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370897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洪彦升传

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人。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彦升尝辟广西经略府,或称其才,擢提举常平。御史中丞石公弼荐新提举广西学事幸义可御史,及陛辞,适与同日,徽宗两留之,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彦升孤立,任言责阅五年,论:“蔡京再居元宰,假绍述之名,一切更张,败坏先朝法度,朋奸误国,公私困弊。既已上印,而偃蹇都城,上凭眷顾之恩,中怀跋扈之志。愿早赐英断,遣之出京。”“何执中缘潜邸之旧,德薄位尊,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愿解其机政,以全晚节。”“吕惠卿与张怀素厚善,序其所注《般若心经》云:‘我遇公为黄石之师。’且张良师黄石之策,为汉祖定天下,惠卿安得辄以为比?”他如邓洵仁、蔡嶷、刘拯、李孝称、许光凝、许几、盛章、李谏、任熙明之流,皆条摭其过,一不为回隐。

右仆射张商英与给事中刘嗣明争曲直,事下御史。彦升蔽罪商英,商英去。又累疏抨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因请禁士大夫毋语命术,毋习释教。

先是,诏诸道监司具法令未备,若未便于民者,久而弗上。彦升言:“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有因追科而欲害熙宁保伍之法,因身丁而故摇崇宁学校之政,省事原情,当有劝沮。宜遣官编汇,辨其邪正,以行赏罚。”皆从之。迁给事中。尝谒告一日,而张商英复官之旨经门下,言者以为顾避封驳,出知滁州。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待制,知吉州。久之,知潭州,未行,卒,年六十三。赠太中大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B.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C.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D.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宰,文中指宰相。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B.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有时用来借指太子即位。
C.保伍,古代民人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D.给事中,官名。秦始置。秦汉时代为加官名。无论何官,加上“给事中”,就可接近皇帝,出入宫禁。魏晋之后,才逐渐成为正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彦升为人忠厚,拒绝不劳而获。他带着母亲奔赴任职之地,在尽孝的同时又为国尽忠;能够宽待前任县尉,给别人提供方便却不收取好处。
B.洪彦升不畏权贵,数次指责权奸。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从不回避隐瞒权臣的过错,指责吕惠卿德不配位,将邓洵仁、任熙明等人的过错逐条列出。
C.洪彦升不信邪说,敢于明断是非。当官员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不怕得罪人,明确归责;又多次上疏说明郭天信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朝廷重用。
D.洪彦升关心时政,提出治理良方。他深知社会积弊太久,主张对违法乱纪者有所规劝和阻止,建议派遣官吏汇编作奸犯科之事,以便实行赏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累疏抨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
(2)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
5.洪彦升从哪些方面对蔡京进行了指责?
【知识点】 《宋史》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祖文逸,南唐玉山令。亿将生,文逸梦一道士,自称怀玉山人来谒。未几,亿生,有毛被体,长尺余,经月乃落。能言,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雍熙初,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就试词艺,送阙下。连三日得对,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赏异,命内侍都知王仁睿送至中书,又赋诗一章,宰相惊其俊异,削章①为贺。翌日,即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俄丁外艰,服除,会从祖徽之知许州,亿往依焉。务学,昼夜不息,徽之间与语,叹曰:兴吾门者在汝矣。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札郎仍令读书秘阁。属后苑赏花曲宴,太宗召命赋诗于坐侧:又上《金明池颂》,太宗诵其警句于宰相。明年三月,苑中曲宴,亿复以诗献。时公卿表疏,多假文于亿,名称益著。真宗在京府,徽之为首僚,邸中书疏,悉亿草定。即位初,超拜左正言。诏钱若水修《太宗实录》,奏亿参预,凡八十卷,而亿独草五十六卷。书成,知处州。三年,召为翰林学士。五年,以疾在告,遣中使致太医视之,亿拜章谢,上作诗批纸尾,有副予前席待名贤之句。亿刚介寡合,在书局,唯与李维、路振辈厚善。当时文士,咸赖其题品,或被贬议者,退多怨诽。王钦若骤贵,亿素薄其人,钦若衔之,屡抉其失;陈彭年方以文史售进,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上素重亿,皆不惑其说。亿有别墅在阳翟,亿母往视之,因得疾,请归省,不待报而行。上亲缄药剂,加金帛以赐。亿天性颖悟,自幼及终,不离输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对客谈笑,挥翰不辍。善细字起草,一幅数千言,不加点窜,当时学者、翕然宗之。而博览强记,尤长典章制度。喜诲诱后进,以成名者甚众。重交游,性耿介,尚名节,多周给亲友,故廪禄亦随而尽。

(节选自《宋史》)


注:①削章:上奏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阁
B.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阁
C.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阁
D.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在这里是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被追尊的名号,始于殷代,此处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太宗”用法相同。
B.超拜,破格提拔、任命。其中“拜”,是指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归省,回家探望父母,与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中的“归宁”,意思相同。
D.文中“廪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一句中“廪稍”都包含发放禄米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亿的出生充满了神奇色彩。他一出生有长约尺余的毛发覆盖他的身体,几个月后才脱落,体现了他的不凡,为下文描写他的天赋与才能作了铺垫。
B.杨亿才华出众。他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就是连当时的一些大臣也很赏识他,真宗曾下诏让钱若水主持《太宗实录》的编修,钱若水就奏请朝廷请求杨亿参预。
C.杨亿刚正耿介。当时的文士,都依靠他评价,有些遭到他贬议的人,回去后多对他有所怨恨,同时也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嫉恨。
D.杨亿的成才有天赋的成分,但也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他从小到老,都在写文章,哪怕是与客人谈笑间,也照样挥笔不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丁外艰,服除,会从祖徽之知许州,亿往依焉。
(2)陈彭年方以文史售进,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
2023-11-21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必大字子充。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孝宗践祚,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久之,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权兵部侍郎。一日,诏同王之奇、陈良翰对选德殿,袖出手诏,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退而条陈:“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上善其言,为革二弊。江、湖旱,请捐南库钱二十万代民输,上嘉之曰:“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治平、元祐之用。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

乞归,弗许。除参知政事,上曰:“执政于宰相,固当和而不同。前此宰相议事,执政更无语,何也?”必大曰:“大臣自应互相可否。自秦桧当国,执政不敢措一辞,后遂以为当然。陛下虚心无我,大臣乃欲自是乎?惟小事不敢有隐,则大事何由蔽欺。”上深然之。久旱,手诏求言。宰相谓此诏一下,州郡皆乞振济,何以应之,约必大同奏。必大曰:“上欲通下情,而吾侪阻隔之,何以塞公论。”拜枢密使。上曰:“若有边事,宣抚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上诸军升差籍,时点召一二察能否,主帅悚激,无敢容私。创诸军点试法。

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拜左丞相。庆元四年,薨,谥文忠。有《平园集》。

(选自《宋史·周必大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B.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C.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D.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宏词科”也作“博学鸿词科”。“博学宏词科”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
B.“教授”原指传授学业,后成为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经筵”是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D.“权”指暂时代理官职,与“摄"“假”“署”“行”“转”意思一样,文中指周必大暂代给事中这一职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必大受母教诲,学业有成。年少时父亲去世,由母亲娘家抚养,母亲亲自教授他学业,他在绍兴二十年时考中进士。
B.周必大为官刚正,不避权贵。皇上问他治政好坏时,周必大一一陈述,连皇上都赞赏他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
C.周必大治政有方,重视人才。他的建议多得到皇上的肯定,任参知政事期间,还奏请皇上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D.周必大考察将帅,严格有法。对各位统帅呈上的升迁名单,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并考察其才能,统帅们不敢徇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
(2)上欲通下情,而吾侪阻隔之,何以塞公论。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吏广所失亡多                 判决            不张                  纲纪
宾客                                赞扬            民洛汭                  慰问
B.将顺其美,救其恶          扶持            三人马步行            没有
五霸之                                功绩            汝等出入            交往
C.赏群臣及当者各有差       治罪            而公子亲数        问候
之为取                            给予            乐天顿首                  磕头
D.枉车骑                       拜访            其意不                  满足
古人与                                探究            多闻                  原谅
2019-11-20更新 | 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继而,英宗遂受命。曹佾无功除使相,两府皆迁官。光争之,言:陛下欲以慰母心,而迁除无名,则宿卫将帅、内侍小臣,必有觊望。遂罢。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安石得政,行新法,光上疏其利害。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愿陛下更虑之。安石罢相。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耿介,冀有补于国家。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不行青苗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帝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元丰五年,忽得疾,时《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

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帝,赴阙临,卫士望见,皆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元祐元年复得疾,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恭俭正直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赙银绢七千,曰文正。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B.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C.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D.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嗣,意为皇位继承人,一般叫做皇太子。通常情况下指的是皇帝的嫡长子。在封建社会里,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其居所一般称为东宫。
B.《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编年体史书,即按年、月、日的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C.崩,在古代一般指皇帝、太上皇、太皇太后等人的死。《礼记·曲礼》中的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文正,是司马光的谥号,属官谥、美谥。“靖节”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谥号,同样是美谥,但属私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敏而好学。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这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
B.司马光坚持己见。因政治主张不同,司马光与王安石对新法各执一词,为了敦促皇帝废除青苗法,司马光拒绝担任枢密副使。
C.司马光深得民心。他在洛阳一共住了十五年,深受百姓爱戴,即使只是远远地望见了,也都知道这是司马相公来了。
D.司马光忠于朝廷。他决心以身报国,于是亲自处理所有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病危时仍然关心朝廷、天下的大事。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耿介,冀有补于国家。
(2)所至,民遮道聚观,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2021-07-08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