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24407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有利于焚烧,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状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摘编自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

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摘编自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鼓励拾荒有助于垃圾分类,而垃圾分类降低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如果想解决垃圾问题,政府需要鼓励更多的人拾荒。
B.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其发展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
C.波士顿展出过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使用。
D.相较卫生填埋,焚烧发电有缓解土地资源紧张、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好处,因此当前我国都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工业文明的科学与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与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不断转变为各种垃圾。
D.当前解决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垃圾问题。
3.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宣,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郑板桥集·竹石》)

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④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⑤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⑥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⑦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⑧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⑨颐和园有个匾领,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子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因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项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⑩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换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弯,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隔景等等。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一第②段引用《郑板桥集竹石》这一内容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接说明中国的园林很发达,民间也拥有很多独特的院落。
B.以院落内竹石自成一景,说明园林空间处理上的艺术魅力。
C.借一方天井之下诗酒生活的刻画,突出郑板桥的文人气质。
D.通过与皇家园林的比较,突出民间园林体现的生命的节奏。
2.能依据材料一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艺术的创始人是道家的老子。
B.园林中的建筑主要突出其艺术价值和带给人美的感受。
C.窗子是园林中任何建筑不可或缺的沟通内外的装饰品。
D.亭子的建筑往往体现了小中见大从而丰富美感的艺术。
3.从材料二“借景”“隔景”概念中任选一个,借助材料一相关内容为所选概念下定义。
4.请从说明方法角度,赏析材料一第⑩段画线部分内容的表达效果。
5.材料一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0-08-07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日前公布,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该方剂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疫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

截至2月4日,该方剂给4个省36个城市37所医院的214名确诊患者使用,通过综合观察,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在90%以上。尽管本次临床有效性观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只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但临床验证结果与先期处方设计预判完全一致。更为难得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服用一剂药后症状就得到改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摘编自王君平《抗疫,中医药添加新力量》,《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

材料二:

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的逻辑,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体现。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文化适应与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8月)

材料三: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摘编自宇文亚等《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1月)

1.下列对材料中“中医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B.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
C.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
D.当前,中医药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要做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亟需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使用清肺排毒汤治疗214名新冠肺炎患者虽不属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B.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
C.目前,已经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依然有待加强。
D.虽然屠呦呦院士已经凭借中医药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3.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0-04-03更新 | 3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今天的孩子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讲,劳动远不是体力劳动这一窄化而狭隘的概念,在他们的认知里,劳动更倾向于指脑力劳动、知识劳动。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和参观;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小学占11.29%,初中占8.06%,高一占5%,高二占3%。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不能局限于体力劳动,至少要让学生明白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知识劳动都是劳动。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力生活、独力学习的基本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创造美好生活。从生存与生活的立场出发,劳动教育有责任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摘编自《谈劳动教育的前提是如何理解“劳动”》,《中国教师报》2019年6月26日)

材料二:新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可劳动实践教育的必要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凸显。劳动实践教育不仅是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是深层次的价值观教育。学校的劳动实践,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形成合作意识;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双手和大脑;社会公益劳动,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活审美情趣。

现代科技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虽然会给劳动者带来阵痛,但通常也会创造出新的劳动需求。今天,人工智能会对劳动过程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简单的操作型劳动可能会被逐渐取代;另一方面,新的劳动岗位正在涌现,比如自动化机器维护和检修工种等。人工智能技术越发达,我们对劳动尤其是高技能劳动的依赖性就越强。

无论今天还是未来,劳动实践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代最需要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经验,并将二者有效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摘编自《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光明日报2019年7月30日)

材料三: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劳动教育的正确定位和理解很重要。

在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师邝敏洁看来,劳动教育不只是技能学习,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养成,重点不在于学会,而在于鼓励动手与培养兴趣,从而感悟生活与做人的道理。同时,劳动教育必须基于成长规律,考虑阶段性发展。同样是煲汤,低年级学生学习怎么搭配食材即可,高年级学生可进一步了解背后的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历史知识等。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室副主任邹立波认为,劳动教育应区别于学科教育,又渗透于各学科中。比如,可以和已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并在常规课上提倡多动手。项目内容上,劳动教育可以结合地域特色,了解各地风俗习惯、传统工艺等。

广州市荔湾区龙津小学校长李红建议,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走出校门,“打破”围墙,“人人都是劳动教育老师”。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除了多指导孩子做家务、营造劳动氛围外,还可以到校传授自身职业技能。

(摘编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劳动教育为何“热”起来》,新华网2019年7月5日)

1.下列对“劳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劳动教育、劳动技术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说明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劳动更倾向于指脑力劳动、知识劳动。
B.愿意当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的学生,随着学段的升级,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越来越不重视体力劳动。
C.学校劳动实践、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不同形式的劳动,会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深层次的价值观。
D.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虽然取代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型劳动,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劳动岗位,整体上看,高技能劳动日益重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劳动教育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力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学会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比学习劳动技能更重要。
B.新时代需要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效融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当代劳动教育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注重体力劳动。
C.劳动教育应注重阶段性发展,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开展同样技能的劳动教育时,最好根据其成长规律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D.劳动教育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和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也可以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家长参与。
3.以上三则材料都介绍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对此进行简要概括。
2020-08-14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