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报告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135511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揭晓的“改革开放40年” 大型青年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确认自己是改革开放受益者,在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三方面打分都在7.5分以上(满分10分)。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深化了我们对改革目的和发展归宿的认识。

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青年中,80后受访者获得感和安全感更高,90后幸福感更高。90后的获得感、安全感低而幸福感高,或因获得感和安全感跟个人阅历有关,年长者因有在不同年龄段的阅历,纵向对比会有更明显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而90后因生活阅历,对比感受不明显,但他们活在当下,觉得很幸福。90后的幸福感更强,因为他们是改革开放后的独生子女,父母通常是70后,给他们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他们属于消费的一代。90后的安全感稍弱,因为他们处在奋斗的起点,获得的社会资本、保障性要素和支撑性条件都还不够多,还没到真正拥有自己一方天地的时候,相对来说安全感会弱些。

(摘编自黄冲杜园春《“改革开放40年”大型青年调查发布:当代青年是改革开放的充分受益者》,《中国青年报》2018年12月11日)

材料二:

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体性展示。能否提高人民群众的“三感”,将成为衡量改革成败的基本指标。

影响“三感”的因素有很多,但只有弄清哪些因素对“三感”有显著影响,我们才能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三感”,提出切中要害、更具体且可操作的建议。中国青年报社进行“改革开放40年”大型青年调查,对诸多影响因素深入分析显示,调查的已有因素中,最影响获得感的因素是“工作稳定”和“收入提升”,最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社会公平正义”和“人们身体健康”,最影响安全感的因素是“未来生活保障”。

(摘编自黄冲杜园春《当代青年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中国青年报》2018年12月11日)

材料三:

教育部长江学者周晓虹曾在访谈中说到改革开放对他那一代人命运的巨大影响。他1978年时21岁,做过知青,赶上恢复高考。他认为他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拥护者。周晓虹及同时代人经历的命运改变,可称为改革开放对中国人命运改变的“解除压抑”版本,其特征是恢复高考使很多人进大学入体制,通过体制的资源配置获得阶层和命运的跃升。如今高考制度虽已寻常化,是国家的正常阶层流动方式,且更多人通过获得大学文凭进入的是市场而非体制,但仍可视为该版本的发展延续。如今对压抑的解除仍有很大潜力空间,这也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应有之义。

第二版本可称为引导能量。最典型的是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剩余劳动力投入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导出的能量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如“万元户”和乡镇企业主。能量一旦被引导到改变自身命运,它就极大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仅解除压抑和引导能量还不够,还需通过制度、政策等组织投入到特定领域和方向。这构成了改革开放对中国人命运改变的第三版本——组织能量。如20世纪80年代成立经济特区,给出各种政策;90年代后全面开放;如地方政府竞争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如积极给出优惠政策扶持各类高科技企业;如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对能量的组织,引发巨大的财富规模效应,在相应的利益结构上,使处于该结构各种位置的人受益,实现阶层攀升。

一个有机体的高速发展还需要激发出它巨大的潜力。这是改变命运的第四版本。这类例子如互联网、高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在改革开放对中国这个有机体巨大潜能的激发中,很多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商业模式、商品、服务被创造出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了蛋糕。能吃到这些蛋糕的人实现命运的巨变。

解除压抑、引导能量、组织能量、激发能量,使中国这个有机体焕发巨大活力。这正是中国人改变命运的方式,每个人都在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

(摘编自石勇《改革关乎国运》,《南风窗》2018年11月2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既是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在,也是国家发展的归宿。
B.80后受访者获得感和安全感高而幸福感较低,是因为幸福感与个人阅历无关,无法通过身处不同年龄段的纵向对比来感知。
C.能否确保工作稳定和收入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和人们身体健康及未来生活保障,是衡量“三感”高低及改革成败的主要指标。
D.改革开放通过解除压抑、引导能量、组织能量、激发能量的方式改变国运,也改变了很多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个体的命运。
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高考制度虽然已经常态化,但多数大学毕业生进入的是市场而非体制,因此,他们潜在的压抑并未得到解除。
B.国家通过引导能量的方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生产方式获成功,助推社会变革,说明个人命运与国运密切相关。
C.顺应制度政策的人把握时代机遇,在特定领域相应利益结构中获益,改变阶层固化现象,体现出改革带动的活力。
D.改革开放激发国家发展潜能,创新创业时代到来促进相关产业从业者改变自身命运,个人和国家在改革中共同成长。
3.如何才能使当代青年成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拥护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知识点】 报告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13日上午,国务委员王勇就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做了说明。王勇称,为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医保制度,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安全可控,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更好保障病有所医。方案提出,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国家卫计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王勇称,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基金,完善国家异地就医管理和费用结算平台,组织制定和调整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标准,制定药品和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政策并监督实施,监督管理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医疗机构相关服务行业和医疗费用等。

(摘编自“澎湃新闻百家号”2018年3月13日)


材料二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说:“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是我们医保工作中的意要任务。我们要当好‘孙悟空”,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唐僧肉”,要继续打击欺许骗保,巩固高压态势。”

目前医保基金存在的浪费问题不容小觑。国家先后启动抗癌药准入谈判、11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谈判以及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等措施。这些政策落地,让医保基金发挥最大效率,还需要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负责尽责。

针对医保基金的犯罪屡禁不止2018年9以来,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联合北京市医保局、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食药稽查总队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深化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行动,期间打掉涉案团伙10个,刑事拘留103人,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

(摘编自“央视新闻”2019年1月13日)


材料三

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为18062.8亿元,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为14749.9亿元。医保基金收入增速达14.9%,支出增速达19.9%,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5个百分点。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由单纯按照项目付费向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经开始试点试行。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说:“原来按项目付费的时候,医生使用更多的项目,就能得到更多的收益。现在按照一个病种来付费,在治疗这个疾病的时候,一开始就知道了最后能够得到多少钱,相应的医生就会主动节约成本,一些不该用的药,一些不该进行的检查,他就会尽量减少。”

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2018年跨省异地结算132万人次,是2017年的6.3倍,结算金额达到189亿,是2017年的6.7倍。今年,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继续扩大医疗机构异地直接结算报销的覆盖范围,对外出就业人员进一步简化手续。

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国家医保局还将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待遇清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挥医疗保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托底作用,发挥医保战略购买者作用,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多项职能融合到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优点是管理权统一,有助于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避免过去多部门管理的衔接和落实不利等问题。
B.国务院将原来分属各部委管理的“三保”职责、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医疗救助职责统一划归新组建的由其直属的国家医疗保障管理局。
C.国家针对医保基金使用中出现的浪费问题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这些措施能否“尽显威力”,取决于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是否负责尽责
D.我国的医保正面临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探索新方式,将相关职责进行统一整合,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等成为医保工作的重要内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有望加速开启城乡医保制度的整合之路,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提供更实惠的医疗服务。
B.骗保问题在医疗保险中由来已久,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强调要营造出高压态势,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唐僧肉”。
C.由单纯按照项目付费向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的推进,可以调动医生主动节约成本的积极性、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D.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在加强对医保基金监管的同时,面对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研究解决对策。
3.目前我国政府在监管医疗保险基金方面有哪些作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9-04-30更新 | 1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心态是在不同个人心理交汇、融合、相互影响、交互感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个体心理为基础,但又与个体心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社会心态就像一个无形的能量场,影响着个人和全社会的心理和行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民众的个人心理普遍处于应激的忧虑和恐惧状态,相应地,社会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疫情防控来说,及时了解社会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疫情关注与重视程度

在此次调查中,99.2%的民众都表示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其中79.1%的人表示非常关注,仅有0.8%的民众表示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关注疫情。

从事件发生的节点看,33.8%民众在2019年12月底,武汉卫健委首次通报27人感染病毒肺炎的病例时就开始给予关注,但那时只有9.8%的人给予了重视。虽然有超过半数的人(55.3%)在2020年1月11日和这之前就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是70.5%的人是在2020年1月19日之后,有了异地传染性病例和专家论断之后,才给予重视。

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认知

调查中,超过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可能(57.3%)或非常有可能(9.2%)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少部分人认为疫情不太可能(32.3%)或不可能(1.2%)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不过,人们认为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概率比较低,超过七成的人认为不太可能(69.4%)或完全不可能(5.8%),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可能(23%)或非常可能(1.8%)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民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治愈性比较乐观。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治,七成多的调查对象都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60.4%)或非常大(14.5%),21.7%的人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仅有少数人(3.3%)认为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非常小。

调查中,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接近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比较安全(55.0%)或非常安全(4.1%),有37.1%的人认为不太安全,3.9%的人认为非常不安全。受访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性评估比较高。40.37%的民众认为此次疫情同SARS疫情一样危险,有18.63%和17.39%的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危险程度超过或远远超过SARS疫情,只有23.61%的民众认为其危险程度低于SARS。

疫情下的社会情绪

从民众的情绪反应来看,整体上最普遍的情绪体验是担忧,79.3%的人都有较为强烈的体验,其次是恐惧(40.1%)、愤怒(39.6%)、悲伤(38.6%)和恐慌(33.4%)。积极的情绪体验较少,只有21.6%的人感到乐观,14.2%的人感到平静。

民众疫情信息获取渠道与信任程度

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微信(82.4%)和微博(75.8%)成为民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其次是传统的电视渠道(42.9%),然后是网站(41.1%)和新闻客户端(40.8%),周围口口相传的形式也有部分人使用(29.0%),报纸(7.9%)和本地论坛(7.7%)使用的人很少。

疫情发展的估计和疫情防控信心

民众对于疫情未来一个月的发展势态并不乐观。43.7%的人认为会变得严重一些,30.9%的人认为会变得严重很多。只有20.0%的人认为未来一个月疫情会缓解一些,3.7%的人认为会得到较大缓解。对于抗击疫情,民众对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信心最强,分别有51%和47.6%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43.3%和46.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对政府部门非常有信心的比例(16.9%)低于科研及医护人员,比较有信心的比例为53.6%。对广大民众的信心程度相对低些,42.7%表示比较有信心,13.4%表示非常有信心。

(摘编自《国家治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心理是社会心态的基础,但社会心态又与个体心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社会心态像能量场,影响着个人和全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B.武汉卫健委首次通报27人感染病毒肺炎的病例时,就有部分人开始给予关注,但那时就对此次疫情给予重视的人并不多。
C.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治,七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只有少数人认为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比较小。
D.从民众情绪反应来看,七成多的受访者有较为强烈的担忧,其次是悲伤、恐惧、愤怒和恐慌。积极的情绪体验较少,只有少数人感到乐观。
2.阅读材料是一篇“调查报告”,结合材料,下列关于“调查报告”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
B.调查报告一般分为“介绍经验型”“揭露问题型”“社会情况型”,本文属于第二种。
C.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它主要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和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
D.调查报告可在报刊上发表,也可只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
3.结合材料,概括这篇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
2021-01-16更新 | 1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7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7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为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邮政定于2016年6月11日发行《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1套2枚,两枚邮票采取连印形式,分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中心,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环绕展示在周围,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整体风格古朴、简洁,主题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长城、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

(选自大众网,有删改)

材料三:

非遗+资本,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拓宽空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则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拓展更大空间。非遗+资本,是一个想象空间巨大的领域。中国具有数量巨大的非遗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国人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巨大的资源宝库。在现代文化产业不断寻求新的支撑发展的资源背景下,这座资源宝库越发引人瞩目。非遗在诞生之初几乎都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时代的变化,需要创新性转化。“‘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对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会越来越重要,但需要对它进行新的设计,使其与当代人的需求形成关联,这也是现代文化产业与非遗在资源价值上的契合点。”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

材料四:

非遗的传承,年轻人是关键,只有让年轻人了解、接受和喜欢,非遗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因此,非遗如何吸引年轻人,让年轻人了解并爱上非遗,应当成为当下工作的重点。主流媒体应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借助网络、电视,推出以非遗为主题的节目。鼓励非遗走进校园,相关院校开始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高层次的非遗人才,让非遗和科技相结合,迸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B.《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C.从材料二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发行纪念邮票也是保护非遗的措施,它可以强化民众对非遗的价值和保护非遗的意义的认知。
D.国家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如正视传承人老龄化问题,部分高校开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宣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呼吁大家引起重视,注意创新,与时俱进。
B.材料三提出了“非遗+资本”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期望逐渐过渡到文化产业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互相促进,彼此提供动力和支持的局面。
C.年轻人是否参与是“非遗”传承成功与否的根本。让年轻人参与,“非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所以吸引年轻人了解并爱上非遗,成为了当下工作的重点。
D.四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都指出了非遗传承和保护中的问题。
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19-04-14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