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41029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新时代领路人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夯实语言文字认同这一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国家认同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

②从历史文化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保持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总体格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可以说,在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中,多元多样的语言文字是要素和动力,朝向一体的发展进步是主线和方向,二者辩证统一。从秦朝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到北宋将楷书作为正体;从汉代扬雄《方言》中所谓通语,到宋代《广韵》、元代《中原音韵》、明代《洪武正韵》、清代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再到近代白话文运动,其中有一条清晰可见的历史线索,就是不仅需要一种全国通用的书面语,还要有一种大家都能懂能说的共同语作为口头交际工具,亦即从多元多样的语言文字中找寻天下通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这是中华文明赓续绵延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③从基本国情看,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73种语言,30个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种现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26种。新时代领路人深刻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只有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道路。正是借助于多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从乡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各族群众在全国范围流动更加频繁,各民族各地区之间交往交流更加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精神文化生活融合更加深入。通过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交往、加深交流、拓展交融,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福祉,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需求,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④从实际效果看,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各族群众提高了交流交往能力,拓宽了信息渠道,增强了致富本领,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为各族群众打开了一扇窗,有助于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现广阔的天地,实现美好的向往;架起了一座桥,有助于提高职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助力个人成长;插上了一双翅膀,有助于掌握文化知识,增强就业创业能力,获得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特别是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深入实施,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已成为各族群众的广泛共识。

⑤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统一的语言文字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文化根基。有语言学家说,宽阔的语言文字大道,是获取知识、赢得机遇的坦途。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异于拿到了一把打开出彩人生的钥匙,必将助力各族群众追梦圆梦,让大家的美好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选自龙国贻《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民族能够形成并保持“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总体格局,原因就在于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B.为找到能够全国通用的书面语和大家都能懂能说的共同语作为口头交际工具,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历代统治者都做出了很多努力。
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30个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种现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26种。只有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
D.正是因为多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交往交流更加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精神文化生活融合更加深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第一段就提出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后文分别从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和实际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中间部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论证,深刻地对论点进行了阐述。
C.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阐明了找寻“天下通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是中华文明续绵延的大势所趋。
D.文章最后一段再次强调统一的语言文字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交往、加深交流、拓展交融,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B.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我国各族群众都有深远的影响。
C.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攻坚工程的深入实施。
D.只要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一定能够追梦圆梦,收获多姿多彩的人生。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②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③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④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⑤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何时,我们都应牢记家国情怀,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有个人的尊严。
B.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这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现如今,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意在说明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和一种时代责任。
B.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目的在于:引出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C.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涵盖面很广,从古代到今天,从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2021-11-26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议论文阅读。

“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①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

②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

③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不至于因为汗牛充栋而变得拥挤逼仄。阅读的载体变轻薄了。

④书桌台灯让位给指尖掌上,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日常。拿出阅读器,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品读好文、遇见书香。阅读的场景变轻松了。

⑤电纸书、有声书、立体书,在技术与设计的改变下,册页打通视觉、听觉的区隔,以更灵活多样的形态融入生活,感受读书之变、体验读书之美。阅读的方式变轻巧了。

⑥不同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独有的阅读体验与记忆。曾经翰墨书香,如今电子触屏,从纸上到“指上”,阅读一直在变“轻”,选择也更加个性、更加多元,这是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变“轻”,是潮流,不可逆,当然也无需逆。

⑦有人说,“轻”阅读固然有轻量、便捷的优势,也有轻浅、碎片之弊。言下之意,阅读还是应该“重”一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经典,以“重”阅读、深阅读来抵抗片段化阅读、碎片化思考。

⑧其实不然。“轻”阅读,指的是追求开卷之轻便,体验之轻灵。形式的“轻”与内容的“重”,二者并无矛盾,不必人为对立。轻便的阅读渠道,更有助于读者触及有分量的优质内容。

⑨人们常说,阅读能滋润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挣脱欲望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这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许,这就是阅读的“轻重”辩证法。

⑩现代社会的高度数字化,给阅读生态带来空前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碎片、低质、冗余、庸俗信息,伴随数字时代奔流而至,“轻”阅读因此遭受不少批评。的确,真正的阅读应该自带过滤与反省机制,静心筛选并留下足够优质厚重的思想沉淀,回馈心灵。所以,读书还是读屏,关键不在于形式,而是内容。

⑪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绪离愁,不懂“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也不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冲淡豁达。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所读之书来铺陈。而读书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袤或贫瘠。所以,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不管“轻”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书还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4月28日,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中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4)联系文章,谈谈你对“轻”阅读的理解。
2022-08-27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将生活娱乐空间从物理世界扩展至网络空间,由此对媒体传播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媒体传播渠道大大拓宽,传播形态更加多元,内容生产更加便捷,传播体验更加沉浸化。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与此同时,由于巨大的利益驱使,诸多网络视听类栏目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用热度取代深度、流量取代质量、媚俗取代通俗,一时间,魔改剧”“虐恋剧”“经典翻拍剧轮番登场,蜂拥而至,导致网络视听领域同质化现象严重,克隆式、跟风式、起哄式传播一度盛行,最终粗制滥造成为大多数网络视听节目的代名词。

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野蛮生长之后,网络视听栏目在选题意蕴、创作方式、选角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也相继浮出水面。观众逐渐回归理性,评价更加客观,尤其是那些魔改原著、毁经典的改编,越来越不被观众接受。为了解决网络视听栏目出现的乱象问题,国家及相关部门为引领发展方向,矫正唯流量、泛娱乐化以及违法失德艺人利用网络平台发声出镜等不良倾向,相继出台系列法规措施,而观众审美的流变也倒逼制作方在提质创新上下功夫。

近年,相关部门的综合施策,对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追星炒星、影视版权保护等新老问题提出更精准细化的审核要求,全面重构了网络视听治理规则和网络生态,一些反映时代之声的精品力作相继推出。比如,《端午奇妙游》等网络文化类节目,创作者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观感,将以竞技为核心的单一叙事形态,转变为以文化情景演绎、文化场景阐释为目标的多元叙事格局,在构思和视觉呈现上实现了进一步升级迭代,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网络视听栏目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传播传统美德和先进文化、引领道德风尚、为社会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的重任。根据相关部门预测数据,2022年网络视频将占所有互联网流量的82%,成为更加重要的互联网入口、更加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载体、更加重要的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阵地,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因此,网络视听的高质量发展将守正创新、凝聚力量,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引领主流核心价值观持续赋能发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网络视听作为现代主要传播渠道,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举足轻重,是传播中国新时代发展最强音的重要路径。当前,网络视听节目如何既能占领一定市场份额赢得收视率,又能赢得观众口碑,是当前走出困境和今后行稳致远的关键。首先,作品要有力度,要能彰显中国力量、提供精神动力,以文载道、以文聚力,经典作品无不是反映时代之声,与当下交融”“会通的结果。其次,作品要有深度,要深耕文本,在作品内容上下功夫,精心策划、用心打造传世之作。最后,作品要有温度,生动的创作素材无不来自人民群众,因此,要从人民群众中寻求创作灵感与智慧,为新时代网络视听作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影响和引导广大网民和人民群众。唯有如此,才能打造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为新时代新征程赋能发力。

(摘编自魏风云《网络视听节目要有力度、深度和温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视听节目与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推动了人类的生活娱乐空间由物理世界转向网络世界。
B.《端午奇妙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个节目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观感,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C.经典的网络视听作品都要反映时代之声,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的作品很难成为精品和被人铭记。
D.评价网络视听节目好坏应当从选题意蕴、创作方式、选角标准等多角度入手,而不能够看流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材料,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B.文章以《端午奇妙游》为例,论证了在相关部门的综合施策下,网络视听节目也出现了一些精品。
C.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类比等多种论证手法论证文章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引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在论证网络视听节目应当传播时代的最强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视听节目制作方要想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既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又要迎合观众的审美流变等。
B.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视听发展迅速,很多人想借此谋取利益,跟风式模仿,这导致网络视听节目质量堪忧。
C.治理网络视听乱象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政府、平台和观众共同努力,这其中国家及相关部门的引领非常重要。
D.四川观察作品《凉山进入动车时代!看见“速度”里的幸福》获全国短视频优秀作品奖,这主要是因为这部作品有深度。
2023-08-13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