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咏物言志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26 题号:1351374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注】
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元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末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刻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③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知识点】 咏物言志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絮

朱淑真

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著尘泥。花边娇软黏蜂翅,陌上轻狂趁马蹄。

贴水化萍随浪远,弄风无影度墙低。成团作阵愁春去,故把东君归路迷。

南柯子·柳絮词

贾探春   贾宝玉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注】①朱淑真:南宋女词人,出身宦家,自号幽栖居士,与李清照并称“词坛双璧”。相传嫁与俗史为妻,志趣不合,抑郁而终。②东君:司春之神。③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第七十回,该词上片为贾探春所作,下片为贾宝玉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诗开篇以雪作喻,生动描摹柳絮回环旋转、连绵飞扬的轻盈之态;同时赋予其清白自持、不落俗尘的人格魅力。
B.朱诗柳絮远近高低,变化多端,花边、陌上、流水、矮墙处处呈现柳絮丰富情态,可见作者观察之细和用情之深。
C.朱淑真笔下的柳絮灵动密织且别有寄托,首尾内容相应,情感相合,体现作者严谨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D.贾词上片叠词勾勒出柳条婆娑纤长之貌,“空”“徒”平添无可奈何的愁绪,而下片在此基调上着了些许温暖的底色。
2.这两首诗词虽然都是吟咏柳絮,但流露出作者不同的心境,试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
2024-01-15更新 | 26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游岳麓寺

李东阳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注]①成化八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东阳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此诗。岳麓寺,在今湖南长沙岳麓山上,湘江岸边。②僧:此指僧寺。③鹧鸪:鸟名。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古人以鹧鸪声喻为哀伤之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危峰”写山峰之高耸,“高瞰”状视野之广远,表现了岳麓山挺拔的气势。
B.颔联描写山中所见岳麓寺及其周围景色,突出其幽深、清寂的特点,为眼前实景。
C.颈联描写远眺所见;平沙浅草、天边,落日孤城、湘江,构成一幅开阔苍凉的画面。
D.诗人的视点是在岳麓寺的一个山亭上,视线时而远时而近,远景与近景相交错,使得诗歌呈现多层次的画面。
2.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20-11-18更新 | 22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2022-09-07更新 | 55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