区平民的一员,青年电影人也为都市平民的生活烦恼奔走呼号。
D.如今青年电影抛弃悦耳悦目的初级审美,追求电影的悦志悦神,不断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则从现实情怀、美学视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B.文章从农村现实、都市平民到人类命运,逐步深入地论证青年导演的现实情怀。
C.文章论证青年导演“重塑新英雄”时,将新英雄与旧英雄塑造方法进行了对比。
D.文章结尾指出了青年电影的白璧之瑕以及要苦练内功,显示出作者观点的辩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质之作表现传统社会的血脉亲情,正视基层社会变革的艰难阵痛……可见一些青年导演承担起了电影艺术的责任使命。
B.因为对人类命运充满关注,所以青年电影人将创作视野扩展到全新的生存变局、国际格局,对未来进行预言和判断。
C.多数青年电影开始捕捉凡人英雄,突出英雄审美的世俗性、奔放性和平民性,使传统美学提升到“有我之英雄”的新阶段。
D.只要青年电影人凝视中华民族自己的审美情趣,弘扬自己的审美理想,就必然能使社会情趣从西方审美转向民族审美。
2021-01-31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中国传统民俗古朴原始而又神秘奇异,这与中国人所经历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道路相关。民间大量传承的古老风习,“万物有灵”论极具市场,鬼魂神怪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诸多的民俗事象被蒙上了神秘色彩。再加上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和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当然,民俗的神秘性长期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自然科学的不发达,深受压迫和剥削的民众生存环境没有明显改变,人们在风雨飘摇中生活,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又无法应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挑战。因此信奉神秘力量、使用神秘法术以缓解自身的精神压力、服务现实生活的民俗必然会大量存在。

②神秘性在巫术民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如“作法事”“念咒语”“请神会”“画符”“占卜”等等,都源于某种神秘观念,它的施行也大多依赖某种神秘行为或者语言魔力信仰。《西游记》中唐僧的紧箍咒就是这一类咒术的典型代表。民间巫术中使用咒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捕鱼者有捕鱼的咒语,农耕者有农耕的咒词,医家的咒禁还是古代治病的方术之一。语言的神秘观念又导致另一结果,即谶语的产生。谶语具有兆验性,属于预知巫术,它基于人们相信语言与事件之间有某种神秘联系的心理。谶语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曾起过重要的舆论作用,新进者往往利用谶语论证自己的崛起合乎神意,离开了神秘性,谶语也就失去了效用。

③神秘性在禁忌民俗中也多有表现,当然,它随禁忌内容的不同有程度的差别。与人性命相关的禁忌其神秘性更强。如上山伐木、下海捕鱼都是危险性作业,所以伐木者、渔民有着特别的语言、行为禁忌,决不能犯禁。而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禁忌,其神秘性相对就比较弱,因此只是作为民俗,习惯性遵循,如小孩不能吃鸡爪,不然的话,字就写不好;乘船时吃鱼忌讳将鱼翻过来食用等。

④【甲】当今还存在的如造房子上梁仪式中发糕和披红等等风俗事象,在形成之初,大抵系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不自觉地适应和协调,在天长日久的岁月中,逐渐渗进了人们的自觉意识,人们希望利用神秘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自觉状态。【乙】 中国的民间信仰没有正统宗教的那种神圣和崇高的情感体验,追求的是世俗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愉悦,因此人们对神灵族属谱系并不看重,他们关心的是神灵能否带来吉祥,能否帮助实现自己的愿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有学者称中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无论山精水怪、狐仙鬼魅,还是观音大士、玉皇大帝、现世英灵,它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人们都不关心,唯一关心的是神灵的“灵气”,只要“显灵”,哪怕是荒郊野外的一棵树、深山老林的一座庙,“有灵则行”。人们在各色神灵前祷告、祈求、供奉,采取各种近乎“媚神”的方式,包括演戏、宰牲、烧钱、上酒等,以求取神佑,消灾祛病。【丙】与此同时,对一些长期不显神灵的偶像,人们不仅不供奉,还采取责问拷打的方式,或者使用一些厌胜法术,来“胁迫”其为民众服务。如祈雨民俗中就有一种在太阳底下曝晒龙王菩萨的做法,让不显灵的菩萨切身体验一下百姓无雨的苦处。所以说在民间信仰中人与神并不总是上下级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平面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人们为自己的需要造神,这种在风俗文化的信仰中的直接功利性,将它与一般的宗教信仰区别了开来。【丁】

1.概括第①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风俗文化的神秘特性,以及民众对其的信仰并不是当代人简单地归纳为‘封建迷信’所能了事。”这句话插在第4节何处最合适?(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如可以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将会不再信奉神灵。
B.中国的神来源广泛,成员复杂,无具体固定的族属谱系。
C.中国人认为神既然长期接受了香火,就该为人显灵造福。
D.谶语因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具有兆验性而为人所信服。
4.从选文看,中国民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如何得出中国民俗“有别于一般宗教信仰”这一结论的?请简要分析。
2020-09-08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衰老过程:随机损害还是基因注定?

①迄今为止,科学尚未明确阐释衰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关于衰老的假说在学者之间也存在争议。近年来,有一种名为“一次性体细胞理论(DST)”的假说影响较大。

②简单地说,DST认为衰老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随机损害与修复。在生命过程中,机体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伤害,衰老的过程就是损害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体细胞修复不能满足需要时,过多的损害终将导致细胞死亡。与此同时,修复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事实上,我们身体的修复功能很强大,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其实可以永远生存下去。可事实并非如此,人终难免一死。生物体为什么会最终死亡而不是永生?这是因为意外死亡难以避免,且维持永恒修复代价过高。迫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和相对有限的能量,生命需要以死亡和生殖的形式来进行适应和进化,“基因是永恒的,但身体是一次性的”。

③DST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证据:在自然界,寿命较长的动物修复能力也更好。寿命长的动物往往是更聪明的,体型更大的,能够飞行的(可以有效避免意外死亡);也只有这样的动物,才会把更多的能量投入到生命的维持、修复上去。我们可以用DST来解释为什么女性的寿命比男性更长:女性担负着生殖的任务,由于怀孕、生产和哺乳的需要,女性对身体的修复能力要求更高,这使女性比男性有更好的修复能力,而更好的修复能力自然会带来寿命的延长。

④这个理论是不是很漂亮?的确,DST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肯定,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对它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DST的流行,完全是因为“文章写得天花乱坠,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期刊(指《科学美国人》)上”,并且“理解DST不需要任何生物学和医学知识,这使它看上去很有吸引力”。反对者们最有力的证据是,DST根本无法对节食所带来的寿命延长做出合理的解释。

⑤科学家发现,限制卡路里摄入(即节食)有明显的延年益寿的效果,从小鼠、大鼠到犬类,这一现象都存在。限制能量摄入后,动物不但活得更久,而且活得更健康;另外,节食被证明能使人避免患一些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然而,这一现象却无法用DST来解释:既然机体修复需要能量,那么多摄入能量应当更有助于修复,因此,吃饱喝足的动物应该更长寿才对,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另外,DST也与进化论似有抵触之处。根据DST,机体会在资源丰富、能量充足的时候倾向于不修复,而在资源不足、能量匮乏的时候选择修复,以使得生命存续得更久。

⑥DST从节省能量的角度推论,女性绝经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不过目前普遍认为,绝经并不是一件好事;与动脉硬化一样,绝经不会使女性受益。总体说来,DST并不是一个基于实验的理论,而只是一个基于纯逻辑的猜想。

⑦那么实验如何解释节食所带来的影响呢?近些年,针对衰老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雷帕霉素靶蛋白(TOR)的信号传导通路是一个比较热门的领域。哺乳动物的TOR通路又称为mTOR通路。当然,在这个信号通路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因子参与,在此不一一详述,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mTOR的功能:mTOR的活化调控着人体的发育和衰老。

⑧发育和衰老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机体发育完成之后,TOR的作用就是将生命带向衰老。可见,衰老并不是随机损害累积的结果,而是深藏在我们基因内的一个准编程程序。这样一来,节食的问题也就可以解释了:食物会刺激TOR通路,使得动物在早期加速发育并在发育完成后加速衰老;食物越多,衰老越快。

⑨综上所述,针对衰老的过程,DST更倾向于认为衰老是随机损害的积累,而针对TOR通路的研究则指出衰老很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孰对孰错,我们期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能为我们带来更具说服力的衰老新理论。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DST认为衰老是一个动态过程,机体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伤害,衰老的过程就是损害不断积累的过程。
B.DST认为,在自然界中,只有寿命长的动物才会把更多的能量投入到生命的维持、修复上去,也往往是更聪明的。
C.科学家发现,限制能量摄入,动物不但活得更久,而且活得更健康;节食能使人避免患一些与衰老相关的疾病。
D.对DST理论,我们需要包容,更需要质疑,并期待能通过我们的质疑,推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迄今为止,科学家尚未明确阐释衰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B.衰老是随机损害累积的结果,是深藏在我们基因内的一个准编程程序。
C.DST解释了衰老的过程,解释了生物体为什么会最终死亡而不是永生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证据。
D.DST的理论很漂亮,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绝大部分学者的肯定。
E.关于DST的文章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期刊上,所以理解DST是需要一些生物学和医学知识的。
3.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这样拟题有怎样的作用?
2021-01-03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