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现代诗歌阅读 > 分析、理解内容
题型: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26073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的收割者(节选)

华兹华斯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荫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既点出诗歌主人公的形象,也饱含诗人的赞美之情。
B.“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中,“割”“捆”写收割者的动作,诗句展现了她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
C.“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写收割者的歌声具有空谷传音的效果,高亢而欢乐,扣人心弦。
D.“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形象地写出了收割者的歌声激动人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视角写收割者的孤独及其歌声的优美,并选取情绪化的词语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B.“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一句营造了辽阔的空间感,以“荒凉”修饰“沙漠”,充满冷色调,衬托了旅人的疲惫。
C.“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运用象征手法,写出了收割者歌声的美妙动听,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安慰。
D.全诗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视野辽阔、层次分明的乡村图景。语言流畅自然,诗人在普通人身上挖掘出独特的美。
【知识点】 分析、理解内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

辛笛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句把“铁轨”比作“中国的肋骨”,可以让人联想到当时中国的极度贫瘠。
B.“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将“茅屋”“坟”两个意象组合起来,突出生与死的距离近得出奇。
C.“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抓住色彩的差异,以自然的丰饶反衬社会的凄苦。
D.“说不出生疏”表明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黯淡”说明劳苦大众对造成苦难的原因漠不关心。
2.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连年战乱带来的灾难,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穷兵黩武的反动政府的痛恨。
B.作者以“风景”为标题,透过车窗看到了茅屋、坟、耕牛和人,其实看到的是接连不断的“社会问题”。
C.全诗以“社会问题”为线索,反映了在反动统治下阶级压迫日益深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现实。
D.全诗语言精炼,情景交融,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全诗形象生动、含意深刻,令人警醒和深思。
3.本诗最后一句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赏析。
2021-10-21更新 | 1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写出了稻束真正的颜色和母亲的脸色,寓意着丰收的情景。
B.“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割过的”暗示劳动已经结束,给人以静谧之感。
C.“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可理解为母亲的容颜虽然衰退,但在孩子眼中母亲永远都是最美丽的。
D.“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通过自然景物的衬托,勾勒出一幅伟大而庄严的画面。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田里、路上、天空、远山的空间位移,传达了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深思。
B.“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这句写景很有层次,由近到远再到近。
C.诗人在倒数第四行连用两个“静默”,语调舒缓、低沉,是在为下文叙写“沉思”蓄势。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把历史和母亲、稻束相对比,突出了后者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3.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透”字很有特色:“透”字写出了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字写出了船只之多,活灵活现的表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4.“你们”指的是谁?请赏析“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的妙处。
2023-08-02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呢。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节“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B.第一节四句均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C.第三节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备加爱护的心态。
D.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E.诗歌最后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2.请简要分析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
2017-12-06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