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现代诗歌阅读 > 体会情感
题型: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难度:0.4 引用次数:132 题号:1375535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九月初九的酒

潘洗尘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     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     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     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

     愁老母凌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也中秋

缺也中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作者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炊烟袅袅,引出了内心浓浓的乡愁。
B.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C.诗歌回忆了父亲弯曲着脊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父亲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欢在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D.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和家人共度。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地勾勒了诗的内容,并且贯穿始终。
B.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喜”是因为“我”的出生,“忧”是因为“我”漂泊在外。
C.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愁肠,愁绪化作了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凌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
D.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
3.诗人为什么选择“九月初九”这个特定时间来写?请结合一首所学的古诗词来说明。
4.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知识点】 体会情感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始祖鸟

舒婷

从亘古

俯瞰我们

天空   他无痕

丛林莽原都在他翅翼的阴影下

鸣禽中他哑口

众岛只是复杂地   模仿

他单纯的沉默

丑陋   迟钝   孤单

屡遭强敌和饥寒

毁灭于洪荒

传奇于洪荒

他倒下的姿势一片模糊

因之渐渐明亮的

是背景

那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光

用王冕似的名字

将他

铐在进化史上   据说这是

永生

没有自传   

不再感想

(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第一幅画面的主体是始祖鸟的翅膀,诗人主要选用冷色调的“阴影”,将“丛林莽原”都置放在阴影中。
B.诗中第二幅画面是始祖鸟的倒下,这时背景有了“那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光”,画面的主色调由冷变暖。
C.诗中第三幅画面是始祖鸟生命最后的情景,此刻始祖鸟不会复活,不会衰老,也“不再感想”。
D.诗歌先肯定一种沉默,这种沉默在鸣禽中与众不同,接着,肯定一种永生,这种永生不求留下传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凌空展翅、走向永生、永生这三幅画面烘托出一种凝重、冷峻的氛围,传达出诗人赞美的情感倾向。
B.诗人用“俯瞰”“沉默”“迟钝”“孤单”“倒下”“感想”等词语将始祖鸟充分人格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始祖鸟的情感态度。
C.诗人将始祖鸟与“众鸟”进行对比,用众鸟的“复杂”衬托始祖鸟的“单纯”,重点表达了对众鸟肤浅的贬斥之情。
D.诗歌前两行运用了时空倒置的手法,“从亘古”是时间颠倒,“被俯瞰的我们”和“俯瞰我们的始祖鸟”是空间颠倒。
3.运用第三人称描写和抒情是此诗的重要特征,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1-01-18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河落日

李瑛

等了五千年

才见到这庄严的一刻

在染红一座座黄土塬之后

太阳,风风火火

望一眼涛涌的漩涡

终于落下了

辉煌的、凝重的

沉入滚滚浊波

淡了,帆影

远了,渔歌

此刻,大地全在沉默

凝思的树,严肃的鹰

倔强的陡峭的土壁

蒿艾气息的枯黄的草色

只有绛红的狂涛

长空下,站起又沉落

九万面旌旗翻卷

九万面鼙鼓云锣

一齐回响在重重沟壑

颤动的大地

竟如此惊心动魄

醉了,洪波

亮了,雷火

辛勤地跋涉了一天的太阳

坐在大河上回忆走过的路

历史已成废墟

草滩,爝火

峥嵘的山,固执的

裸露着筋络和骨骼

黄土层沉积着古东方

一个英雄民族的史诗和传说

远了,马鸣

断了,长戈

如血的残照里

只有雄浑沉郁的唐诗

一个字一个字

像余烬中闪亮的炭火

和浪尖跳荡的星星一起

在蟋蟀鸣叫的苍茫里闪烁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染红一座座黄土塬之后”中,“染红”一词赋予太阳动态美,同时暗示时间的流逝,语言极为传神。
B.“辉煌的、凝重的/沉入滚滚浊波”形象地写出了落日沉入黄河的壮美景象,营造了雄浑的氛围。
C.“远了,马鸣/断了,长戈”写第四节所描述的历史风云已经远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
D.“在蟋蟀鸣叫的苍茫里闪烁”中,“闪烁”的不仅有星星还有唐诗,形象地写出了唐诗的辉煌灿烂。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了五千年”以等待的时间之长衬托这一刻的重要性,同时为后文描写黄河落日的壮美作铺垫。
B.“草滩,爝火/峥嵘的山,固执的/裸露着筋络和骨骼”通过实写眼前之景,表达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之情。
C.“一个字一个字”运用反复的手法,说明唐诗字字珠玑,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唐诗的礼赞之情。
D.诗歌第二、四节均以四个结构相似的二字词语起首,音韵和谐,给人以回环往复之感,耐人寻味。
3.作者为什么要以“黄河落日”为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诗歌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景色的?请简要赏析。
2021-02-23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九七四年三月

附: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依次选用四个极具特色的不同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久久难忘的乡愁情结。
B.本诗围绕不同的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极大地丰富了乡愁的情感内涵。
C.不说“红海棠”而说“海棠红”,是为了强调“红”的鲜艳灿烂,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
D.从“醉酒”到“沸血”,从“家信”到“母亲”,表现了诗人情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变化过程。
2.下列对本诗与《乡愁》在内容与艺术特色上的比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歌都是乡愁诗,都表达出特定时期与特定地理条件下所具有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情感。
B.两首诗歌意象单纯而有张力,邮票、船票等意象侧重于象征,红海棠、白雪花等意象侧重于写实。
C.在意象的组合上,《乡愁》以时间为线索,意象间有递进意味;而本诗则采用并列的意象组合。
D.《乡愁》不刻意锤字炼句,语言质朴浅显;而本诗则以逆常悖理的语言达到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
3.诗人为什么选取“长江水”这意象来表达乡愁?请简要分析。
2020-11-10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