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127982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0年,95岁的漫画家华君武去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245幅漫画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

1930年,华君武在浙江省立一中上学,他的漫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校刊上发表,他平生第一次得到一块大洋的稿酬。这件事给了他很大鼓励,从此,他锲而不舍地创作漫画和投稿。1931年,16岁的华君武来到大上海在一家银行作小职员,用业余时间画漫画。当时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前辈齐聚上海办杂志。华君武自知资历太浅,就想了一个办法:画当时没人画的人物众多的漫画——大画。这方法使他一举有名,后来上海漫画界都知道,有一个“画大场面的华君武”。这个时期的华君武主要画市井俗态,叶浅予看到报纸上一幅华君武讽刺黄包车夫的漫画,就主动找到他说,你以后不要画这样的画了。华君武很快明白,身处随处是丑恶与欺压的上海,自己不该对普通劳动者如此不宽容。

1936年,华君武读了《西行漫记》,他非常向往书中的那个世界。两年后,他瞒着母亲,怀揣友人赞助的路费,只身艰难跋涉了三个月到达陕北。“那个时期大家都很年轻,有人吃不了那个苦就走了,但我一点都没有动摇过。我觉得延安虽然很艰苦,但很好,没有什么应酬,连名片都没有。”华君武说,“人应该在那样的环境中生长。” 

延安的漫画家们办墙报做宣传工作,有年画、连环画、木刻、版画等等,可老百姓一看到华君武的画,掉头就走了。华君武受了些刺激,开始把笔触对准延安的人和事。1942年,华君武与另外两人一起举办了漫画展,延安文人纷纷来参观,因为人多拥挤,把门都挤坏了。画展中最受关注的是60幅讽刺漫画,如《准时到会的人》中,一个抽着烟的干部蹲在广场上等候开会,周围只有乌鸦在觅食,漫画讽刺了开会的人经常迟到。

抗日宣传画是华君武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有批判意大利法西斯践踏他国领土的《一只魔怪的脚》、讽刺汪伪政权谄媚日寇的《肉骨头引狗》等。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华君武调任《东北日报》主编,他最著名的“蒋介石肖像”《磨好刀再杀》惹怒了国民党当局,他因此被哈尔滨国民党特务组织以“侮蔑领袖”的罪名列入暗杀名单。

1953年,华君武找到了今后创作的方向——内部讽刺画,并在《光明日报》开辟的社会生活漫画专栏里每周发表一幅讽刺漫画。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创作内部讽刺画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人说:“现在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你就不能画点歌颂的?”但华君武认为,歌颂漫画比讽刺漫画更难画,那种皮笑肉不笑的歌颂称不上是真正的讴歌,“我没那个本事”,他只好暂停了漫画专栏的创作。没多久,《光明日报》社长穆欣找到他,希望他继续画。华君武说,你要敢登我就敢画;穆欣回道,你要敢画我就敢登。就这样,专栏没有停掉。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批判杜甫的《兵车行》不分正义和非正义。华君武画了《杜甫检讨》,批评学术界不顾历史事实、上纲上线的现象。画中的杜甫愁眉苦脸写检讨,面前的纸上写着“兵车行乃和平主义思想”。“文革”开始后,华君武首当其冲成为批判对象,“文革”十年,他没创作一幅漫画。

上世纪九十年代,华君武开始在全国举办漫画展。他给自己刻了一方字样“大愚若智”的图章,还在每次画展的前言中都写:“在政治运动中,我也画了一些同志的漫画,在此我谨向他们致歉。”他晚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时有一张名片,名片居中是他手写竖排的“华君武”三个字,左下角是电话号码,无头衔,无装饰。

相关链接

① 漫画主要是批评的艺术,不懂就没有发言权。(《〈华君武漫画展〉前言》)

② 我都是针砭时弊的,我没有画那个休闲漫画,我不画。(华君武自传《漫画一生》)

③ 但凡他听见大到国际社会、小至街头巷尾发生什么事,他的讽刺漫画就会很快见诸报端,并且有着持久的生命力,70多年来一直如此;他从不“见异思迁”,也不怕自己挫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爱漫画,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

(《南方日报》2010年6月14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君武上中学时就凭借自己的漫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得到了稿酬,这与他为漫画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有关。
B.上海时期的华君武曾用漫画讽刺黄包车夫,但叶浅予主动和严正的提醒,使他明白了“只有懂得漫画是批评的艺术,才有发言权”的道理。
C.《西行漫记》中描绘的延安生活,让年轻的华君武非常向往,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投身于“那样的环境中”了。
D.当华君武把漫画创作的笔触对准了延安的人和事后,他在三人画展中的60幅讽刺画备受延安文人关注。
E.《光明日报》社会生活漫画专栏得以延续,是华君武和穆欣共同坚持真理的结果,表明当时的华君武并没有放弃针砭时弊的创作方向。
2.传记以华君武的遗愿开篇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
3.作为漫画家,华君武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各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为什么华君武的讽刺漫画“有着持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3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笛声化作民族魂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止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

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 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了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华夏神州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5 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不幸的是,1935 年7月中下旬,《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聂耳已溺亡于日本,年仅23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聂耳原名聂守信,因为耳朵大,从小就被人叫做“耳朵先生”,进入歌剧社后,大伙见他才华横溢,直接称他为“聂耳”。
B.聂耳幼年丧父,家庭困顿,学费都要东拼西凑才成,然而,聂耳人穷志大,渴盼国富民强,自小立志做音乐家,为国出力。
C.“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毅然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为抗日救亡呐喊,并因此结识了田汉,一起为国歌唱。
D.文章两处划线的句子都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2.“九一八”事变爆发前,19岁的聂耳在音乐上已学有所成,是哪些条件使得他年纪轻轻就获得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2017-11-28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科学春天的歌者,现代文明的歌者
——纪念徐迟先生百年诞辰
铁 凝
①今天,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徐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表达我们对徐迟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②1996年12月13日,在武汉同济医院,徐迟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最后的夜空,享年82岁。
③回望徐迟,我想我们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这个人,他的生命是多么辽阔,就像骏马渴望着大地,徐迟一生都在不断地拓展认识、表现和创造新疆域,在他的身后,留下了广袤的空间,让后来者满怀敬仰和感激。
④上世纪30年代,年轻的徐迟步入诗坛,成为较早开始现代主义探索的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二十岁人》是中国新诗表现都市经验的开拓性文本之一,其中的《都市的满月》《微雨之街》被广为传诵。徐迟一生都是年轻的,都是一位诗人。他毕生都对现代化的青春中国满怀热望,热爱一切推动民族生活文明进步的事物。这样的徐迟,永远倾听着时代的召唤,他的生命注定和中华民族争取解放和复兴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时还是东吴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徐迟,积极参加学校的“爱国学生援马团”,北上参加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徐迟清醒地意识到诗歌必然要接受严酷的时代的洗礼。在《最强音》《一代一代又一代》等诗集中,一改早期现代主义的唯美风格,这位曾经纯真、敏感、耽于幻想的诗人变得激越高亢,浓墨重彩地书写对民族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沉思考,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家园情怀,用诗歌谱写了战斗的青春,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⑤徐迟先生热爱书斋生活,寂寞书斋中的阅读和写作使他感到充实和自由。但是,他的一生不断地走出书斋,走向田野,走向前线,走向沸腾的生活和建设。这不仅是由于个人的际遇,更是一个诗人、一个作家出于独特的天性和禀赋,出于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自觉选择。抗战时期,他亲赴昆仑关等抗日前线,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采访和写作。抗美援朝战争中,徐迟又两次奔赴前线,写出了大量战地通讯和特写。1961年,徐迟举家离开北京迁往武汉,他先后六次到长江水利工地体验生活,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通讯特写集。
⑥“文革”十年过去,大地回春,像一座沉寂的火山重新喷发出炽热的岩浆,曾被剥夺写作权利的徐迟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他一生创作的辉煌高峰。1978年1月,他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读者奔走相告,一时洛阳纸贵,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会记得这部报告文学给人们带来的感奋和启迪。一种新的视野在人们面前打开,一种被重新认识的价值和意义在人们面前雄辩地展现,一种新的人物形象、新的英雄和楷模在人们面前矗立起来。这是极具勇气的拨乱反正,长期被视为改造和教育对象的知识分子被擦去尘埃和污垢,昂首走在时代进步的前列,而长期被认为是“白专道路”的科学探索,被有力地肯定、热情地讴歌。《哥德巴赫猜想》因此远远超出文学的范围,汇入了思想解放的大潮,成为时代精神的嘹亮号角。就在同一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科学的春天来临了,而徐迟无疑是报春的燕子。
⑦《哥德巴赫猜想》是当代报告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由此开始,在徐迟老人满怀激情的执着探究下,一个个神奇瑰丽的科学世界被打开,陈景润、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人文风范,成为迅猛发展、蒸蒸日上的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
⑧徐迟先生的生命是辽阔的,他永远向着新的生活、新的事物敞开怀抱,一生保持着丰富多端的心灵向度。我们铭记着他的诗歌,铭记着他的报告文学,我们也铭记着他在1949年春天翻译的《瓦尔登湖》。徐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从30年代开始,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我想,这样一种面向世界的视野,使得徐迟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发出时代的先声,而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借鉴,也使得他始终保持着探索创新的活力。徐迟先生深爱科学,也深爱自然,在他对数学、物理、地质学、植物学的深情书写中,我们最终感受到的是对自然奥秘、大千世界的庄严礼赞。这个现代文明的歌者同时也是《瓦尔登湖》的译者,我想,如果徐迟先生今天还在的话,他一定会衷心地赞同,现代文明包含着生态文明,追求现代化是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⑨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正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时代召唤着文学,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和生动形象需要像徐迟先生那样饱蘸诗情的笔去书写,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等待着作家们去讲述和表现。记住我们肩上的使命和责任,为时代立传,为人民写心,奉献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我想,这就是对徐迟先生最好的纪念。
(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此文为2014年10月10日作者在徐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③段把徐迟比喻成一匹骏马,既表现了他创作的永无止境,也表现了他生命的雄健奔放。
B.文章评价徐迟一生“都是一位诗人”,因为,在中华民族争取解放和复兴的每个历史阶段,徐迟都是在以诗来歌唱的。
C.文章第⑤段,用排比句式,既从侧面表现了人们的奋斗、牺牲和创造具有宏伟的力量,吸引着诗人,也更突出表现了徐迟的高度觉悟。
D.文章第⑥段引用诗句,以诗情画意的笔调,表现出思想的解放给科学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景象。
E.文章末尾结合中国人民正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实践,表明今天纪念徐迟先生的现实意义。
2.作者认为,“徐迟一生都在不断地拓展认识、表现和创造新疆域”。结合全文,说说“新疆域”的具体含义。
3.作为“科学春天的歌者,现代文明的歌者”,徐迟显然是一位歌者形象。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这位歌者的形象特征。(要求:不得少于4条。)
4.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给人们带来的感奋和启迪,再一次证明了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价值。结合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巴金的《小狗包弟》和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谈谈你对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价值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2016-11-18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