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90 题号:129266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徒其家长安中威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于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徒奋为诸侯相。奋长于建,次于甲,次于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 “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宽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率趋,见路马必式為。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于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时案不食,然后谢子相贵,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于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电。懂仆诉诉如电,唯谨,上时踢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于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优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责人入间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于弟入里门,趋至家。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于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是可谓笃行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
B.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
C.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间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
D.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察举科目名,在汉朝指儒家经学文章,是特举特科。本文用以指儒学。
B.万石,汉官秩的最高级,凡一门有五人当二千石的官,就可以称为“万石”。
C.路马,古代因为君主的车被称为路车,所以人们称君主驾车的马为路马。
D.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是九拜礼中最恭敏的礼仪,主要用于拜天拜地拜祖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奋侍奉高祖,因恭敬而家荣职升。石奋十五岁做小官,因恭敬得高祖喜爱,高祖便召他姐姐做美人,让他做中涓,他的家搬迁到长安城中戚里。
B.石家尊宠,景帝称奋为万石君。文帝时,石奋被推为太子太傅,景帝时位居九卿,因过于恭敬被调做诸侯丞相;他有四子,孝顺谨慎,皆为高官。
C.石奋告老还家,以孝谨诲子孙。景帝末年,他辞官返乡养老,享上大夫待遇;他笃行恭谨,入朝恭敬皇帝,在家身教子孙,石家以孝谨而举国闻名。
D.太后授官建、庆,庆醉归受责。石家重视躬行,皇太后便让石建做郎中令、石庆做内史;石庆喝醉酒归家时在里门未下车,石奋知道后责备他让他走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2)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B.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C.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D.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代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尊者居上位,卑者处下位。
B.“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周代王位由嫡长子世袭,余子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侯的)。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大夫。
C.“皇帝”,自从秦始皇首立“皇帝”名号以来,“皇帝”一词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尊贵的称号。
D.“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之神和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他在身边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018-08-12更新 | 1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属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逆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D.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方,现主要指陕西一带,秦国称霸中原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河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满足。
B.商鞅努力说服孝公变法,却又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于是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而无私,不徇私情,太子犯法老师受过,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2021-02-11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久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B.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C.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D.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指按照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辟、荐、举、授等。
B.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小吏,含贬义。古时记事用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C.乘舆,原指车子,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
D.犯跸,古代罪名,指冲犯皇帝的车驾。跸也指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过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颇有才华,赢得皇帝青睐。起初他久宦而不能得到升迁,就想要辞职,但因有德行和才能而被中郎将袁盎推荐,又因议论秦汉之事获皇帝夸赞。
B.张释之思虑周全,颇有为政智慧。他跟从皇帝登临虎圈,啬夫善于答对,代替上林尉回答皇帝的问话,皇帝想提拔啬夫,他认为不妥,请皇帝慎重做决定。
C.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太子。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时,到了司马门没有按照规定下车,他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就以不敬之罪弹劾他们。
D.张释之照章办事,坚持依法量刑。皇帝出巡,有人突然从桥下跑出,使皇帝所乘坐车驾的马受惊,皇帝想严惩那个人,他却坚持按照法律条文只处以罚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021-08-30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