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42129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见濂,以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寻丁父忧,服除,召还。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征召四方儒士,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帝指《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刑罚非所先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廷誉之。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濂为文醇深,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B.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C.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D.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编修,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B.《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楚国的国史。
C.归省是归家探望父母的礼俗。结婚后,女方要回家看望其父母就叫省亲。
D.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年少聪慧,谦虚好学。他通晓《五经》,师从多人,认为自己的学问在两位老师柳贯、黄溍之下。
B.宋濂任职上尽心尽责,但深得皇帝器重。他在返乡探亲途时不忘用进德修业来勉励太子,皇帝知道后还亲自赐信褒奖他。
C.宋濂敢于直言,受到皇帝赞许。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
D.宋濂才华横溢,文风醇正敦厚,深受皇帝喜爱。皇帝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朝廷典制礼仪的制定及多种文辞的撰写,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刑罚非所先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上皇既归,瓦剌复请朝贡。先是,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至三千余,赏赉不餍,遂入寇。及是又遣使三千来朝,谦请列兵居庸关备不虞。京师盛陈兵,宴之。因言和议难恃,条上安边三策。降人安置近畿者甚众,也先入寇,多为内应,谦谋散遣之。因西南用兵,每有征行,辄选其精骑,厚资以往,已更遣其妻子,内患以息。谦以上皇虽还,国耻未雪,会也先与脱脱不花构,请乘间大发兵,身往讨之,以复前仇,除边患。帝不许。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性故刚,遏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腔热血,意洒何地!”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坐以谋逆,处极刑。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释:①选耎:怯懦不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B.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C.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D.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科举中通过殿试的人,依成绩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内外艰,古代一般称遭母丧为内艰,遭父丧为外艰,文中指同时遭父母去世。
C.正统,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改年号。
D.壬午,是用天干地支组合记录日序,天干地支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为官正直,不事逢迎谄媚。他每次进京议事,都空着口袋去,那些权贵们不能不心生怨恨;又蔑视有功勋的旧臣和皇亲,招致了怨愤
B.于谦深谋远虑,积极绸缪国事。瓦剌派三千使者来朝,他鉴于以往教训向朝廷请求列兵关塞防备不测;看出难凭和议长久安定,呈上三条安边政策
C.于谦生性刚烈,勇于为国献身。遇到不如意,就摸着胸口叹息无法为国家奉献牺牲;积极请求亲自带兵讨伐敌人,非常鄙视那些弱的大臣
D.于谦俭朴清廉,不贪荣华富贵。皇帝赐他豪宅,他坚决推辞,没有接受;死后被抄家,没有多余的财产,视为珍宝的只有皇帝赐的蟒衣、剑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2)降人安置近畿者甚众,也先入寇,多为内应,谦谋散遣之
2019-12-06更新 | 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伟,善敷奏。擢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从子锡请袭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上,皆从之。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事中高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建塔。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乃传旨,并令致仕归。久之,卒。

(选自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政参议                擢:被提升
B.从子锡请百户           袭: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    属:聚集
D.复好古嗜学,廉约         守:遵守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B.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C.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D.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后来,汪直再率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作出了业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能操之过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2016-11-18更新 | 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仪,字克敬,文安人。嘉靖二年进士。除灵璧知县。以能,调嘉定。七年擢御史,巡按陕西。秦府豪占民产,仪悉夺还民。延绥大饥,朝命陕西布政使胡忠为巡抚,仪论罢之。

已,巡按河南。赵府辅国将军祐椋招亡命杀人劫夺,积十余年莫敢发。仪偕巡抚吴山奏之,夺爵禁锢。会仪出为苏州知府,甫三月,祐椋潜入都,奏仪捃摭,并讦都御史毛伯温以私憾入己罪。且言:臣尝建醮祈皇嗣,为知府王天民讪笑,请并按问。帝心知祐椋罪,而悦其建醮语,为遣使覆按,解仪、伯温任,下天民狱。使者奏仪不诬,第祐椋罪在赦前,宜轻坐。帝终怜祐椋爱己竟复其爵除仪名伯温天民皆得罪终嘉靖世多以诽谤斋醮获重祸由祐椋讦奏始。

仪去苏州,士民走阙下乞留,帝不许。既而荐起知抚州。苏州士民复走阙下乞还仪,至再,不报,归诉于巡抚侯位。位以闻,帝乃许之。至则叹曰:苏赋当天下什二,而田额淆无可考,何以定赋?乃履亩丈之,使县各为籍。以八事定田赋,以三条核税课,徭役、杂办维均。治为知府第一,进浙江副使,饬苏、松、常、镇兵备。时巡抚欧阳铎均田赋,仪佐之,以治苏者推行于旁郡。坐与操江王学夔讨贼败绩,停俸戴罪。未几,殪贼江中,进秩一等,迁山西右参政,分守冀、宁。寇抵清源城,仪洞开城门,寇疑引去。按行所部,筑城郭,积糗粮,榆次、平定间遂皆有城。

二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寇入龙门,总兵官郤永等败之。仪进右副都御史。寻以筑边垣,赉银币。寇自万全右卫入,游骑犯完、唐,夺俸二级。稍迁右参政,复拜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未行,俺答犯京师,诏仪驰镇通州。仇鸾部卒掠民赀,捕笞之,枷市门外。鸾诉于帝,逮讯斥为民,卒。隆庆初,子缄讼冤,复官赐恤

(节选自《明史·王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终怜祐椋/爱己/竟复其爵/除仪名/伯温天民皆得罪/终嘉靖/世多以诽谤斋醮获重祸/由祐椋讦奏始
B.帝终怜祐椋爱己/竟复其爵/除仪名/伯温天民皆得罪/终嘉靖世/多以诽谤斋醮获重祸/由祐椋讦奏始
C.帝终怜祐椋/爱己/竟复其爵/除仪名/伯温天民皆得罪/终嘉靖世/多以诽谤斋醮获重祸/由祐椋讦奏始
D.帝终怜祐椋爱己/竟复其爵/除仪名/伯温天民皆得罪/终嘉靖/世多以诽谤斋醮获重祸/由祐椋讦奏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是代天子巡狩省及府、州、县的行政长官,大事奏请皇帝,小事即时处理。
B.徭役,指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等。
C.夺俸,俸,旧指官员的所得薪资、酬劳。夺俸,指官吏因为过失而被剥夺其俸禄。
D.赐恤,官吏死后,皇帝根据其生前功劳大小,追赠官爵,褒封谥号,给予家属抚恤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仪为官正直、不畏强权,在巡按河南时,与吴山一起惩办了赵府辅国将军祐椋。
B.苏州人民赋税重,田亩数额混乱不清无法查核,王仪到任后亲自到实地丈量田亩。
C.王仪胆识、智谋超群,曾在敌寇抵达清源城时大开城门,成功迷惑敌寇,不战而胜。
D.王仪因仇鸾诬告而被削职为民,至死未得昭雪。隆庆初年,儿子王缄替他申冤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祐椋潜入都,奏仪捃摭,并讦都御史毛伯温以私憾入己罪。
(2)苏州士民复走阙下乞还仪,至再,不报,归诉于巡抚侯位。
5.请简要概括王仪屡受冤屈、多次被贬的原因。
2021-02-25更新 | 1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