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贾谊(前200-前168) > 《过秦论》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7 题号:130083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B.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下列各句中“以为”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D.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3.下列各句加点词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才能不及中人
C.天下云集响应,粮而景从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知识点】 《过秦论》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过秦论》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                       烈:功业
B.俯首系颈,命下吏                  委:交给
C.非及时之士也                       乡:家乡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护城河
2.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委命下吏
3.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斥秦的过失。《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B.古时天下分为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青州、兖州、冀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
C.七庙指宗庙,古代礼制规定诸侯可设立七座宗庙,“七庙隳”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这里指秦王朝灭亡。
D.“百家之言”指诸子百家的著作,秦朝称百姓为“黔首”,“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陈涉,处处对陈涉寓贬于褒,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B.第二段写秦始皇死后,其余威尚在,秦国最终却被弱小的陈涉领导的起义军一击而溃,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C.第一段先极言秦的强大,再极力铺叙秦始皇以愚民、弱民等措施巩固政权,把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
D.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在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失掉民心,导致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6.把节选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023-02-02更新 | 1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诸侯,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节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世之余烈             奋:振兴
B.收天下之,聚之咸阳   兵:军队
C.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田间小路,这里代指田野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
C.“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黔”是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和“氓”等。
D.“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俯首系颈,委命下吏B.始皇既没C.百有余年矣D.而倔起阡陌之中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吞二周而诸侯B.以黔首C.然陈涉瓮牖枢之子D.序八州而同列
5.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负而前驱
A.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下列各特殊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7.翻译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8.根据文意,分析贾谊所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根本是______________
9.《过秦论》语言富有气势,极具“赋”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2022-06-27更新 | 3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中)(节选)

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注]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注]元元:善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称帝”,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又可指离开官职或辞去官职。
C.“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是指古时,一人犯法,妻子儿女连坐,没为官奴婢。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先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再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最后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
B.选文与课文比较,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
C.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也能从客观上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
D.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文章指出“取与守不同术”,请用对称句式表达其“不同”,不超过12个字。
2021-12-26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