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报告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1308562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网红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具有一定量的社交资产,并且有能力将这些社交资产变现(变现方式通常包括广告与网红电商)的人。网红的商业价值正在被逐渐挖掘。相比较于粉丝经济的“漫灌”营销,网红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网红兼具广告或流量费相对较为便宜以及更为平民化的特点;二是网红们凭借其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能够更精准地将产品导向粉丝需求,实现“精灌”营销,提高了消费转化率。

在网红产业链中,主要的成员包括小型社交平台、综合社交平台、网红、网红经纪公司、电商平台以及为网红提供产品的供应链平台或品牌商。

(摘编自《网红产业链深度解析:揭秘网红店为何成为热点》)

材料二:

2020年前全球的互联网活动90%将与在线视频有关,而超过70%的人将以在线视频替代电视成为观看影片的主要方式,庞大的在线视频商机将因之浮现。根据Go-Global的统计资料,中国是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的国家,2013年约有5.7亿在线视频的观看者,2015年在线视频观看者已上升至7.1亿。2014年的在线视频产值达240亿人民币,预估2018年能达到900亿人民币,每年以超过35%的速度增长。

2016年中国网红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2016年中国网红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三:

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借着“消费升级”的春风,相关产业链均展示出了强大的经济动能。随着“双十一”的到来,在消费者欢快“剁手”的背后,更多的人看到了“新零售”带来的成千上万的新商业机会、新岗位需求,其中,“电商网红”作为直接连接消费者和产品的一环,其巨大的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已经得到验证。而关于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中,“网红”以54%的惊人数据高居第一。

(摘编自《齐鲁晚报》)

材料四:

自2016年10月到2017年5月,微博直播观看人数迎来新一轮增长,除了秀场直播发展迅猛以外,多个垂直领域日均观看人数也成倍增加。其中,美食和游戏领域增长最快,分别为341.8%和342.6%,时尚、搞笑、母婴、美妆等领域增长率接近或已超过100%。日均观看人数增长较多的领域是美食、母婴等垂直领域,说明直播对用户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各领域内容与直播结合程度继续提高,网红内容开始向直播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转移。

2016年,短视频市场迎来爆发性扩张,网红短视频内容消费量也随之大量增加。从2016年5月起,微博网红原创视频播放量稳步增加,到2017年3月同比增长209.4%,这期间月增长率高达75.4%,涨势喜人。网红短视频内容播放量的持续增长,意味着网红内容形式份额比例不断改变,大量图文内容被信息量更丰富的短视频所取代,短视频也开始相应地迎来网红数量与用户量的逐步增加。

(摘编自《2017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网红产业链的成员构成,及网红经济相对于粉丝经济更有优势的重要原因。
B.材料二图文结合,用数据揭示了网红在线视频产值将以超过35%的年均速度增长的趋势。
C.材料三突出了“新零售”的巨大影响:促进消费的升级,带来巨大的商机,增加了就业岗位。
D.材料四显示,短视频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各种垂直领域的微博直播的观众人数增长迅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经济的一大缺点是“漫灌”营销,难以将产品精准导向粉丝需求,因为粉丝的偶像在特定的产品领域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
B.从Go-Global的统计资料看,中国的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由此可以推测,中国的在线视频商机也最多,网红的用武之地很大。
C.2016年超半数的高校毕业生向往当网红,这无疑与网红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红已得到验证的巨大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有关。
D.网红原创视频因为比图文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所以取代了网络上的图文内容,吸引了大量网民,使得短视频用户量激增。
3.从以上四则材料看,网红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点】 报告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工艺及其器具产品历来是用与美的完美结合典范,凝结着人类自身的生活智慧,线条优雅、纹样工整、器形端庄、功能适度、取材天然。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选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并且极大地制约了传统工艺的发展。

传统工艺多采用一些纯天然的材质进行手工制作,不是编扎工艺所用的、竹、藤,还是雕刻工艺所用的玉石、原木,从产品个体而言都非常绿色环保,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也很少产生污染。但从大的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角度着眼,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时自然界的一种极大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来隐患。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

传统工艺素以制作精美细致著称,故而技艺较为繁琐堆砌,很多传世的传统工艺品有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美,这是古人时日用器具的品质追求以及其审美特性的一种极大表现,也因此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目光。可是也不难发现,传统工艺背后所隐藏的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固然人赞叹与欣赏,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审美特性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缺乏根基,因其与现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宽全相悖,市场低迷在所难免。

此外,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是口口相传的师徒制,技师与传人之间的面对面长时间授艺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但这种传承方式也相对脆弱,极易出现人才断层与流失,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潜藏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在没有大工业生产普及、也没有那么多外在从业诱惑的年代,经年累月的从业训练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艺传人,但到了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面临“人在技在,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

因此,传统工艺传承,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深入挖掘现代生活需求,通过要素整合创新

提供更合理有用的产品,使传统工艺借由这些产品重新走进开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其密不

可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梁玲琳、朱麒宇《再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的要素整合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这一鲜明的特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B.依赖天然的材质,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捉襟见肘,进而导致工艺衰退。
C.精雕细琢是传统工艺的艺术追求,但这种审美特性与现代人的追求相去甚远。
D.师徒制曾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却陷入了绝境。
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材质特性、审美特性、传承特性等三个角度阐述传统工艺的发展问题。
B.文章综合运用了分点阐述与辩证说理的方法,但没有列举典型事例进行论证。
C.文章在论述中先阐述了传统工艺的优点,然后再揭示出这些优点背后的隐忧。
D.文章针对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先总后分,逐层分析,最后提出总体解决方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自然资源不会耗尽枯竭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问题就可以不用担心。
B.产品是传统工艺的最终承载者,它可以带着传统工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生活。
C.只有顺应上时代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D.制约传统工艺传承的因素有很多,围绕工艺本身特性进行分析只是一种视角。
2018-02-08更新 | 1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碳中和是节能减排术语,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全球碳计划”数据显示,2011—2020年全球的年均人为CO2排放量约为389亿吨,其中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分别占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9%和11%;且其中48%的人为(CO2排放滞留在大气中,其余29%和26%分别被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固定。

全球人为CO2收支平衡的统计分析

基于CO2累计排放量与由CO2引起的全球表面温度最高值增加量的近线性关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估算了全球1.5℃和2℃控温目标(67%可能性)下的2020年后全球人为CO2允许增加的储量分别为4000亿吨和11500亿吨。这意味着如果不采取任何减排措施,参照2011—2020年期间全球年均人为CO2排放速率(389亿吨CO2/年),到2030年和2050年全球大气温升将会分别超过1.5℃和2℃。由此可见,全球协同控制人为碳排放,实施“双碳”行动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同时,考虑到全球碳循环、大气CO2浓度和升温对大气CO2移除过程的复杂非线性响应特征,实现全球“双碳”目标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人为努力。

(摘编自于贵瑞、郝天象、朱剑兴《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

注:全球碳平衡方程中,大气、陆地和海洋三者总贡献为103%,超出的3%来自评估的不确定性。

材料三:

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近年来,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节能,提高能效;通过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中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早实现碳达峰,迈向近零碳排放,这不仅是国际责任担当,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和保障。

目前,我国碳中和产业链核心产业架构从碳排放到碳吸收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前端为碳排放;中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碳捕捉、碳吸收等;后端加强生态碳汇,包括使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采用绿色建筑、扩大树木种植面积以及采用碳交易市场等,增加碳吸纳量。

我国首次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是在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并且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65%,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远目标。随后在多次重大工作会议和对外问答过程中提到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预计未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我国碳排放情况将进一步改善。

(摘编自中经智盛研究院《中国碳中和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展望报告》)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20年全球年均人为CO2排放量约389亿吨,其中近半滞留在大气中,其余基本上平均被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固定。
B.从1850到2000年,能源消费的CO2年排放量整体呈均匀上升趋势,而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对CO2的吸收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C.从1850到2000年,相较于能源消费的CO2年排放量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CO2年排放量变动相对较小,但其影响也不能忽视。
D.如果不采取合理的减排措施,到2030年和2050年全球大气温升可能会分别超过1.5摄氏度和2摄氏度,因此控制人为碳排放迫在眉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能减排是当下全球各国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事情,人类需要协力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
B.我国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伴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未来我国碳排放情况必将有所改善。
C.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我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先于多数发达国家提出碳中和和时间表。
D.我国碳排放计划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到2030年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以上。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碳达峰”与“碳中和”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即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一定的峰值后,逐步回落并趋于中和的现象。
B.受全球碳循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升温对大气二氧化碳移除过程的复杂非线性响应特征的影响,实现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C.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使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D.在节能减排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到2030年碳排放将达到峰值,之后会逐步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2023-11-17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编自2017年8月31日新华网)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发生率(%)

2012

2339

9899

10.20

2013

1650

8249

8.50

2014

1232

7017

7.20

2015

1442

5572

5.70

2016

1240

4332

4.50

【注】以上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等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人口数按照每人每年28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

材料三: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选自《大众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所在省贫困人口比例高,贫困发生率低于所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均占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C.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需要维修或重建。
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老弱病残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二看,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当年贫困人口减少数量、年底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B.一些地区千百年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使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说,解决这些贫困群众的精神匮乏问题更为重要。
C.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不同,实行个性化扶贫能够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
D.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3.个性化扶贫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根据上述材料概括。
2019-12-06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