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39412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

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

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

(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

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

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

(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
B.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C.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的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
D.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一理念: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
B.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
C.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西欧国家和美国都要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
D.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       
A.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
B.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
C.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
D.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
4.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文艺作品产生之后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物,历史记载的最早的文艺评论可能出现在周景王元年,而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我国第一部文艺评论著作,对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后来涌出了大量文艺评论家及佳作。由此可见,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两者对繁荣文艺事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对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把控和遴选上。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经得住大众的评判,经得住历史时间的洗礼,经得住时代变换的考验。虽然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当下时代文化的产物,但文化艺术终归代表着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文艺评论工作可以把那些创作水准不高、艺术价值缺失的文艺作品筛选剔除,并达到提升文艺作品艺术价值的作用。其次,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积极作用更反映在对文艺作品创作的积极精神导向上。文艺作品的灵魂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好的文艺评论不仅会关乎文艺作品本身的创作技术问题,更会关乎文艺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核。文艺评论可以通过审美导向和价值导向,使文艺创作朝着更合乎主流价值观、审美观的方向进行。

进入新时代以来,多样化媒介及市场经济环境催生了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热潮。审视当下文艺作品的创作动因,既有当代文艺创作者为表达自身文化艺术理念价值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有迎合商业市场创作的功利性产品。在此种种动因背景下,一些文艺作品不可避免地陷入审美价值狭隘化、内容庸俗化、文化意识薄弱化的境地,其中一方面是客观的外界多维因素所致,另一方面与当代文艺评论的弱化甚至边缘化有很大关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文艺领域树立当代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以繁荣文艺创作?首先应当聚焦于现实,实现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当今时代位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多元话语体系并存。文艺评论允许不一样的声音,但那些偏离主流价值观、与时代精神明显相悖、不利于文艺繁荣的声音显然不应有生存的余地。这就需要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现实的问题。文艺评论应扎根于本土的理论渊源,在批判和吸收中借鉴外来因素,实现中国文艺评论体系的理论中国化和实践中国化,推动融合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正确处理市场需求和文艺评论者的文化自省的辨证关系,并建构符合时代特征的话语传播体系。诚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效益是驱动文艺创作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驱动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主要因素和出发点。文艺评论者应有强烈的文化自省精神,这种自省精神包括强大的文化自信、独立的文化批判精神以及作为文艺作品批判者、改革者的文化自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加强文化批评工作,建构出符合中国情况、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和话语传播体系,以文艺评论引导文艺创作的健康风向,最终实现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摘编自毛欣然《文艺评论:与时代同频共振推动文艺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艺评论历史悠久,文艺评论家和优秀文艺评论作品,对文艺创作起到推动作用。
B.文艺评论工作可以对文艺作品进行高下优劣的筛选,从而提升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
C.审美价值狭隘、文化意识薄弱且内容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的根源在于文艺评论被弱化。
D.评论文艺作品,我们需要的是符合主流价值观和时代精神,有利于文艺繁荣的声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明确了文艺评论的性质及其历史,接着指明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对繁荣文艺事业的作用,为后面论证张本。
B.文章在论证文艺评论所起的积极作用时,主要从对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把控、遴选和对创作精神的导向等方面来分析。
C.文章并不否认市场效益对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驱动作用,但也指出它不是主要因素和出发点,体现了论证的严谨性。
D.文章在论证新时代文艺评论时,先着重分析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热潮的危害,再阐述如何建构当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据史料记载,周景王元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文艺评论;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B.文艺作品的灵魂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我们在进行文艺评论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创作技术,更要关注作品的精神内核。
C.新时代以来,之所以能够出现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热潮,是因为人们在当下所进行的文艺作品创作动因十分复杂。
D.当今是多元话语体系并存的时代,文艺评论当以外来因素为基础,实现中国文艺评论体系的理论中国化和实践中国化。
2022-11-28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近期脱口秀综艺的崛起,中国喜剧似乎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在一个碎片化文化消费时代,时长100分钟的喜剧电影几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严肃文学,而一度兴起的相声,则因囿于一些程式化表演近乎成为这个时代的传统戏曲。只有中国式脱口秀似乎恰逢其时。

为何源自西方的脱口秀,时至今日在中国突然备受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逐渐习惯于短视频消费的年轻一代文化受众,正逐渐成长为今天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所关注的文化焦点占据了热搜榜的显要位置。而中国式脱口秀在线上的运作方式总是以十分钟、千余字为基础单位,以笑点堆积为主旨,这在本质上不过是搞笑短视频的一种变种,与这一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完全相符。其次,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脱口秀,都能以更为快速而便捷的方式触及当下年轻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凸显了他们生活中的某些笑点,不如说是触碰到当代年轻人生活中诸多不可言说的痛点——奋斗的艰辛、没钱的困扰、情感的不确定性等等。这种切身性所带来的感同身受,催生出特定的群体认同,而群体认同的形成会再度推动这一新的喜剧形式的繁荣。

从深层说,脱口秀背后还有“梗”文化在起作用。“梗”文化已是今天中国喜剧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化时代的笑点与传统笑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逗笑人的方式并非源于内容本身,而是源于同一内容被多次形式化重复。正如在脱口秀表演技巧上特别强调的call back(扣题)方式,看似是一种内容创造上的自我复制,但却在复制中营造了一种特定氛围,并在这种包含着差异的重复中,将原本略带悖谬与荒诞的情景做了极致化的演绎。

例如被第三季《脱口秀大会》以call back方式再次提及的综艺“梗”——“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就属于这一类。这一歌词原本不过是陶喆老歌中的一句说唱,后被《青春有你2》演绎,在被网络无数个版本重新翻拍、配图和再创造之后,却成为一个可以被不断call back的“梗”。用“梗”所构筑的笑点虽然需要特定的语境才能被领会,但对于身处这一特定语境中的观众而言,却成了一条无须铺垫直接引爆全场的便捷途径。

于是今天被综艺化的脱口秀在本质上成为一个庞大的造“梗”运动的有效推手。这种创造不仅意味着它自身直接造“梗”,更包含着对已流行的“梗”文化的再度创造。因此,它呈现出诸多网络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内容可以短小而空洞,但却存在着固定形式的差异性重复。这种重复构筑特定人设、特定笑点,并最终在一代人的语言习惯当中沉淀。

在此我们一直强调目前脱口秀表演的中国特征,是因为我们很难将《吐槽大会》与《脱口秀大会》等当作是对西方传统脱口秀的一种继承。毕竟这个诞生于英国,并伴随着广播兴起而产生的谈话类型,不仅有其独特的文化生长土壤,而且至今保留着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文化胎记:一种源发于时事政治的评论和访谈,包含着对社会现实事件的实时关注。换言之,脱口秀的属性与其说是喜剧性的,不如说是新闻性的;与其说是以已经完成了的稿子为底稿,以堆积笑点为己任,不如说是以生成性的思想交锋为主旨。

中国式脱口秀一开始就以综艺化形式被人们所熟知。“笑点优先”的创作手法,实际上消解了脱口秀原初的时评特质。尽管在今天脱口秀舞台上较为受人欢迎的演员仍然是一群有态度、立场和特定价值观的演员,但更被强化的是段子手特质。他们的创造与其说是围绕某种特定生活话题所展开的反讽,不如说是一场不自然的造“梗”运动。

正是依赖于这种造“梗”运动,中国式脱口秀将自身转变为一种新的喜剧形式。然而这个意外收获,却也带着隐忧:如果脱口秀仅仅成为一个造“梗”运动,那么它如何能与传统的单口相声区分开来,它又如何能避免自己因为形式单调、笑点雷同而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脱口秀的未来,还有没有引入公共讨论的可能,是强调时评化色彩还是继续强调综艺化走向?这些问题,其实正应该是在脱口秀最受关注时探讨的。

(选自夏莹《脱口秀为什么火了》,《光明日报》10月1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个碎片化文化消费时代,相声艺术因囿于程式化表演而成为这个时代的传统戏曲。
B.中国式脱口秀受到年轻人欢迎,主要是因为其触碰到他们生活中诸多不可言说的痛点。
C.网络化时代的笑点与传统笑点最大的不同,是其笑点在于内容本身和多次形式化重复。
D.某些成功的脱口秀演员已经不注重对某种特定生活话题的反讽,而只在乎段子手特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分析中国脱口秀的兴起,将它放在包括电影、相声在内的更大的艺术范畴中来考察。
B.文章着重分析脱口秀在中国备受关注的原因,条分缕析,由浅入深,加深了读者的认知。
C.文章引用陶喆歌词的例子,意在证明脱口秀借助内容上的复制可以达到很好的“笑”果。
D.作者在分析时具有较强的思辨意识,不仅关注中国式脱口秀的优点,还关心其长远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种艺术形式的诞生与消亡都和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决定艺术形式命运的重要因素。
B.中国式脱口秀更接近于演员们的语言狂欢,其结果往往是创造出独特的“梗”文化,因此,完全创新性是其明显特点。
C.外国文化在异域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独立性和本土化的矛盾,如何保持精髓而又能因地制宜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D.中国式脱口秀方兴未艾,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避免昙花一现的结局,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
2021-01-22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的中国,网络文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个“现象”的本质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文学活动,包含几亿读者、上千万写作者、数十万签约写作者、数万部作品、数百家网站,乃至于有人将中国的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并称为世界四大大众文化奇观。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以现代精神和现代形式完成了文学的现代变革。时代往前发展,从题材内容上来看,那些被革了命的旧文学——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由才子佳人小说和礼拜六文学组成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或多或少在网络文学中找到了余影。从表面上看,网络文学确实是将五四新文学批判的旧文学重新复活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一种历史的倒退?

首先,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面对的历史语境不一样。五四新文学面对的是晚清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局面。救国、图强是文化先驱们面临的根本任务,从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最后再到文化之变。中国现代文化变革借助于文学,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的精神灵魂。中国现代文学是写实的文学,普通平民代替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成为作品的主人公,现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祥林嫂、阿Q、觉新、祥子、虎妞这一类角色,整体风格是沉郁的、悲凉的。在精神内涵上,中国现代文学积极向西方学习,以民主、科学、自由、博爱、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思想对国民进行精神启蒙。在文学形式上,这场求异域新声的文学运动借用欧化的语言和欧化的形式,开启了中国文学的雅化道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文学面对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文学开始边缘化。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全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学对民众启蒙的意义下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文学的世俗化色彩增强,文学的消遣功能增加,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与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和多元化发展相契合,作为娱乐化的网络文学应时而生。

其次,网络写作发表的环境与传统文学有根本的不同。在网络上,作者和读者不喜欢一本正经地说话,轻松、戏谑的表达成为网络流行的语言风格。在网络语境中,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网络流行语、符号、表情等,各种调侃、有趣的表达写进文学作品,带来了鲜明的网络风格。从某种程度说,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成就的表征:中国有特殊的历史语境,改革开放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大批通俗化、消遣性的文学作品通过互联网获得了读者;改革开放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使更多的人有大量的消遣娱乐时间来阅读小说;改革开放以来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使网络文学广泛吸收、借鉴中外文化与文学资源;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力,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文化自信,带来了网络文学积极、开朗、乐观的格调。

(摘编自周志雄《文学史视域中的网络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网络文学能被认为是世界文化奇观,与其读者、作者、作品、网站的数量众多有密切关系。
B.从网络文学的题材内容中能看到被新文学批判的旧文学的影子,这证明了它确实是复原了旧文学。
C.现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如祥林嫂、阿Q、觉新、祥子、虎妞等普通平民角色,体现了它的写实性。
D.网络文学中调侃、有趣的表达与其发表环境不无关系,在网络上,作者和读者不喜欢一本正经地说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的数据虽不够精确,但作者的表达意图已然达到,证明了中国的网络文学不容忽视。
B.文章第二段列举具体例子,直接表明那些被革了命的旧文学确实是中华文化中的糟粕,不应该被复活。
C.作者对比不同历史语境下的五四新文学和网络文学,明确二者满足的是不同的社会需要,理据充分。
D.本文论证层次清晰,作者将文学现象放置在社会背景之中加以分析,展现出看待问题客观理性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学史视域下,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文学活动,人们深入认识这一文化现象是很有必要的。
B.《赘婿》《魔道祖师》等网络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被批判的旧文学的影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
C.从某种程度说,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成就的表征,有必要大力提倡大家关注它。
D.网络文学的兴起与人民物质条件、文化环境、国家实力紧密相连,说明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2022-06-26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