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1 题号:143951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创造历史。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在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与价值,是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其社会地位并不高,但他们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高我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如历代精美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决定成败。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实际上,传统工艺也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的,我们要将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在传承的前提下追求创新。创新能力,不是对以往工艺的墨守成规,而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工匠精神的本质:道技合一,追求卓越。《庄子庖丁解牛》认为匠人技艺的至高境界是进入“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是“道也,进乎技矣”!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人,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其技艺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深刻把握的地步。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苏格拉底认为,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工匠以其毕生精力投身于工艺领域并结成“百工”行业联盟。
B.伴随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工匠的工艺及精神必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C.劳动与自我人生价值相辅相成,既为个人提供空间舞台,又能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丰富财富。
D.作为一个工艺制造强国,传统工艺也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而注重细节是其根本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工匠”的溯源与“工匠”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引出工匠精神的论题。
B.文章引证恰当,阐释有力,引述荀子、庄子等的言论是为了阐释工匠精神。
C.文章转述苏格拉底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
D.文章论证思路清晰,由工匠概念到工匠精神表现到工匠精神本质,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观中国发展史,包括鲁班、李春、高凤林、张冬伟等在内,都传承或践行了工匠精神。
B.伴随着由制造向智造的产业升级转换,更需发扬光大劳动、奉献、精益求精及创新精神。
C.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墨守成规,而且要着眼于对现有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
D.工匠精神本质是一种德性精神,而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就是有德性、追求卓越之人。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韧性是指在面临外部冲击和政策变革的情况下,经济系统表现出的恢复与反弹能力.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经济韧性进行重点研究,有可追踪的证据表明,经济韧性受到了气候风险的冲击,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强防范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环境改变给经济社会系统带来的风险。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具体包括对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农业、人体健康等造成的损害。转型风险是指气候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系统转型过程中诱发的系统性风险。碳定价、碳考核和碳环评等气候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能源系统和“两高”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如造成企业经营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区域经济降速风险、能源转型风险等等。气候变化对经济韧性的冲击是一个复杂的传导过程。

首先,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会冲击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某些核心环节,并通过供应链和产业链放大到整个经济系统,最终损害经济系统的韧性。比如,极端气候事件加大了一些对气候敏感的原材料的开采难度,并提高了运输中断、交付延迟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增加运输成本,导致企业供应链成本上升,甚至面临供应链暂停或中断的风险。极端高温、严寒和暴雨会造成生产运营设施的损坏、降低建筑物使用寿命,从而增加企业的维护、更新和替代等生产成本,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部分产品缓供或断供,在两种或多种极端物理风险叠加情况下,会对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冲击,并向其他市场传递,最终渗透到整个产业链及供应链,极端气候事件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会通过供应链逐级放大,进而对经济韧性产生冲击。

其次,气候政策驱动的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的顺利程度,取决于前沿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关键资源等多重要素,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会对经济韧性造成影响。从短期来看,急速的产业转型和过早剥离部分处于关键节点的“两高”产业,会降低产业链的完整性,造成部分资产搁浅,甚至降低能源安全的保障水平,这些都会对经济韧性造成冲击。从长远来看,气候政策的全面实施,既会创造出一些新的部门,也会淘汰一些传统部门,可能深刻改变全球能源贸易模式,拥有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将在未来的贸易格局中脱颖而出。此外,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区域,气候政策的影响会波及城市各个领域、部门,由此影响经济韧性。

实现“双碳”目标,既要关注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也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从系统视角统筹部署,形成整体应对格局,就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而言,需要加强风险评估,注重部门之间的协同,形成防范风险的整体能力,就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而言,应加强气候政策的模拟仿真和事后评估,提高气候政策的科学性,提升转型风险的预测和治理水平。还应防范输入性气候风险。气候风险会通过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国家间形成风险传导,给我国经济系统造成输入性冲击。因此,必须从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双重视角,对关键资源和关键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全球化布局,分散气候风险,保障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提高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冲击的韧性。

(摘编自《积极应对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光明日报》2022年4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韧性是指经济系统面临外部冲击和政策变革表现出的恢复与反弹能力,近年被学者重点研究。
B.经济韧性受到气候风险损害,就是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C.前沿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多重要素决定气候政策驱动的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的顺利程度。
D.实现“双碳”目标,也需要防范输入性气候风险,以免给我国经济系统造成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进行分析,阐明了两者对经济韧性冲击的方式不同,以加强防范。
B.文章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角度举例,论证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对经济韧性产生的传导性冲击。
C.文章对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输入性风险的论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分析,两者相互结合。
D.文章以“首先”“其次”“短期”“长远”“此外”等词语,对论证层次表述作标示,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气候敏感的原材料的开采本有难度,即使无极端气候事件,也未必能有效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
B.与物理风险相比,转型风险不是气候变化直接导致的风险,而是气候政策诱发的系统性风险。
C.之所以经济韧性受到气候风险的冲击越来越严重,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
D.从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双重视角对关键资源、产品作科学合理的全球化布局,可提高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
2022-07-17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

①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②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③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数接近9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超过2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④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⑤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

⑥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每天都在线上碰到,却没有几个会打招呼的。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⑦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

⑧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⑨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活。

⑩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下列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好友”。
B.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不能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不能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C.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D.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接近9个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注册用户也超过2.5亿。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或“粉丝”,最大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B.虽然马洁的死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让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C.根据“邓巴数”理论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跟150人左右频繁地交流。
D.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希望让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时代则是电脑刷屏。
B.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因为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C.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量,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D.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2022-07-26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恩教育是通过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包括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帮助,并在内心产生认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实践层次,即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家庭是人的感恩意识认知和感恩情感培养的摇篮。首先,父母应在孩子稚嫩的心田里早早播下感恩的“种子”,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体贴父母、关心他人。其次,给孩子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报答恩人、与人为善的故事。其三,适度灌输中国传统孝道的精华。孝是中国古代最深入人心的观念之一,“百善孝为先”是千古流传的古训。《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通过家庭的感恩教育,弘扬传统孝道中的精华,注重对青少年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的培养,这些可以为日后道德教化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浇水”和“施肥”使感恩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新加坡的许多幼儿园中,老师让每个孩子在肚子上绑一个大包袱,扮成妈妈怀孕时的样子,然后让其爬楼梯或打扫卫生,感受妈妈的辛苦。这样,孩子们放学回家后都会给妈妈搬凳子、擦汗水,尽力所能及的孝心。《孝经》借孔子之口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表明,珍爱生命就是孝敬父母、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

在社会中,互爱、互帮、互助是幸福与快乐的源泉。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要在步入社会后进行全面的践履。随着心智的成熟,他们感激和关爱的意识会逐渐内化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并外化为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具体行为。社会应大力宣传和倡导中华民族礼尚往来、知恩图报的美德,如《礼记》所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同时,社会还应使大众牢固树立“知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乃小人”的理念,从而使感恩这一闪烁着人性之美的善端不断发扬光大。

感恩是做人生的加法,它让人学会关爱、珍惜生命、回馈社会;忘恩负义是做人生的减法,它让人自私狭隘、懈怠颓废、不思进取。更重要的是,感恩能使人在互助、互敬、互爱中共享幸福和快乐,实现情感与道德的共赢。感恩是“小爱”,但在善的引导下,它能使人最终走向“大德”。

(摘编自张自慧《感恩:道德品行的善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恩教育是一种以知恩为基础、感恩为驱动、报恩和施恩为践履的人文教育。
B.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的培养应从孩提时做起,使孩子能亲其亲、善其善、孝其孝。
C.学校是强化感恩教育的重要基地,要拓展学生的感恩意识,并使之付诸具体行动。
D.学生接受的感恩意识在其步入社会后,会直接外化为具体的报恩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概括感恩教育的层次,再分别从实施感恩教育的三个途径进行层进式论述。
B.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阐释了在感恩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C.文章第2段引述古训和《孝经》中的话,强调家庭感恩教育中弘扬传统孝道精华的重要性。
D.文章将感恩和忘恩比作加法和减法,通过对比论证突出其影响,是为文末的结语做铺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的感恩教育因为包含了灌输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中的精华,故而是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石。
B.通过具体行动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是新加坡的许多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措施。
C.感恩虽然只是“小爱”,却是在做人生的加法,最终必会使人走向“大德”。
D.华罗庚曾经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这与文中感恩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
2020-10-12更新 | 1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