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 《明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1313594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懋,字德夫,慈溪人。武宗正德六年进士。授浦城知县,擢南京吏科给事中。御史张经、宁波知府翟唐忤奄人被逮,懋偕同官论救。织造太监史宣诬主事王銮、知县胡守约,下之诏狱。懋言:“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未几,复偕诸给事言:“臣等屡建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下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皆不报。已,又劾罢盐法侍郎薛章,请黜太仆少卿马陟,留 御史徐文华,召还谢迁、韩文、孙交、张原、周广、高公韶、王思等,罢游畋射猎,复御朝常仪,还久留边兵,汰锦衣冗官。诸疏皆侃侃。江彬导帝巡幸。懋言:“彬枭桀憸邪,挟至尊出居庸,无大臣保护,独处沙漠将半载。两宫违养,郊庙不亲,四方灾异迭见,盗贼蜂起。留彬一日,为宗社一日忧,乞立置重典。”时中外章奏,帝率不省视。规主阙者,往往得无罪。一触权幸,祸立至,人皆为懋危。而彬方日侍帝娱 乐,亦不之见也。请回銮,谏南幸,懋皆与。宸濠反,帝在南都,懋从行。请急定平贼功赏,既又数请还京,率同官伏阙,皆不省。

世宗即位,疏荐建言贬谪诸臣周广、范辂等二十人,皆召用。劾南京祭酒陈霁、太常卿张道荣,皆罢。未几,言:“谢迁、韩文起用,乞仿宋起文彦博故事,不烦职务,大礼大政,时令参预,必有裨新政。”帝虽善之不能用。

出为广东参议,迁副使。嘉靖四年,有锦衣官校侦事广东。懋与按察使张祐疑其伪,执之。事闻,逮下诏狱,谪藤县典史。屡迁至广西布政使。十六年入为应天府尹。坐所进乡试录忤旨,致仕,卒。

(出自《明史•孙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B.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C.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D.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狱:关押钦犯的牢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给事:官名,给事中的省称。明代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C.祭酒:官名,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隋唐后,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长。
D.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又称“春闱”。
3.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懋为人正直,屡施援手。孙懋曾上疏营救因忤逆太监而被关入诏狱的王銮、胡守约,请求惩治史宣等人。
B.孙懋关心国事,心系朝廷。孙懋曾进言说一旦奸臣私结党羽,公然阻挠朝政,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C.孙懋敢于直言,不惧权幸。江彬诱导皇帝出巡,孙懋认为其置皇帝于险地,乞请将其重法处置。
D.孙懋爱憎分明,力荐贤良。孙懋向世宗力荐因进谏而遭贬斥的大臣十二人。又弹劾南京祭酒陈霁、太常卿张道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急定平贼功赏,既又数请还京,率同官伏阙,皆不省。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5.孙懋向皇帝进言,两朝皇帝的做法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知识点】 《明史》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还奏称旨,赐今名。

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五年召为大理寺卿。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饥,奏免其租。寻进左都御史。在陕五年,镇静不扰。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二人俱伏,乃宥之。

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寻遭母丧,夺哀如前。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文力辩曰: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文之死,人皆知其诬。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毅愍。

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B.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速车驾主事/沈敏按问无迹/
C.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D.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C.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但亦有“私谥”,即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文保持廉洁,遵守法律。宣德末年,奉命处理案件,使皇帝很满意;弹劾处理不遵法纪官员的罪行,使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
B.王文胸有城府,审时度势。林聪等人弹劾他,他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高谷虽引荐他,但其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
C.王文严峻冷酷,刻薄强悍。御史们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
D.王文治理有方,历任多职。代陈镒镇守陕西,王文上奏免去发生灾荒的地方的田租;进升左都御史,地方上安定不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
(2)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2019-04-09更新 | 2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宗皇帝,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即位,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践阼,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辛巳,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 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在位不足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编自《明史·本纪》)

材料二:

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仁宗曰:“然。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选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B.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C.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D.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种礼节。
B.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的主阶称阼阶,故践阼又指即帝位。
C.戊戌,干支之一,与“壬午”“癸酉”“辛巳”一样,在文中用以纪年。
D.科举,考试制度。明代科举分四级,由礼部主持;清代会试合格者称贡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为政务实、提纲挈领。他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时,遇到水旱灾荒,及时遣使赈济。
B.仁宗宽宏大量、友爱兄弟。朱高煦、朱高燧勾结党羽,构陷仁宗,仁宗非但不计较,反而为高燧开脱,使其免罪。
C.仁宗有勇有谋,处事沉稳。他仅靠万人之兵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在朝廷的离间计下,他光明坦荡,保全了自身。
D.仁宗卑以自牧,君子风度。他赐给蹇义等人“绳愆纠缪”银章,便于重臣及时发现皇帝的过失,当面进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②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5.《明史》记载,仁宗“用人行政,善不胜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在位时“用人行政”之善的表现。
2023-01-21更新 | 1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宣德三年二月,上御文华殿,谕侍臣曰:“治民有本末,制田里,设学校,本也。不幸而有愚顽者,然后刑之。然观肉刑,则过于惨。”侍臣曰:“古人用肉刑,则人人自爱而重犯法。至汉文帝除之,自是人轻冒法。”上曰:“古人教民之道周备,故犯法者少,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法者多,未必系肉刑之存否。隋、唐以后,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亦良法也。汉文除肉刑,唐太宗观《明堂针灸图》,禁鞭背,皆后世仁政。汉、唐享国长久,有以哉!”六月,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上问:“何如?”对曰:“太宗自十五六年,数疾不视朝,息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康公有成。”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四年秋七月,户部上户口登耗之数,上曰:“隋文帝户口繁殖,自汉以来,皆莫能及。议者以当时必有良法,享国不永,故无传焉。此未必然。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敝。隋文克勤克俭,足致富庶,岂徒以其法战?大抵人君恭俭,则生齿日繁,财赋自然充足。”五年春正月,吏部奏选辟。上曰:“省辟,安民之道。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秦、汉以下,设官益多,何也?”侍臣对曰:“时不同也。”上曰:“唐、虞、三代,事简民淳,不可比拟。唐太宗定内外官七百三十员,去古未远,亦可为法。”侍臣对曰:“然必君心清,则事简;事简,则官可省;官省,则民安矣。若政务庞杂,小人幸进,则冗食者多。”上嘉纳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有删改)

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庚充美,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节选自《明史·本纪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敝
B.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敝
C.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敝
D.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文中的太宗指明太宗永乐帝。
B.吏部,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隋唐、五代时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也指祖、父、子三代或曾祖、祖、父三代。文中取前一个含义。
D.赞曰,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多置于篇末。如《汉书》《后汉书》篇末的“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宗认为,肉刑虽然可以让人敬畏法律,但是过于凄惨,所以汉文帝、唐太宗等明君都主张废除肉刑,推行仁政。
B.太宗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贿受贿,贪腐之风开始盛行。宣宗认为除恶一定要从根本解决,于是决定罢免当时的大贪官刘观。
C.宣宗认为,精简授官,可使百姓安宁。侍臣认为君王内心清净,就可简约政事,精简官员。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侍臣的意见。
D.宣宗即位以后,官吏称职,政治稳定,法度修明,仓库充实有余,百姓安居乐业。史官将这一时期和他父亲仁宗所在时期合称为“仁宣之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法者多,未必系肉刑之存否。
(2)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5.文本二说宣宗时期“蒸然有治平之象”,请根据文本一概括出现这种气象的原因。
2022-03-15更新 | 2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