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35025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注: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②匔匔,恭敬的样子。③毕,地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社,是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南面,古代朝堂上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捉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急忙起来礼待贤士,怕失去了天下的贤人。
B.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
C.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周朝天下不稳,代成王执政,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成王。
D.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2)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5.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文段,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
【知识点】 《史记》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戆也!”群臣或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蒙振落耳。”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

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七岁而卒。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见惮                              庄:庄重
B.群臣或                           数:责怪
C.如蒙振落耳                       发:揭开
D.民多铸钱                           盗:盗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黯父任                              吾郡之发愤一击
B.择丞史任之                       知明行无过也
C.汲黯戆也                           徙于南冥也
D.黯同位                              客亦知夫水月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为人倨傲,两次奉旨出使,他都中途变卦,或半路而返,或自作主张发放官粮赈济灾民。
B.汲黯忠直敢谏,从不屈从权贵,逢迎主上,即使对至尊的君主及其宠幸的权要人物也敢当面谏诤指责,无所顾忌。
C.汲黯秉正忠厚,皇帝面对他也感到束手无策,淮南王谋反时就曾担心无法说服汲黯和丞相弘。
D.本文运用辐凑之法将众多的零散材料交织在一起,从多方面的对立冲突中反复刻画人物个性,将人物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出来。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2) 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2021-09-13更新 | 10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孝惠帝元年,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史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患帝曰:“善。”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
B.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
C.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
D.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惠帝在位期间实施仁政,“孝惠”是其庙号,庙号是古时帝王死后,在太庙奉祀专立的名号。
B.黄老术,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术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C.郡国是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分封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D.洗沐本指沐浴,也可借指休假,汉代制度,官吏五日休息一次,唐宋时延为十日一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访贤求教,治理显著。他担任齐国丞相后,积极寻求安抚百姓的方略,最终向盖公求教,治理有方,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他也被称为贤相。
B.曹参预事明了,谨遵前制。萧何去世,他就知晓自己将会被召入朝廷担任相国一职;任相国之后,大小事务一概遵循萧何先前的制度,不做修改。
C.曹参用人有方,注重品质。他曾从各地挑选不善言辞但忠厚诚实的人委以重任,而一味追求名誉、言辞苛责的,则斥退驱逐他们,为国选拔了人才。
D.曹参受到责怪,终得认可。惠帝因曹参不理政事就让曹窋当面责问他,曹参因此心中害怕,于是在朝堂上向皇帝谢罪,言辞恳切,得到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2)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2021-07-11更新 | 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节选自《史记·汲黯列传》)

(注)①大行:官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B.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C.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D.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原指山陵坍塌,后特指皇帝之死。《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B.黄老,也称黄老学说,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是华夏道学之渊薮,其思想体系强调修行、仁义、经世、致用四大主题。
C.廷尉是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
D.五铢即汉朝统一的基础流通货币,其得名源于它的重量,一枚重五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不畏权贵,喜欢直言劝谏。汲黯曾经当面质问汉武帝,气得汉武帝罢朝而去,其他的大臣们为汲黯担心不已,他却自有主张。
B.汲黯性情耿直,廷争不假辞色。汲黯多次指摘张汤,面对张汤故意深究条文、苛求细节的反驳,他回击刚直,甚至有点怒不可遏。
C.汲黯忠于职守,不愿外任为官。汲黯只愿担任中郎,希望能出入宫禁之门,为汉武帝纠正过失,汉武帝却找借口调汲黯赴任外地。
D.汲黯为政清明,获得皇帝褒奖。汲黯治理淮阳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治理效果明显,朝廷让他享受诸侯国相的待遇继续治理淮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2)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5.皇帝为什么任命汲黯担任淮阳太守?请分析原因。
2021-11-09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