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8 题号:144746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徵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B.四夷,指古代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的泛称,是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C.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
D.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
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魏既服于秦,秦王将使武安君与韩、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黄歇至,闻之,畏秦乘胜一举而灭楚也,乃上书曰:“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王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绝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王若能保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昔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毁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夫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信韩、魏之善王,此正吴之信越也,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王从之,止武安君而谢韩、魏,使黄歇归,约亲于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B.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C.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D.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即合纵,指多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的一种策略,如《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河内,春秋战国时期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相当于今豫北地区。如《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五伯,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其中秦穆公是“五霸”之首。
D.《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或称为《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准备联合韩国和魏国攻打楚国,楚国狼烟四起,楚国急忙派使者黄歇上书秦王,劝说秦王停止攻打楚国。
B.黄歇认为,秦王应该固守功业威势,去掉攻伐野心,不能用武力使各国的君王臣服于秦国,否则会有祸患。
C.黄歇为达目的,说尽了秦王的精明能干,指出了楚国对秦国的重要性,说出了联合韩、魏攻楚对秦国的不利之处。
D.黄歇凭借着出色的论辩技巧,说服了秦王,消除了楚国的灭顶之灾,秦国与楚国缔结了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
(2)《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2023-06-24更新 | 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徽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B.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C.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D.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卯,有时用来指时间。古人把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以纪年、月、日、时,文中即为纪日。
B.斧质,古代的刑具。“质”通“锧”,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都指砧板。
C.寡人,古代多用作王侯的谦称,《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是此意。
D.北乡,亦作“北向”,即在北面,因古人往往以面北背南为卑,故指臣服于人,文中即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何以具体事件为依据指出九江王并非甘愿臣服于楚,而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行独立自主之实,之所以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
B.随何把楚汉双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楚国军队表面强大却不得人心,且已陷入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的僵局,是不足依赖的。
C.随何提出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不需要灭掉楚国,只要能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保证会划分土地给他,九江国也必定仍归他所有。
D.随何径直闯入楚国使者的客舍,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后又劝说九江王杀掉楚国使者,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历来为人称道,本文中随何对太宰说的话又使用了怎样的游说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3-20更新 | 2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与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使之发兵背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谒者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以明背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故曰楚兵不足恃也。夫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淮南王曰:请奉命 。楚使者在,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独可遂杀楚使,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于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楚。四年秋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项籍死,上置酒,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随何跪曰: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数万、骑五千也。然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B.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C.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D.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乡”,也作“北向”,即坐南朝北,与《鸿门宴》中刘邦北向坐的位置都有地位低人一等的意思。
B.“项籍”是姓名,冠礼之后平辈不可称名,须称其字“羽”以示尊重,而“项王”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C.“陛下”,这词本义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最后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D.“吾方图子之功”与“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图”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何是汉王军中主管传达禀报的人,在汉军和楚军交战失利时,他主动请缨,前往淮南,去说服九江王英布降汉。
B.随何为英布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当着楚国使者的面直说英布已降汉,迫使英布不得不杀掉使者,并起兵攻打楚国。
C.随何以利诱人,认为只要英布弃楚从汉,汉王刘邦一定会分割土地封赐给他;英布归顺后,果真被封为淮南王。
D.淮南王英布挂着归向楚国的空名,实则重视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因为楚国做出了背弃盟约、杀死义帝等不义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已构,独可遂杀楚使,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②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
5.曹植评价刘邦“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同时也指出刘邦“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请结合随何的遭遇简要说明。
2023-03-06更新 | 1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