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144658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儒家重要伦理范畴,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类只求私利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从反面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的,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也。匠人斲而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
5.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9-14更新 | 20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章句下》)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颡:额头。②伪:通“为”,人为。③文理:条理,秩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2.下列与“搏而跃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B.生而有耳目之欲C.忠而被谤D.耳得之而为声
3.下列与“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人之可使为不善
C.甚矣,汝之不惠D.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4.翻译下列语句。
(1)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2021-10-14更新 | 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09-25更新 | 2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