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芦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期末 2023-05-04 4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那么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谁呢?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

(摘编自《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实际含义》)

材料二:

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影响,在尊卑贵贱、辈分高低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大多遵循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是一种权力、高贵的象征。后演变成一种习俗,并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

阴阳学说有这样的说法,宇宙间凡是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不论科学与否,都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古人对阴阳的界定。《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就人体而言,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为正、为顺,根据天人相应及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之左为东,主生发属阳;之右为西,主肃降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并皆遵从沿用。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

(摘编自《男左女右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质疑》)

材料三:

古代的居室坐北朝南,因此东方在左边,西方在右边。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于是有了左为阳,右为阴。流传至今的男左女右即来自于此。《礼记》中写道: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一般状况下,男子行拜礼时,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则放在左手上面(前面)。

在古人看来,是十分吉利的,《礼记》中说道:左为阳,吉也;右为阴,丧所尚也。《道德经》中谈到,遇到吉事凶事,左右尊卑是不同的——喜庆之事尊左,而凶丧之事尚右;战时,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意为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之所以能俘获侯赢的心,离不开让座这一操作。当时,侯赢只是一个看门人,信陵君却让侯赢坐车骑左边的位置,在当时意味着莫大的尊敬,甚至到了逾越常理的地步,充分展示了信陵君的惜才与诚意。

(摘编自《古人眼中的,究竟有何区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月二神中,居左日神伏羲,左手执规,居右月神女娲,右手执矩,是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
B.封建社会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象征着权力、高贵的“男左女右”之说。
C.“面南而立”为正、为顺,右为东,主生发属阳,就男性而言,为右为东,男性性格为刚暴,属阳。
D.喜庆之事尊左,而凶丧之事尚右。战时,上将军在左边,意思是打仗要按照凶丧之事的规矩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盘古开天辟地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的传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
B.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结构形式,与表现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做对比,形象地说明左右相称现象。
C.将“男左女右”作为一种规律,推演至人体,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也符合客观存在。
D.由于太阳从东边升起,所以人们认为东方为阳,坐北朝南的古代居室东面为阳,女子应该坐在东面。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日神、月神是盘古氏的左眼右眼所化的传说,来分析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的产生根源。
B.材料二通过分析封建社会夫权思想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的原因,突出了男性在封建社会地位尊贵的现象。
C.材料三通过分析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古代居室坐北朝南的历史规律,来解释“左为阳,右为阴”的原因。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男左女右”现象产生的过程,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随历史演化而形成的特点。
4.所选三则材料中涉及到了哪些古代礼仪?请简要回答。
5.《红楼梦》第三回中是这样叙述贾府接待林黛玉的情形的:“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为什么推让?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分析她这样做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

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像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像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就是的……”

“口粮哩?”

“扣了!”

“为什么扣了?”

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为逃荒、避难或谋生,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

“走,我到你们家看看去!”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队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

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作为基层领导的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
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人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
C.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田福军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得失的个性。
D.队长一家人吃糠团子,生活困难;老汉一家人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已奄奄一息,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个别状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
B.小说词语选用准确,“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中“闯进”一词写出了老汉行为的鲁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民风粗犷。
C.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典型地域特征。如“盲流”“口粮哩”,就是当时的生活用语。
D.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小说第二段的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理解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儒家重要伦理范畴,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类只求私利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从反面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的,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14.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第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别时间,尾句寓情于问,间接表达离情。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两诗都点到“月”,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巴蜀,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巴蜀时写的送别诗。
D.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一首诗;诗人在后一首诗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转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16.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