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7 题号:162471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帝开河西四郡,隔绝羌与匈奴相通之路,斥逐诸羌,不使居湟中地。及帝即位,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使行诸羌。先零羌豪言:“愿渡湟水,至民所不田处畜牧。”安国以闻。后将军赵充国劾安国奉使不敬。是后羌人缘前言,抵渡湟水,郡县不能禁。既而先零与诸羌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赵充国。对曰:“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匈奴数诱羌人欲与之共击张掖酒泉地使羌居之间者匈奴困于西方疑其更遣使至羌中与相结。臣恐羌变未止,此且复结联他种,宜及未然为之备。”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充国以为“狼何势不能独造此计,疑匈奴使已至羌中,先零、罕、开乃解仇、作约。到秋马肥,变必起矣。宜遣使者巡边兵,豫为备敕,勿令诸羌解仇,以发觉其谋”。于是两府复遣义渠安国行视诸羌,分别善恶。神爵元年三月,义渠安国至羌中,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者皆斩之,纵兵击其种人,斩首千余级。于是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怨怒,无所信汉,遂劫略小种,背畔犯塞,杀长吏。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三千屯备羌,为虏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众。安国引还,至令居,以闻。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羌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乃大发兵诣全城。四月,遣充国将之,以击西羌。二年夏五月,充国振旅凯旋。所善浩星赐迎说充国曰:“众人皆以破羌、强弩出击,多斩首、生降,虏以破坏。然有识者以为虏势穷困,兵虽不出,必自服矣。将军即见,宜归功于二将军出击,非愚臣所及。”充国曰:“吾年老矣,爵位已极,岂嫌伐一时事以欺明主哉!兵势,国之大事,当为后法。老臣不以余命,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谁当复言之者。”卒以其意对。上然其计,罢遣辛武贤归酒泉太守官,充国仍为后将军。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数诱/羌人欲与之共击张掖/酒泉地/使羌居之间者/匈奴困于西方/疑其更遣使至羌中与相结
B.匈奴数诱羌人/欲与之共击张掖/酒泉地/使羌居之/间者匈奴困于西方/疑其更遣使至羌中与相结
C.匈奴数诱羌人/欲与之共击张掖/酒泉地/使羌居之间者/匈奴困于西方/疑其更遣/使至羌中与相结
D.匈奴数诱/羌人欲与之共击张掖/酒泉地/使羌居之/间者匈奴困于西方/疑其更遣/使至羌中与相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禄大夫,相当于战国时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
B.郡县,我国古代的一种制度,秦统一之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C.戎,古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可称西戎,也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
D.太守,古代中央职官,即秦代所设的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明清两代,专指知府。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渠安国上奏了先零羌部落北迁的请求,虽然皇帝支持了他,但他仍然遭赵充国的弹劾。
B.匈奴与羌人联合企图断绝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但他们的诡计已经被赵充国提前识破了。
C.宣帝对赵充国出征的决心进行试探;面对皇帝的担忧,赵充国巧妙分析形势,打消其疑虑。
D.浩星赐前去规劝凯旋的赵充国,欲让其迎合众人,但赵充国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上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遣使者巡边兵,豫为备敕,勿令诸羌解仇,以发觉其谋。
(2)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三千屯备羌,为虏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众。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日:“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武后闻之,戒曰:“第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知政事。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詧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曰:“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

(选自《新唐书·苏良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B.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C.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D.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苑,又称上林苑,是代汉族园林建筑。始于秦汉,后各朝代多有类似皇家园林。
B.明经,初为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唐代为科举的基本科目。
C.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王畿附近叫关内。
D.赠,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亲属加封,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良嗣为政严明,治理有方。他严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次有盗贼出没,必能三日破案,被百姓称为神明;数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不与民争利。
B.苏良嗣扣押皇使,直言切谏。宦官借采办竹木之机到处恣行暴虐,后被苏良嗣扣押。苏良嗣又上书称小人擅权,有损皇帝圣明。皇帝抚慰他并下令将竹子投入江中。
C.苏良嗣任人唯贤,气量宽宏。苏良嗣非常赏识韦安石,认为他不应当久做地方官;苏良嗣曾因连襟贪赃而遭受连累被贬官,其亲人来表达歉意,而他却毫无愠色。
D.苏良嗣擅改寺名,学识浅陋。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詧为纪念兄长所兴建,而苏良嗣却不知其来历。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学问不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5.苏良嗣认为从江南采集怪竹运往上苑,有什么危害?请结合文本概括。
2020-09-18更新 | 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B.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
D.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2)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2021-12-05更新 | 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游夏:即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两人都有非凡的才学。
1.解释文中加点词、句。
(1)舅母志:___________
(2)但以刘日西山:___________
(3)弗之劾也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B.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C.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D.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密因孝敬祖母而闻名。晋武帝召他出来做官时,他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赴命。皇帝十分感慨,停止征召。
B.“察臣孝廉”中的“孝廉”,指汉代以来“察举制”下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主要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C.李密在祖母去世,“服阕”后,被皇帝再次以太子洗马之职征召到洛阳。“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D.晋武帝赐宴东堂,李密奉诏赋诗。他在诗中表达了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奏请武帝免去了李密的官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021-11-20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