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2 题号:13138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学习: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节选)

谢春红 胡玲

现实中,本是为了完善人、提升人的学习却被仅仅当成了获取分数、学历、文凭、证书的手段,成为获取金钱、地位、荣誉、权力的工具,学习视野中的人被遗弃了,学习非但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反而成为奴役人的手段,人在学习中寻找不到快乐,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正当人类在惊叹科技的神奇、享尽科技带的繁华与便利之时,科技的负面影响却悄然而,人口膨胀、能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威胁等问题逐步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世界,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这种状况愈演愈烈,直至演化成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极大威胁。诺贝尔奖获得者P·克鲁芩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人类世”。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院士认为,“人类世”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人的活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对于地球的影响越越大。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剧,已经引起了地球环境一些不容乐观的变化,正在加剧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因此,我们人类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以免引起大的人为的自然灾害。”这绝非危言耸听,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面前,风险与机遇同在,人类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终的灾难。而将要发生哪一种情况,人们愈愈认识到这依赖于一种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即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而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主要依赖于人的学习发展。

一切学习都是关涉人的学习,都是为了人的学习,但在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下,任何事物都难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学习也突出地呈现出它的工具性特征,学习成为应付考试和寻找职业的工具,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日益功利化。从整体上失去其精神陶冶的意义。结果是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个体和社会世俗发展的要求,却导致了个体的人格危机、精神危机、德性危机以及产生的严重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培养了许多有知识、有能力,但在人格、精神和德性上都有很大缺陷的“空心人”“单面人”和“非道德的人”。人的学习存在的危机与问题,是对学习认识的片面、扭曲、停滞与不足所造成的。

学习是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生存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思性的哲学概念。生存并非简单地指“生命的存活”,而是指“生成着的存在”。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并且不是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而总是向未,向新的可能的开放。当下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为了一种生命的存活,而是为了一种生成着的存在;当下的学习,不能仅仅为着单个个体的生存,更应着眼全人类的生存,因为没有全人类的生存也就谈不上个体的生存。

1.下列对“科技的负面影响”和“人类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口膨胀、能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威胁等问题侵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是科技的负面影响。
B.诺贝尔奖获得者P·克鲁芩于2000年提出了“人类世”新概念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
C.科技的负面影响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负面影响的状况得不到扼制会成为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极大威胁。
D.“人类世”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剧,将会引起地球环境不容乐观的变化,加剧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生态问题可能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2.下列关于学习与生存问题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切学习都是关涉人的学习,都是为了人的学习,但在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下,某些事物都难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
B.在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面前,人类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终的灾难,这取决于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
C.“空心人”“单面人”和“非道德的人”是由于个体的人格危机和知识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D.生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且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思性的哲学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被当成了获取分数、学历、文凭、证书的手段,原因是人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出于某种功利的目的。
B.如果学习成为获取金钱、地位、荣誉、权力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那么学习就会成为奴役人的手段,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C.因为没有全人类的生存也就谈不上个体的生存,所以,我们当下的学习,不能仅仅为着单个个体的生存,更应着眼全人类的生存。
D.当下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为了一种生命的存活,而是为了一种生成着的存在。“生成着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不是生成的而是现成的。
2010·黑龙江·二模 查看更多[5]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B.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B.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D.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3.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9-05-14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

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概括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否则统治者就会丧失威信。在法家看来,法律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得到执行。“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作用。

可以看出,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指导庞大国家官僚机器运转的不仅有儒家的“德政”,也有法家的“法治”。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导下,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了成文法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历经秦律、汉律、唐律及至明清律例,成为中华法系的基石,帮助国家维护长治久安。在古代那样一个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中国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威力能够触及社会基层,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比较法家产生同时期的其他人类文明,他们的国家形态许多还是城邦、城邦联盟、贵族联合等,不能不说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那个年代展现出独有的智慧。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法家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理论社会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学术界的共识。
B.法家思想中的法律在形式上既约束百姓也约束官吏.但对两者约束的目的有所不同。
C.中国古代法制改变了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使国家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
D.法家的“法治”思想使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了成文法法律体系,超越了儒家的“德政”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在主体上采用了逐层递进论证手法,论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网家治乱兴衰中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B.文章认为我们对法家及其思想的理解不能过于简单,并从产生背景,珣论内涵和思想智慧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C.文章指出了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借鉴价值。
D.文章以疑问引出话题,在肯定—驻狩法合理性的同时客观委婉地表明自己的观存,利于下文有针对性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有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法治,只有法家的刑法之治。
B.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而它所强调的法律是重新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C.为了迎合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法家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
D.“德和“法治”相结合,构成了传统中华法系的基石,展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
2018-10-31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州二绝

孙方友

陈州县志上,写有“城西五里傅家豆腐”,言称为“陈州一绝”。这傅家住在傅地楼,专制薄豆腐。那豆腐薄如张纸,白而发亮,吃起来香味儿溢口,筋道而又缠绵。早年间,陈州城里的诸君曾为吃上“傅家豆腐卷儿范氏麻花儿”而引为荣耀。不知不觉中,两家名声愈见大了。

范家麻花儿虽未著书立作,但也为“陈州一绝”。那麻花儿两头一般亭,中间不鼓肚儿。酥焦,看上去硬邦邦,掉在地上捡不起,可谓老少皆宜。别家麻花儿均为四股儿,范家麻花为六股儿。那时节,傅家专在城内设了场,主卖豆腐,兼卖豆浆。赶集上店的庄户人,城里的小商小贩儿,早点均爱吃这种小吃。味儿鲜不说,主要是便当:两张豆腐,四根麻花,一碗豆浆,不多会儿便可下肚。饱嗝一打,三味儿齐出,真是美极了!

傅家是乡下人,范家是城里人。两家搭档,四间筒子房足能独当一面。范家在后,傅家在前,只用半间,余下的空处全摆了矮饭桌、小竹椅,显得宽敞。顾客一到,便有人吆喝:“豆浆一碗豆腐两张麻花儿四根——”随着拖音,范家便扭身递过来麻花儿,轻轻放在豆腐上;傅家人顺势一卷,交给了手端豆浆的顾客……

范师傅叫范家三,名家三却排行为二,因而人称范老二。范老二五十多岁,腰板还硬朗,站街面一天不停闲,倒也不觉累。傅师傅叫傅传书,名字虽雅,却不识文墨。他比范老二小几岁,身材高大,三四百斤的担子一下能挑十多里。

这一天早晨刚出门,一个夜间巡防的鬼子兵前来喝豆浆吃麻花儿。日本鬼子吃喝历来不掏钱,又要尽他们吃。范师傅胆小,格外害怕日本人,每每盛豆浆,那手就禁不住地抖。当他胆怯地递给那鬼子豆浆的时候,不小心溅了出来,烫了那鬼子的手。那鬼子面目凶恶,夺过碗就朝范师傅砸去。范师傅躲闪不及,落了个满身豆浆。吃饭的人都吓得惊叫一声,跑出了饭铺。傅师傅看不过,上去劝阻,不料那鬼子又一拳打来,一下子把傅师傅打个满脸是血。傅师傅怒不可遏,抓起一条凳子就要与鬼子拼命,范师傅急忙拦住了他。那鬼子骂骂咧咧,抡起了“三八”大盖,把小店砸了个稀里哗啦,然后余怒未消地走了。

望着傲横的小鬼子,傅师傅愤愤地说:“这口气一定要出!”

“算了算了!没出人命就是万幸!”范师傅边收拾残局边劝傅师傅说。

“你能忍我不能忍!”傅师傅擦着脸上的血迹说,“这仇我一定要报!”

“可别胡乱想!”范师傅吓得变了脸色,劝道:“这年头,保命都保不住,你岂能再去拼命?”

傅师傅望了范师傅一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再也没说话。

当天夜里,傅师傅就出走了。

从此,陈州城里的日本鬼子就经常失踪,最后尸首总是从城湖里浮上来,又肿又烂,很是令人解气。范师傅知道,这是傅师傅干的。他禁不住为傅师傅担心,每天总要烧一炉香,求上神保佑傅师傅。可是,傅师傅还是被日寇抓住了。原来,傅师傅白天睡觉,夜间蒙面而去,悄悄贴近鬼子哨兵,用绳索朝脖子里一套,背起来就走。鬼子连连失踪,便布下了圈套,用草人化装成哨兵,人躲在暗处,傅师傅没防,便落到了鬼子手中。

日寇恨死了这个“冷面杀手”,决心杀一儆百,先让傅师傅游街,然后带到淮师的大操场,挖一个坑,活埋到胸部,再让人骑战马在操场里飞奔……

傅师傅死后,范师傅三天没吃没喝。三天以后,他也失踪了。不久,陈州抗日支队里多了一个做饭的老头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傅家豆腐薄、白、香、筋道的特点,以及范氏麻花形状独特、通体酥焦的特点的描绘,使读者对“陈州二绝”有了深刻的印象。
B.小说用语言和细节描写来表现范师傅和傅师傅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画线句子表现了傅师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
C.小说写日本兵吃喝从来不给钱,还打了傅师傅,砸了豆腐店,既表现了日寇的蛮横嚣张,又推动了后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傅师傅惨烈的牺牲,深深地刺激和打动了范师傅,他在悲痛了三天以后,毅然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觉醒。
2.文章开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傅氏豆腐和范氏麻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小说中范师傅和傅师傅两个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又有相似之处,请分析这两个形象的异同之处。
2018-12-01更新 | 1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