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魏征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412288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自典祠下大夫历沔、硖二州刺史。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咸悦。

尉迟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

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寻进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户。其年转吏部尚书,余官如故。四年,丁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准。世康之在吏部,选用平允,请托不行。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事免。未几,授安州总管,寻迁为信州总管。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曰:“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戒,先哲所重。欲追踪二疏,伏奉尊命。”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时天下唯置四大总管,并、扬、益三州,并亲王临统,唯荆州委于世康,时论以为美。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赠大将军,曰文。

(《隋书》卷四七)


①直寝:在皇宫值班。②二疏:指汉朝两位主动辞官的叔侄疏广与疏受。③台铉:宰辅重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B.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C.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D.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的丧事,后多指官员停职守孝的制度。
B.坐,在文中指“连坐”。是指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连带受处罚的制度。
C.耳顺,六十岁,意指个人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也称“花甲”。
D.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世康德隆望重,性情恬淡。尉迥兴兵作乱,世康受任绛州刺史,凭着素来的德望使全境安宁整肃;他崇尚古人质朴之风,不因得失扰乱心志。
B.韦世康自幼慧敏。谦进平和。世康从小沉稳敏捷,年纪轻轻就被官府任用;任吏部尚书后也未曾以官位名望轻视别人,自己做了善事也不求名誉,仍像原先一样对待其他官员。
C.韦世康为官公平,廉洁正直。世康两次吏部任职,荐举提拔官员甚多,都能做到选拔任用公正,得到朝廷的高度评价。
D.韦世康爱民惠民,治理有方,东夏刚刚平定,世康便安抚士人百姓;任职荆州,施政简素清静,百姓爱戴,全境没有争论官司。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
(2)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5.文中韦世康三次请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卷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属,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

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选自《隋书·于仲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字次武/看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B.于仲文/字次武/看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C.于仲文/字次武/看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D.于仲/文字次武/看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是古代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爵位。在周代爵位分为王、公、伯、子、男五等。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B.寻,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寻找,沿着、顺着,不久等意思,也可做长度单位。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不久,与《桃花源记》中的“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寻”同义。
C.河南,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是指黄河以南,不能理解为河南省。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标题的河南、河北也是古今异义词。
D.妻子,在文中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也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气度非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先担任赵王的属官,后又升任安固太守。
B.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对他实施进攻。
C.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最终只有他自己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后被提升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出谋划策,历经数战,斩杀檀让、席毗罗。朝廷为他勒石纪功,立碑于泗水之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2)仲文军次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5.于仲文行军打仗颇有谋略,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2021-04-20更新 | 10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才,孝才,张掖酒泉人也。祖隗,魏银青光禄大夫、乐浪太守。父寿,周顺政太守。才少骁武,便弓马,性粗悍,无威仪。周世为舆正上士。高祖受禅,屡以军功迁上仪同三司。配事晋王,及王为太子,拜右虞候率。炀帝即位,转左备身骠骑,后迁右骁卫将军。帝以才藩邸旧臣,渐见亲待。才亦恪勤匪懈,所在有声。

岁余转右候卫将军从征吐谷浑以为行军总管率卫尉卿刘权兵部侍郎明雅等出合河道与贼相遇击破之以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及辽东之役,再出碣石道,还授左候卫将军。俄迁右候卫大将军。时帝每有巡幸,才恒为斥候,肃遏奸非,无所回避。在途遇公卿妻子有违禁者,才辄丑言大骂。多所援及,时人虽患其不逊,然才守正,无如之何。十年驾幸汾阳宫,以才留守东都。

十二年,帝在洛阳,将幸江都。才见四海土崩,恐为社稷之患,自以荷恩深重,无容坐看亡败,于是入谏曰: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臣虽愚蔽,敢以死请。帝大怒,以才属吏。旬日,帝意颇解,乃令出之。帝遂幸江都,待遇逾昵。时江都粮尽,将士离心,内史侍郎虞世基、秘书监袁充等多劝帝幸丹阳。帝廷议其事,才极陈入京之策,世基盛言渡江之便。帝默然无言,才与世基相忿而出。

宇文化及弑逆之际,才时在苑北,化及遣骁果席德方矫诏追之。才闻诏而出,德方命其徒执之,以诣化及。化及谓才曰:今日之事,只得如此,幸勿为怀。才默然不对。化及忿才无言,将杀之,三日乃释。以本官从事,郁郁不得志。才尝对化及宴饮,请劝其同谋逆者一十八人杨士览等酒,化及许之。才执杯曰:十八人止可一度作,勿复余处更为。诸人默然不对。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而卒,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余转右候卫将军/从征/吐谷浑以为行军总管/率卫尉卿刘权/兵部侍郎明雅等出/合河道/与贼相遇/击破之/以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
B.岁余/转右候卫将军/从征吐谷浑/以为行军总管/率卫尉卿刘权/兵部侍郎明雅等出合河道/与贼相遇/击破之/以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
C.岁余转右候卫/将军从征吐谷浑/以为行军总管/率卫尉卿刘/权兵部侍郎明雅等出合河道/与贼相遇/击破之/以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
D.岁余/转右候/卫将军从征吐谷浑/以为行军/总管率卫尉卿刘权/兵部侍郎明雅等出合河/道与贼相遇/击破之/以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须在本名以外另起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字。
B.受禅,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出的帝位,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C.碣石道,从秦、汉一直沿用至近代的通往碣石山的通道,为内地通往东北地区的主要交通途径。
D.廷议,大臣在朝廷上商议或发表议论;隋代演化为廷臣集议“事关大利害”的政事的议事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才勇猛威武,骁勇善战。他弓马娴熟,久历战阵,因为军功而受到隋朝两代皇帝的提拔重用。
B.赵才关心国事,忠心事主。他审时度势直言进谏炀帝还都;告诫宇文化及和同党不可再为难炀帝。
C.赵才恪守正道,疾恶如仇。他个性强悍,惩奸除恶,无所顾忌;触怒炀帝、权臣,也在所不惜。
D.赵才恭敬勤恳,心系百姓。他自感厚蒙国恩,工作毫不懈怠;牵挂着百姓疲惫劳苦与温饱冷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炀帝即位,转左备身骠骑,后迁右骁卫将军。帝以才藩邸旧臣,渐见亲待。
(2)化及忿才无言,将杀之,三日乃释。以本官从事,郁郁不得志。
2021-06-01更新 | 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高颍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颍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屠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颍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邪国公杨惠谕意。颍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颍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颍,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咨禀,皆取断于颎。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及军还,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上并州,留颎居守。及上还京,赐缣五千匹,复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日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时荧惑入太微,犯左执法。术者刘晖私言于频曰:“天文不利宰相,可修德以禳之。”颎不自安,以晖言奏之,上厚加赏慰。

(节选自《隋书高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B.上尝从容命颖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C.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D.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纳言,古代官职名,职责是宣达帝命。史书记载:“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B.三军,我国古代指上、中、下或左、中、右或步、车、骑三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不同,亦可用于对军队的统称。
C.幸,文中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幸”有“召幸”与“近幸”之分,前者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后者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D.有司,古代中央政府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文中用“有司”来泛指朝廷中各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颎聪明敏捷。高祖在执掌北周大政时,因其能干聪明,擅长军事又多有谋略而重用之。
B.高颎有担当精神。朝廷危急,高颎辞母,仲方辞父,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
C.高颎深为皇帝倚重。高祖对高颖常呼其姓,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D.高颎直言敢谏。高颎以妲己祸乱殷商为鉴,劝谏晋王,冒着被晋王记恨的危险斩杀了张丽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2)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5.从吕诲、宋庠、高颎的故事中,你认为我国古代的谏官应该具有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
2019-12-23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