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7 题号:144420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风景阶段,开始走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新阶段。

从近年来对节假日旅游市场的监测结果来看,90%以上的游客会参与各类文化活动,40%的游客会进入文博场所。一些地方建设融文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化艺术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形成文化旅游生活综合服务体系,为文化+旅游创造更多新体验。

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热点。体验文化、增长见识,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旅游+文化发展的可靠保障,给文化旅游市场带来广阔发展空间。但旅游市场也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旅游产品不是寻求创新融合,而只是打着文化的旗号。我国目前不缺购买力,缺的是让人入眼入心的产品。

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文化十旅游离不开特色元素、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日前,在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交会上公布的100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涉及雕刻塑造、金属加工、器具制作、纺染织绣、剪纸刻绘、编织扎制、陶瓷烧造等13类。其实,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鲜明的特色文化城市,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丰富的市场资源需要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行环境,发展良好的旅游生态。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是推进旅游十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

(选自马方波《文旅融合,在哪儿?》)

材料二: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从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不能过度商业化涉及的保护主体非常广,涵括了各种类型的遗产地:既有文物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和名村,也涉及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意味着保护与活化不能简单地提供产品和迎合受众,而是要覆盖价值阐释传播的原则、标准、路径、方法和产品整体流程。

对此,文旅融合如何做?首先,在文旅融合中,要细分出文物与旅游融合并形成传播体系。文旅融合不能只是将”“简单分为买卖两方,也不是每项文化资源都可一样对待。文物、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诸多资源进入文旅融合环节时,存在着一条几年来都未被凸显强调的隐形门槛,这就是其价值标准。目前,至少有半数资源已完成价值提取,也由之成为金名片被万众瞩目。细分文物与旅游融合并形成传播体系,就需要认真面对这个门槛,而非在活化时有意无意地绕过或回避。而隐形更多意味着文旅融合参与者具有文物与遗产价值阐释水平和传播能力。这是一门后发的、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成熟的学问,也是回答不能过度商业化的核心技能。只是现在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太少了。

其次,不唯以计算人头数来评估效果,保持公共文化产品与利益性文化产品的对应比例。文物与遗产资源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资源。其对应的产品首先具有明显的公共文化特性。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文物与遗产活化其实是一个需要推进的领域。其中的难点在于:目前缺乏一套独有的、最大限度阐释真实、完整价值的效果评估标准——只能沿用计算人头数量、计算营业数额的传统模板。这种公共价值与商业需求形成的悖论,常使得越开放、越破坏的现象反复出现。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不能过度商业化,也意味着文旅融合中,唯以计算GDP和游客人头数来判读效果的模式正在走向终结。文物与旅游融合是资源、经营、受众三方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价值阐释过程和消费环境。任何一方都可对文物和遗产资源产生推动力或反向牵制。可以预见,文物与旅游融合会将遗产价值与旅游市场目标相加,形成全新局面。其中,会有意识地保持公共文化产品和利益性文化产品之间的比例。

文旅融合不仅能覆盖旅游市场的大部分优良资源和黄金目的地;而且通过大遗址保护、线性遗产保护、遗址公园与文化公园等形式,为文旅融合中的深度体验、研学旅行提供了价值、范围基础。如以大运河申遗为开端,跨地域、多领域的大遗址体系显示出文化遗产工作者的成熟功力。价值提取变得驾轻就熟也更恰当准确,提供的遗产类型和价值内涵更加丰富。

(选自齐欣《不能过度商业化,文旅融合应该这样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以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了改变,不再是看山、水等风景,还可以是观文品史、增长见识、体验生活等。
B.目前,在我国购买力旺盛的前提下,“文化+旅游”产品也随之增多,但这些产品创新度都低,很难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C.在发展旅游事业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范围很广,既有自然遗产方面的,也有历史文化方面的。
D.文旅融合涉及资源、经营和受众,三者共同作用对形成旅游市场的新局面有很大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有些地方开发文化旅游综合体,这与大部分游客会参与文化活动相契合,从而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新体验。
B.文旅融合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想做好文旅融合,离不开特色元素、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C.文旅融合是复杂的事情,不同文化资源要尽可能用不同方式对待,文旅之间既不能简单切割,也不能简单叠加。
D.计算人头数量、计算营业数额的传统评估方式不能用于文旅融合市场,这是由文物与遗产资源的本质决定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项是(     
A.以前的手艺是做生活必需品——铜壶、火锅等,有市场不愁销;后来有了工业品,手工艺品没有价格优势,市场发展举步维艰。
B.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馆内商品基本不卖,文化体验只收工本费,所有项目考虑的都是怎么传承纳西文化。
C.红色文化不仅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文旅融合,还为脱贫攻坚助力,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D.对文化传承人开馆授艺等弘扬、展示特色传统文化的审批—路绿灯,文化传承人还能享受申请项目补贴等—系列优惠政策。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在有关文旅融合的观点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要命题。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和共情传播,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应用和丰富的内容创作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的工作也面临着被“污名化”、“妖魔化”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对实践的不断创新来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主流媒体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实践通常依附传统媒介形式(如广播、电视、报刊)来展开。2016年12月31日,隶属于央视旗下的中国环球电视网(以下简称CGTN)正式成立。CGTN自成立以来在发展建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建立了包含六个多语种电视频道、三个海外分台和一个视频通讯社的新媒体集群,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通过专业精良的节目制作水准和丰富的媒介传播形式成为主流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传播实践当中的典型代表。相较于CGTN成规模化的信息传播能力,其他主要媒体则通常依附海外既有的媒介平台进行内容传播。比如在海外主要社媒平台(脸书、推特、油管等)开设官方账号便是许多知名省级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等)的常用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非线性传播和双向流通模式赋予了个体进行自我表达的权力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红经济孵化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创作者,结合“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许多国内“网红”纷纷“出海”,在海外视频网站上开设账号,在通过获取点击量赚取收益的同时,也收获了极高的网友关注度,在一定的社会圈层内形成了对中国形象的有益探讨。比如李子柒和美食作家王刚,都是早期运营的美食博主代表。他们通过对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展现在网络当中获取了极高的关注度。这种接地气、生活化的信息传播与沟通应当被视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正面案例。

当前在进行对外宣传与国家形象建立等跨文化交流工作中,不仅存在着媒介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挑战。例如英国政府在2021年一度取消了CGTN在其境内进行新闻活动的许可。面对诸如此类的不友好行为,如何在进行“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当中建立真实、可亲、友善的中国形象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在广大受众与中国故事之间建立价值观上的共识是“讲好中国故事”在未来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从广义的角度看,奥斯卡颁奖典礼、欧洲足球冠军联赛、NBA等国际知名的文化活动与体育赛事便是人们在寻求建立“共识社会”当中的文化实践。因此,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实践当中,不仅要通过主流话语体系下的新闻传播活动来提升国际话语权;也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通过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赛事活动,产出优秀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建立权威的科学技术奖项来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工具箱”。

(摘编自赵子豪《媒介融合趋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创新思考》)

材料二:

优秀影视剧能跨越不同文化,走进各国观众内心,帮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4月以来,国产剧《开端》上线海外流媒体提供商网飞,陆续发行至韩国、泰国等国。随着走向海外的中国剧集增多、类型丰富,国产剧出海已成为重要文化现象。

我们发现,国产剧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去,古装剧仍有广阔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开端》等类型多元的作品,同样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佳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近来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为何《山海情》这类扶贫题材“主旋律”剧集能在外国观众中引发共鸣,为何《开端》在故事设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其保留的中国印记也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我们总结这些作品对外传播经验的价值所在。

在作品的策划阶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影视作品是面向大众的艺术,这种创作方法论,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山海情》从个体成长经历入手,展现“闽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需求。创造者抓住“展现西海固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历程,激发不同时空下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精神内核。这是身处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为人性驱动的普遍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主旋律”。在此剧中出现的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都具有质朴、真实的人物面貌令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例如,与近期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其他影视剧相比,《开端》在制作水准上仍有提升空间。

国产剧出海热潮的背后,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加快“走出去”,国产剧的内容要更多元,从多维度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这类剧作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蓬勃发展的社会面貌,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侯鸿亮《国产剧“走出去”步伐加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和共情传播,通过正确的方式将中国形象传递给世界,才可能使国际竞争当中蓄意“行名化”“妖魔化”中国的不实言论不攻自破。
B.“讲好中国故事”在民间和个人领域的传播实践证明,国内“网红”纷纷“出海”,最终目的只是通过对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展现获取网络关注度。
C.在跨文化交流工作中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建立真实、可亲、友善的中国形象,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广大受众与中国故事在价值观上的共识。
D.国产剧的“主旋律”题材不应该成为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的欣赏屏障,只要精神内核共通,就很有可能引发异域观众的共鸣。
2.下列选项的内容,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公共领域中受众通常热衷或乐见的文化传播议题值得被关注,国际知名的戛纳电影节就是人们在寻求建立“共识社会”过程当中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
B.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创办十余年来,累计为数千万各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成为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
C.西班牙语版《琅家榜》在拉美受热荐,是对其呈现的东方美学这一审美表达的肯定,也说明展现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精品古装剧仍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D.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电影《隐入尘烟》不仅拍出了农事劳动的苦与美、农人夫妇的善与爱,还拍出了农村社会复杂的世情百态,是当代中国真实面貌的一种呈现。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如何延续、扩大国产剧“出海”的良好势头,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
2023-03-30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②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

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④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⑤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⑥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①当下中国新主流电影和电视剧应该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向年轻受众群体倾斜,扩大受众市场,让青年观众得以主动、自主地“消费”作为文化消费品的新主流电影和电视剧的问题。

②现代经济学强调,消费也是一种再生产,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笔者认为,电影受众对于新主流电影作品的“消费”,不仅需要花费金钱,也不仅仅是把这些作品当成一种被消费的“物”。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是一种艺术符号系统。它在被消费的过程中产生意义,形成青少年观众自己的意识形态,这是一种意义和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能够满足青少年观众的青年亚文化意识形态认同需求。因为,所有的消费活动都是文化活动,所有被消费的物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符号价值和文化意义。

③当今时代,电影和电视剧观影主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材料显示,当下电影观众的平均观影年龄为21~25岁,其中年龄在17岁以下的占了5.6%,在18~24岁间的观众占了33.1%,电影已经到了“得青年者得天下”的时候了。虽然战争、历史题材仍是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某种“主流”形态,即或在吸引青年受众这方面的成效还远远不够;但新主流电视剧确乎做出了自己的可喜努力,力图表达对青年受众市场之最大程度的尊重。新主流电视剧文化取向无疑是多元丰富的,上至主旋律文化,下至青年时尚文化、“明星粉丝文化”,这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是吸引观众、扩大市场的一种策略。

(摘编自陈旭光《当下中国“新主流影视剧”的“工业美学”建构与青年文化消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们只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就能迈向文艺创作的新天地。
B.当代文艺工作者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文艺创作可以不断呈现新境界。
C.青少年观众在“消费”新主流电影作品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
D.新主流电视剧文化取向多元且丰富,这是吸引观众扩大市场的一种策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涉及了文艺作品创新问题,但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二指出文化消费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符号价值和文化意义。
C.材料一深刻又有前瞻性的理念为材料二中面对的问题,指明了解决思路。
D.材料二提到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在吸引青年受众这方面做出了可喜的努力。
3.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如何体现民族文化辨识度?请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
2023-10-17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机客户端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由此而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身处其中的青年人应如何对待这样的阅读方式?

其实,“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概念和模块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比如“知乎”等问答网站的兴起,让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大家可以迅速找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现实指导性的建议,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见得是坏事。

但另一个共识是,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提高思维能力,获取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入职某金融公司不久的小楠就在努力抵抗“碎片化”阅读对自己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微信上的内容太多太杂,但是时间太少了。如果有大段的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晚饭后,我还是愿意坐下来,有系统地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他说。“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孰优孰劣?无法一概而论。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

(摘编自《如何做一个靠谱的阅读者》)

材料二: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常态,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队、出差途中,这些碎片化时间都可以成为阅读时间。一篇篇微信、一条条微博、一段段抖音小视频、一个个喜马拉雅音频,内容涵盖时政新闻、明星八卦、育儿心得、心灵鸡汤甚至广告软文……我们从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仿佛天下事十之八九尽在胸中。可这种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觉。

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于某一个主题,结果阅读变成浏览,知识的获取变成了简单的资讯检索。另一方面,在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

因此,在这个“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阅读的内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识系统。因为没有目的的阅读,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茫然不知所措。在碎片化时代进行阅读,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话,才能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阅读的目的。

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曾根据谷歌公司7:2:1的投资基准比,从阅读时间分配上对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进行了规划:7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2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周边,10%的时间看未知的领域。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

此外,为了应对跳跃性的思维过程和欲罢不能的鸡汤消费,读者可能还需要在阅读初式上进行某些妥力,譬如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脱离数字化环境,迫使自己在纸用的印刷文手上深耕。其实,许多国书馆、文化馆、独立书店已经报出了不少读书日、读书月活动,号召人们将深度阅读作为放松身心的方式。

(摘编自《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

材料三:

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为主导的阅读方式,有可能趋向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而在印刷时代形成的那种比较个性化的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

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有以往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潜能,当然要充分利用。现今,进行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网络资源。对于数字化新的阅读形态,只能主动跟进,而不能消极抵制。但要注意,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要想读经典,最好还是读纸质书。因为上月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谈“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为“浅阅读”。

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每本书的流传过程,它的来路,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坐拥书城”“有书卷气”是说一种令人羡慕的气质,这些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是得不到的。读书终究是一种生命体验,史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在信息时代,就要适应和利用网络阅读,又要警惕和尽可能减少忘了网络带来的弊害。

(摘编自《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但总体来说弊端要大于好处。
B.阅读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产生影响,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共识。
C.泛化阅读导致读者思维分散,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D.网络阅读无法培养出“有书卷气”这样的气质,信息时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浏览问答网站虽然属于“碎片化”阅读,但是读者可以从中得到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指导性建议。
B.阅读的质量与数量并无关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不一定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收获与成长。
C.要想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的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
D.阅读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纸质书阅读比互联网阅读更有利于培养读者个性化的感知能力。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同学想了解区块链的有关知识,于是到网上搜集浏览大量有关的信息。
B.某同学每周末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
C.某教师到网站上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D.某人在浏览某博客文章后。在文后发表留言和作者进行互动。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1-10-11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