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1381066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始建年号,元朔、元鼎均为其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
B.浑邪王,浑邪是西域诸国之一,浑邪王是其国王,即《苏武传》中的昆邪王,他因为担心被匈奴单于诛杀而归降汉朝。
C.幕北,“幕”同“漠”,即沙漠,幕北,即漠北,指的是蒙古高原戈壁沙漠以北的地方,是匈奴人活动的区域。
D.持节,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有的信物。持节使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出使他国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中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征出使月氏,曾被匈奴囚禁,但最终化险为夷,成功到达月氏国,十余年后才返回长安。
B.张骞的到来让久欲与汉通使的大宛人非常高兴,他们积极地为张骞提供帮助,派遣使者直接将他送到月氏国。
C.匈奴被追赶到幕北,张骞就向武帝进言说服乌孙内迁,共同抗击匈奴,这一建议得到武帝的认可,张骞再次被派遣出使。
D.张骞在乌孙分派副使们携带着厚重的礼物到其他各国去,很多国家派使臣跟随他们一起返回,开始与汉朝往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
(2)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仲尼。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适鲁,景公问孔子曰: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件。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五羖:五羖大夫百里奚。②累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
B.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
C.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
D.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之礼时所取,一般在字前加上“伯、仲、叔、季”表排行。孔子字仲尼,说明他排行老二。
B.秦穆公。“穆”是谥号。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C.《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D.卒,《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博学,名声在外。秦国地方小,位置偏,可秦穆公却能称霸,对此,齐景公很不明白,他和晏婴来到鲁国,知道孔子博学,所以向孔子求教。
B.孔子从政,政绩多多。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宰相的事务,治国理政三个月,便出现了市场价格稳定、路不拾遗的现象。
C.孔子遇事,讲究变通。孔子途经蒲地被扣留,订立了不去卫国的盟约后,蒲地人放他走了;孔子认为在要挟的情况下订立的盟约不能算数,所以仍前往卫国。
D.孔子学习,用心投入。孔子学习《文王操》,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求其通、求其精,是好学者,是乐学者,是会学者,所以其弹琴水平最后超过了师襄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2022-07-16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先是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B.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C.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D.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十八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后来演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C.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故又称楚辞。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后人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才学非凡。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才,擅写文章,曾作《五柳先生传》自况,颇受时人肯定。
B.陶渊明清高不群。在卧病在床、挨饿的情况下,感叹自己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
C.陶渊明率真自得。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的时候,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
D.陶渊明安贫乐道。尽管生活艰苦,陶渊明仍安守田园,诗酒自娱,他的妻子也能安于勤劳辛苦,夫妻志同道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2)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5.结合文本,分析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022-02-21更新 | 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际,师每奇之。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州牧任城王澄闻而召问,深相嗟赏,许以王佐之才。澄、琛还洛,称之于朝,丞相高阳王等多相招命。

延昌中,以军功起家,广武将军、恒州征虏府墨曹参军,典管记。弼长于笔札,每为时辈所推。孝昌初,除太学博士。还,除光州曲城令。为政清静,务尽仁恕,词讼止息,远近称之。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又令县令自送军所。时光州发兵,弼送所部达北海郡,州兵一时散亡,唯弼所送不动。他境叛兵,并来攻劫,欲与同去。弼率所领亲兵格斗,终莫肯从,遂得俱达军所。军司崔钟以状上闻。其得人心如此。

以常调除御史,加前将军、太中大夫,领内正字。台中弹奏,皆弼所为。诸御史出使所上文簿,委弼覆察,然后施行。元象初,高祖征弼为大丞相府法曹行参军,寻加镇南将军。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

武定中,迁卫尉卿。会梁遣贞阳侯渊明等入寇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绍宗率诸军讨之,诏弼为军司,摄行台左丞。临发,世宗赐胡马一匹,语弼曰:“此厩中第二马,孤恒自乘骑,今方远别,聊以为赠。”又令陈政务之要可为鉴戒者,录一两条。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世宗大悦曰:“言虽不多,于理甚要。”握手而别,破萧明于寒山,别与领军潘乐攻拔梁潼州,仍与岳等抚军恤民,合境倾赖。

(节选自《北齐书·杜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B.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C.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D.弼请口陈曰/天下大务莫过/赏罚二论/赏一人使天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人服/但能二事得中/自然尽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授予官职。古代表授职或晋升的还有“擢、征、降、拜、召”等词。
B.博士,官职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掌通古今,传授学问。
C.元象,魏孝静帝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D.世宗,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是一种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弼幼时家贫,聪敏好学。杜弼小时候家贫无书,但好学上进,受到定州长史甄琛、州牧任城王元澄的赞赏和举荐。
B.杜弼才华横溢,擅长写作。杜弼的文章常被后人推崇:御史出使所上文簿,皇帝都委托杜弼复查,然后施行。
C.杜弼为政有方,深得民心,杜弼为政仁爱宽容,远近闻名,他护送新兵去军所,即使遭遇叛兵,他的兵士都没有逃亡。
D.杜弼深受信任,获得赏赐。杜弼出发征讨外敌时,世宗把自己喜欢的宝马赏赐给他,并请他陈述为政的精要作为鉴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
(2)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
2023-09-21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