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656 题号:1388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灾难新闻的积极作用
西方媒体重视负面报道,其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因而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享有重要地位。另外,西方记者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不仅不隐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纵观普利策新闻奖历年获奖作品不难发现灾难新闻占有相当比重。
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新闻报道规律的支配以及政府支持、受众需要的推动,负面报道包括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已经被多数记者抛弃。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国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至少有很深的戒备心理。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其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对灾难新闻应持的态度,应如何通过灾难新闻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
具体来说,灾难新闻有如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新闻反映现实,灾难新闻在报道内容与规模上与灾难现实发生的频率、影响是一致的。但是,媒介议程与真实世界是有差异的。作为客观报道的灾难新闻,也是与真实世界有差异的。但它不等于无根无据的谣言,相反,它与谣言是针锋相对的。
消除对灾难新闻的阻碍因素,能化解众多非常矛盾,而使灾难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向常规新闻转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灾难事件的采访活动并非毫无限制,但主要的方面是合作和服务,争取新闻舆论上的主动权,减少谣言传播的机会,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如,瑞士航空公司1998年9月9日凌晨4时30分发生麦道——11大型客机坠毁死难229人的特大空难事故后,公司于清晨8时30分即主动举行记者招待会予以公布,而后连续两个星期,公司有关部门每天24小时都有人回答记者的问题,协助记者了解情况。公司妥善处理了公司历史上这起最大的空难事故,这种明智的做法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善意合作。后来的事实表明,瑞士航空公司仍保持了良好的声誉,并未因此事故而使公司发生信誉危机,这主要应得益于公司在灾难事件发生后,与媒体的主动合作。
其次,灾难新闻对媒体影响力的提升。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实力、提高影响力的难得机遇。如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香港凤凰卫视切断其他节目乃至广告,连续长时间进行现场直播和相关报道,使自己赢得了广泛声誉。内地一些地方电视台甚至直接转播凤凰卫视的画面。在“9·11”事件发生后,《纽约时报》迅速推出了题为“国家受到挑战”的特刊,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照片、漫画等形式,对纽约、华盛顿的恐怖袭击进行了全景式的连续报道,并就此事对全球安全局势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反响强烈。在86届普利策新闻奖(美国传媒的最高荣誉奖)中,《纽约时报》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夺得了公众服务贡献奖、深度报道奖、国际报道奖、新闻评论奖、独家报道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专题新闻摄影奖等7个奖项,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传媒如果在这些事件上保持沉默,就会被受众视为“无用”,将失去公信力和威信,丧失报道的权威性。
第三,灾难新闻成为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的试金石。从根本上说,文明社会、公民社会的政府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它是公众利益的执行者。一个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进行不全面、不充分甚至不真实的报道,很可能会造成该国在世界舆论上的被动。因此,要提升国家形象,改变传媒的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况且在现代条件下,要封锁消息已显得困难而被动。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上海市民第一次获知美国“9·11”事件的渠道依次为:电视57.3%、人际传播21.1%、广播13.3%、报纸6.3%、网络2.1%。传播的多元化、国际化显而易见。
天灾,不可抗拒。人祸,重在防范。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要将它提到应有的地位,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我们的新闻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理应在政治和民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渠道,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发挥社会守望者的功能。
(文章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
1.下列关于我国媒体与西方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态度所做的比较,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西方媒体则重视负面报道,其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
B.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我国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在西方媒体中,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享有重要地位,这已经由来已久。
C.今天,我国记者也已经抛弃对灾难新闻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西方记者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
D.时至今日,国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而西方媒体报道灾难新闻不仅不隐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
2.2.下列关于“灾难新闻”的作用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化解众多非常矛盾,从而使灾难新闻转化为常规新闻。
B.其次,灾难新闻能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因为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实力、提高其自身影响力的难得机遇。
C.第三,灾难新闻可以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一个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进行的全面、充分而真实的报道,定会使该国在世界舆论上占据主动。
D.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灾难新闻所持的不同态度,看到灾难新闻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3.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瑞士航空公司在遇到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空难事故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们得到了新闻界积极主动而充满善意的合作。
B.在第86届普利策新闻奖评奖中,《纽约时报》因深度报道“9·11”恐怖袭击事件,而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这说明他们的实力高于同样报道此事的香港凤凰卫视。
C.要提升国家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因为一旦媒体在灾难事件上保持沉默,就会被公众视为“无用”,从而使国家在舆论上丧失主动权。
D.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要给予它应有的地位。我们的新闻媒体理应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充当好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10-11高三上·黑龙江·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穿过正午的斜阳

北京,十月的阳光。

这是我到北京后的第三十二天,我已经没有了年月的概念,只将自己到这个城市的日子计算得清清楚楚。

现在是正午,刚才经过一家食店,我瞟了一眼挂在大堂内的大钟,十二点了。一阵风吹过来,冷飕飕地,沁心的凉,我把衣领翻过来,盖住半张脸,再手揣进裤兜里,有点蜷缩的味道。

我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具体位置,甚至东南西北都找不到,天蒙蒙亮我就开始晃荡,现在已是正午时刻,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只知道自己在大街上,找不到方向。浑浑噩噩地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面试了那么多家单位,就没成一个。

我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

我走在立交桥下,阳光斜斜地透过路边的大树,在马路上留下斑驳的影子。我尽可能地让阳光多晒点在我身上,我需要阳光,我喜欢暖和的感觉。

我开始走上坡,在我前面三步远,有一架三轮车,车上载满了废品,高高的废品盖过了三轮车的主人。三轮车移动得很慢,我加快脚步,走上去,车主是个老人,猫着腰,穿得破破烂烂的,像个捡垃圾的。

我将手从裤兜里伸出来,搭在老人的车上,帮他加把力,结果被老人拒绝了。老人说你别误会,这次上坡你帮了我,下次我还是得自己往上拉啊!路还得自己走。

我觉得老人说话有点意思,自己也跟着走碎步,和老人平行着往上走,边走边聊。

你这么大岁数了,为啥不在家待着呀?

退休的时候在家待了些日子,后来实在闲不住,就出来了。

你孩子不拦着你?

孩子在国外,每个月打个电话,好几年没回来了,我只要带上手机就成。

他用眼神示意我看挂在他胸前的手机。

他在国外读书?你不会还给他挣学费吧!

他在国外教书,教中文,每个月给我寄些钱回来,那钱我都给他存着,一分没动。

哦,那挺好的呵。

是挺好的,我自己收点破烂,再捡点垃圾,一个月也能挣个千儿八百的,还花不完呢!

老人说这话的时候,阳光正斜斜地洒在他脸上,耀眼的感觉。

小伙子,你呢,不上班?

我,我今天休息,我诺诺地说。因为我撒谎了,我根本就还没找到工作。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完了上坡,上了平路。

不行,我得歇会儿,老人将三轮车停在路边上,一屁股就坐在路边的花坛上。我也跟着他在旁边一屁股坐在路边的花坛上。

休息好啊,休息可以晒晒太阳,散散步,挺好的。

是,是挺好的。

小伙子,反正你闲着也没事,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愿意听吗?

愿意听,我愿意听,我马上回答道。

我年轻的时候在国企上班,和所有人一样过日子:结婚,生孩子,然后送孩子上大学,再送他出国,再后来,孩子留在了国外。慢慢地,人就老了,退休了,再后来,老伴儿也不要我,一个人就走了。

儿子非要接我去国外,我没去,人老了,和年轻人习惯不一样。

你是不是特奇怪,为啥我这么好的条件还来收破烂,捡垃圾?

老人看我一眼,笑笑,没等我回答,继续说。

我拒绝儿子去国外的时候,儿子就赌气说不再管我了,当时我一想,供你读书上大学留学我都有能力,难道还养活不了自己了!

儿子给我买了个手机,说是找我方便,然后每个月给我打个电话,我告诉他国际长途贵,他说不贵,电话费不算什么。儿子每个月也给我寄钱,只是寄的钱我一分都没花给他存着,将来他娶媳妇用得上的。

走吧,歇息够了,继续前进。老人说。

我跟着老人继续走,穿过有阳光的马路,穿过有树阴的小道,还过了几座桥,到了一个胡同,胡同很小,房子很旧,伴着股奇怪的味道。

我很熟悉这个味道,因为我到北京的第一天,就找了这样一个地方的最廉价的旅馆住下,而且一住就是32天。尽管如此,住宿费依旧是我最奢侈的开支。

我尾随老人进了胡同。

老人突然将三轮车停下来。不远处,传来一阵谩骂,老不死的死老头儿!你又去哪弄这么多垃圾回来!你还不快弄出去倒掉! ……

骂声不止,骂人的,是一位老太太,骂的人,是拉三轮车的老人,老人怯怯地,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我问老太太,老人不是在收破烂,捡垃圾赚钱吗?

老太太愤愤地说,他是不是还告诉你他老伴儿死了,儿子在国外工作,接他去他没去?没等我回话,老太太继续说,我就是他老伴儿,三年前,儿子大学毕业了,没找到工作,就离家出走了,现在都没个音信,老头儿受了打击,就这样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式离开那小胡同的。

我努力回忆老人的模样,但是怎么也回忆不起,只是耳边一直萦绕着上坡时候他说的话:这次上坡你帮了我,下次我还是得自己往上拉呵!路还是得自己走。

我又回到马路上,阳光晒在马路上,更钭了,我却突然觉得暖暖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年月概念”“找不到方向”,既反映了“我”入京以来工作无着、生活无助的心理,也体现了“我”对未来的迷茫。
B.“猫着腰,穿得破破烂烂的,像个捡垃圾的”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和外貌描写,实为匠心之笔,避免结尾老人身份揭示的突兀.
C.在“我”与老人偶遇的过程中,“撒谎”是一个重要的情节,“我”是为了掩饰处境的窘迫,老人这样做则体现其对生活的期望。
D.“我”虽被“欺骗”,却“突然觉得暖暖的”,是因为老人的话虽非全部真实,但是仍然让我温暖,并且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穿过正午的斜阳”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揭示老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请结合作品从情节、主题、艺术效果方面简要分析。
2019-03-01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修订本的出现,自然意味着原版本的先期存在。两者的关系,初始的意图是改进与进化,“彼可取而代之”。但就实现效果来说,不能一概而言,有初衷达成的,有不进反退的,亦有滋味难明的,其交织错落实可形成一个话题。文学作品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作家的创作心理、思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都于同一文本的异样风貌间显露无疑。而原著者为何会修订自己已然完成且出版经年的作品,显然是值得探究的。

②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上世纪80年代重出《围城》时,钱锺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而不久有人未经授权,擅自将《围城》发表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后来的修订本进行汇校,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小的修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这种修订已是对原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③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自70年代初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相关的研究者对照其初版本与修订版,发现差异比较大,初版不乏粗糙与悖谬之处,从文辞字句至段落乃至章节,金庸都动了不少“手术”,可以说是为其作品后来的经典化有意无意地做了先期的铺垫。这一修订成全了金庸的武侠江湖,亦成为无数人青春阅读的记忆。而令大家未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金庸忽然宣布要再次修改其作品,出新版。如此的“小动干戈”,实在叫人疑惑,是老人有了创作新想法,还是商业方面的考量(作品集换了新的出版方)?这次修订动作不算大,但有些改动还是让老读者感觉诧异(如黄药师对女徒弟梅超风的暗恋),成败有几何,尚待众人争议。

④上述修订,牵涉因素很多,但均为自发,是主动的修改,而还有一种情形是作家身不由己地修订甚至否定自己的作品。1949年之后,政治形势变化,许多作家不仅要对当下创作的作品负责,还要对多年前的作品负追溯既往的责任。郭沫若、老舍、曹禺等,纷纷修订起自己的作品来。于是,《女神》的泛神论思想,演进为马克思主义;《骆驼祥子》少了几个章节,因为祥子不能没落,要有“光明的尾巴”;《雷雨》删去序幕和尾声,且第四幕几乎是重写,主要角色之面貌大加变化。诸如此类,现代文学的名作不得不加入新时代的审视要求,而这一系列修订版,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尽数被淘汰,徒然余下陈年的旧迹,成为研究者考察的材料。

⑤另一种修订本,执行者并非作家本人,而是由编辑着手的。花城、香港三联版《沈从文文集》多达12卷,是沈从文作品暌违大陆读者数十年后的第一次亮相,影响巨大,但不久即遭有识者曝光,这套没标明删改原著的丛书却是动了不少手脚的“修订版”。作家的作品从字句到段落,乃至整篇,“修订”处不在少数。缘由呢,自然是有碍观(zhān),自政治到情色,不一而足。这种“修订”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其苦衷与难处,但从版本而言,却伤害太大,要不得。幸好沈先生的著作之后持续出版,终究是有好的版本供我们选择了。

⑥对著作的修订,初衷都是向前看的,期望越来越好才是。不过,人性的复杂、审美的变化、时代与历史的暧昧等因素,常常使这一寻常的“修缮活计”呈现不同的面貌,或正或反,或良(yǒu)掺杂。于研究者而言,触摸这不同代的相异版本,不仅可感知切近的作家创作心理与文学生态,亦可时时关照微妙的社会生态,是一个有意味且不乏趣味的事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有碍观(zhān)_______(2)良(yǒu)掺杂_______
2.第③段画线词语“小动干戈”的表达效果是                
3.联系上下文,概括第②③两段的大意。(30字以内)
4.从全文看,第①段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对研究者的好处是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忆沩的重写式修订具有不小的比较研究价值。
B.现代文学名作的修订版在新时期失去研究价值。
C.《沈从文文集》的被修订,对作者的伤害太大。
D.诸多因素使寻常的著述者的修订呈现不同面貌。
6.《荷塘月色》在1949年之后选入高中课文时,曾被编者删去“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描写荷花的句子,本世纪初又恢复原版,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评论这一现象。
2019-11-07更新 | 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①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混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③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④钱锺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更多的是进出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有人拥有一扇用于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用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⑤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有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⑥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锺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⑦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⑧窗是房屋的眼睛,书窗则是心灵的明眸。刘熙《释名》中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重要的?

⑨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
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
3.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锺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
4.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诗意栖居”?
2020-08-18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