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汉 > 班固(32-92) > 《汉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7 题号:1264939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B.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C.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D.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B.“谒”是进见时用的名帖,又称“名刺”“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
C.“季”是刘邦的字,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如屈原名平字原。
D.“坐上坐”就是坐在职位最高的位置上,“上坐”的“坐”是座位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
(2)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
5.请作为高一学生的你运用所学所知评价汉高祖刘邦的为人?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亨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及绛侯周勃等,皆 曰 高 帝 定 天 下 王 子 弟 今 太 后 称 制 欲 王 昆 弟 诸 吕 无 所 不 可 太 后 喜。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

                                                                        (节选自《汉书·张陈王周传》)


注:①亨,即“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B.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C.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D.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最尊,次为东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B.古代对“死”的称呼不同,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
C.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三是降职,通常称“左迁”。
D.唼血为盟,古代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唼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陵善于审时度势。高祖在沛县起事,攻入咸阳时,王陵不肯服从沛公。等到汉王回师攻打项籍,王陵才带兵归汉。其母死后,王陵才最终跟随汉王平定天下。
B.王陵敢于直言。吕后想立吕姓之人为王,王陵因“白马盟誓”而坚决反对吕后的做法,太后十分不高兴。
C.王陵性格耿直。当陈平、周勃赞同吕后分封吕氏做王时,王陵责备他们逢迎讨好、违背盟约,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高帝。
D.陈平具有大局观念。陈平虽然“与高帝唼血而盟”,但他为国家安定、刘氏后代的大局着想,并没有反对吕后的做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
(2)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
2018-01-18更新 | 7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董仲舒)以为: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义说也,独可说以厚利,结之于天耳。察仲舒之论,考诸行事,乃知其未合于当时,而有阙于后世也。当孝武时,虽征伐克获,而士马物故亦略相当;虽开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此不合当时之言也。若不置质空约和亲是袭孝文既往之悔而长匈奴无已之诈也。夫边城不选守境武略之臣,修障隧备塞之具,厉长戟劲弩之械,恃吾所以待边寇,而务赋敛于民,远行货赂,割剥百姓,以奉寇雠。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

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下》)

材料二:

(温彦博)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节选自《贞观政要·安边》)

1.材料一种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若不A置质B空约和亲C是袭D孝文既往之E悔F而长匈奴G无已之H诈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当,数量上差不多,相匹配。与《苏武传》中“汉亦留之以相当”的“相当”不同
B.所以,用来……。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不同。
C.致,招致,招引。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相同。
D.师,效法,学习。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认为匈奴只能用丰厚的利益迎合,班固认为此观点不符合当时的情况,也不利于后世
B.孝宣帝时,汉朝廷利用匈奴内部之乱,恩威并施,使单于入朝请服,三代人做了汉朝外藩之臣。
C.温彦博认为突厥前来投奔,可传授其礼教法令,挑选酋长为禁军宿卫,让他们既畏惧又感恩
D.对于隋帝被困雁门,杜楚客虽与温彦博持不同看法,但也认为唐太宗应学习先哲,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
(2)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汉唐两朝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及由此带来的效果。
2024-04-21更新 | 1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吉,会稽人也,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由是为郎。吉为人强执,习外国事。自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黎。至宣帝时,吉以侍郎与校尉司马憙,将免刑罪人田渠黎,积谷。是年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破之车师王请降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匈奴发兵攻车师吉喜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 吉、憙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吉等引兵归渠黎。车师王恐匈奴兵复至而见杀也,乃轻骑奔乌孙。吉即迎其妻子,传送长安。匈奴更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不敢居故地;而郑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往田车师地以实之。匈奴大臣皆以为:车师地肥美,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由是数遣兵击车师田者。郑吉将渠黎田卒七千余人救之,为匈奴所围。师退,吉上言:车师去渠黎千余里,汉兵在渠黎者少,不能相救,愿益田卒。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得复扰西域。神爵中,匈奴乖乱,日逐王先贤掸欲降汉,使人与吉相闻。吉发渠黎、龟兹诸国五万人迎日逐王,口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随吉至河曲,颇有亡者,吉追斩之,遂将诣京师。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吉始焉。上嘉其功效,乃下诏曰:都护西战骑都尉郑吉,拊循外蛮,宣明威信,迎匈奴单于从兄日逐王众,击破车师兜訾城,功效茂著。其封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吉于是立幕府,治乌垒城,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吉薨,谥曰缪侯。子光嗣,薨,无子,国除。元始中,录功臣不以罪绝者,封吉曾孙永为安远侯。

节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年/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破之/车师王请降/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匈奴发兵攻车师/吉喜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
B.是年/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破之/车师王请降/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匈奴发兵攻车师/吉喜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
C.是年/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破之/车师王请降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匈奴发兵攻车师/吉喜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
D.是年/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破之/车师王请降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匈奴发兵攻车师/吉喜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田,文中指古代朝廷利用农民或商人垦殖荒地,以获取军饷税粮的措施。
B.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后官位渐高,唐以后为各部副长官。
C.食邑,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后代也作为一种荣誉性加衔。
D.幕府,原指古代将帅行军作战时用于办公的营帐,后来也泛指高官的衙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吉行伍出身,报效国家。郑吉是会稽人也,投效军队做普通士卒,多次出征西域,熟悉当地情形,这为他后来建功立业打下良好基础。
B.郑吉目光敏锐,驻扎车师。车师土地肥美,靠近匈奴,汉军占据此地能极大威胁匈奴,因此郑吉在击败车师军后就率领三百人驻扎在此。
C.郑吉完成了号令西域的历史功绩。从汉武帝时代的张骞、李广利开始,汉朝就开始开拓西域,这一历史使命在郑吉手中最终得以实现。
D.郑吉功勋卓著,受到朝廷表彰。郑吉死后谥号缪侯,其子郑光无后,封国被取消;元始年间,朝廷又让其曾孙郑永承袭了安远侯爵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车师王恐匈奴兵复至而见杀也,乃轻骑奔乌孙。吉即迎其妻子,传送长安。
(2)吉上言:“车师去渠黎千余里,汉兵在渠黎者少,不能相救,愿益田卒。”
2022-06-10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