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1 题号:146115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短视频的流行成为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的重要增长点。国家广电总局不久前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网民日均刷视频约100分钟,互联网视频年度付费用户达6.9亿。

一方面,网络视频特别是短视频的兴起,以生动形象的片断性呈现、多元化题材,满足了网民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短视频也具有社交功能,能够通过拍摄、观看、点赞和评论等行为,让用户之间形成互动。正因如此,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网速进一步提升,短视频成为互联网用户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也成为很多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去年10月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经超过了即时通信。与此同时,一项针对1974名受访家长的调查也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认为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如何更好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防止短视频沉迷,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

需要看到,短视频沉迷有其内在原因。短视频的内容和类型都很丰富,既有生活的记录和抓取,也有类似原创短剧的展示,还有各种知识的普及,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同时,视频的长度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则,往往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手指一划就能切换内容。此外,短视频平台还能根据算法,按用户偏好推送相应的内容。对那些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的用户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造成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工作、学习乃至休息时间被占用;专注力受到干扰,很难持续关注较长连续性的事情;观看大量无意义的内容造成生活本身的空洞化;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现实感欠缺,等等。

针对短视频沉迷产生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社会各界进行了多方努力。国家版权局负责人不久前表示,今年将推动短视频平台以及自媒体、公众账号运营企业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当前,一些短视频平台已经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对短视频的观看行为进行相对可行的管理,从而更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努力消除沉迷造成的负面影响。监管部门也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让防止短视频沉迷有规可依,让平台和创作者、发布者有所遵循,从而让短视频产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序。此外,短视频的内容制作者也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对自身的创作负起应有责任,努力避免出现低俗无价值的短视频。

防止短视频沉迷,成年人需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学校、家庭和整体社会环境需要相互配合,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娱乐观和闲暇观,用更多更好的社会活动让年轻人走出短视频沉迷。同时,要鼓励青少年养成更强的自主和自觉意识,形成正常多样的爱好和积极合理的交往,涵养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对于学习和工作的专注力,更加自信地拥抱正向、有更高文化含量的数字化时代。

(摘编自2021年6月4日《人民日报》张颐武《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短视频能满足网民多样化需求,具有一定社交功能,因而迅速兴起和流行开来。
B.短视频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可按用户偏好推送,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能够满足广大用户的好奇心。
C.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对那些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强的用户来说,是不大会产生负面影响的。
D.短视频沉迷现象有其内在与外在原因,而消除沉迷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二两段引用各种统计数据,意在证明短视频的流行已经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的重要增长点。
B.文章第二段着重阐述了短视频流行的诸多原因,也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普遍沉迷短视频的关切和担忧。
C.文章采用层进式的论说结构,按照“摆现象——析原因——谈危害——提办法”的逻辑顺序,层次井然。
D.文章既谈到短视频流行的意义,也就规范短视频生产与传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体现作者的辩证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广为流行的短视频,广大家长是持担忧态度的,因为青少年都会沉迷其中以致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B.没有5G技术的普及和网速进一步提升,短视频就不会成为互联网用户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和娱乐方式。
C.强化短视频生产、传播、监管、观看各方社会责任,激发短视频正向社会价值,有利于短视频健康发展。
D.青少年如果树立积极的娱乐观和闲暇观,就可培养较强的自觉意识和多样的兴趣爱好,避免短视频沉迷。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上有一个看似有趣、实则很严肃的讨论话题——“我经历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向网友征集当今用语越来越夸张、描述经常大幅超出事实的例子。

比如,今人把沉溺于网购时兴奋刺激、事后又懊悔不迭的经历叫作“剁手”,把奇巧怪诞的想象叫作“开脑洞”,把竭尽所能叫作“使出洪荒之力”,面对美食的诱惑会说“馋哭了”,实用效果不错的东西被称为“神器”……现代人正在鼓励并加深语言的虚浮不实程度,就像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流派,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改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和色彩呈现主题。观众必须收敛着去解读欣赏,才能还原画作里传递的感情与思想。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每当新旧媒介交替,新的媒介载体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巨大影响。当今语言不断“贬值”便如实反映了信息介入的微妙变化——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开创了一个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时代。信息严重过剩,关注度成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发布者只有通过夸张的语言描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该现象日趋常态化,形成了语言上的“内卷”。

美国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麦拉宾在研究信息传播时,发现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语言有效传递的信息仅为7%,另有38%的信息由语气和音量传递,55%的信息靠面部表情传递。通过网络交流时,人们无法面对面,只能用文字沟通,产生理解错位是常有的事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语言“通胀”现象。如有中学教师在网上开展培训教程,教导老师平时和学生用社交软件交流,如果表示知道了,不能简单回答“嗯”或“哦”,以免学生因看不到老师的面部表情,误以为被敷衍;老师必须用“嗯嗯”“哦哦哦”加强语气,表示自己很上心很重视,这样才能和学生拉近距离,打成一片。

不过,这种虚火亢奋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反而消解了许多事物的严肃性,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感。例如,“炸裂”“燃爆”这些极度夸张的词,除了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本身并没有任何含义,对表达毫无增色作用。这些都是语言泡沫化消耗词义效力的例子。语言的功能是让大众共享事实,而不是本末倒置,让信息内容成为语言的背景。

人们一旦习惯了语言表达中的“通胀”现象,那么当某个词语的新鲜感一过,该词语就会立即失去意义,人们就需要寻找更令人亢奋、更情绪化的新词。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文化枯萎。即使站在观众的角度,人也需要给自己的情绪留下一定的空间,总是处于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对自己毫无益处。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时,才是改变现状的开始。

(摘编自陶琦《语言“通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通货膨胀”现象,即加深语言的虚浮不实程度,描述经常大幅超出事实的语言现象。
B.网络交流时缺少可以辅助表达的动作、面部表情,这是加深语言“通胀”现象的因素之一。
C.使用极度夸张的词是语言泡沫化消耗词义效力的表现,这样本末倒置对表达没有增色作用。
D.语言“通胀”现象令人担忧的是,人们已习惯于此并不断追求更令人亢奋、更情绪化的新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剁手”“神器”等例子,是为了论证描述夸张、超出事实的语言现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B.文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介绍了表现主义流派的创作特点,以帮助读者理解语言“通胀”现象。
C.文章介绍尼尔·波兹曼、阿尔伯特·麦拉宾的相关观点,论证了语言“通胀”现象产生的原因。
D.文章第五段举“炸裂”“燃爆”等词,是为了说明虚火亢奋的表达方式不能帮助语言发挥其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旧媒介交替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巨大影响,如语言的“贬值”现象。因此文化枯萎在所难免。
B.在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互联网时代,关注度愈发重要,这导致语言的“内卷”现象日益严重。
C.老师在用社交软件与学生交流时要少用单字,多用重叠词,来表示对学生的关注,以拉近距离。
D.长期处于强烈的感官刺激下有害无益,若人们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语言“通胀”现状就能改变。
2022-06-05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

南帆

什么是”?这是一个什么”?两种询问方式立即显示出询问者语言身份的差异。一种询问来自网络语言外部,询问者不得其门而入,网络领域的奇特方言如同令人困惑的屏障;另一种询问发生于网络语言内部,询问者已经熟悉制造的表意方式。

所谓, 可能是一个         。比如夏洛特烦恼是一个;考试不理想时, 一首凉凉送给自己是一个;《灌篮高手》之中教练我想打篮球是一个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

许多候,网络语言成为划分一个文化部落的标记。网络空间的流行语如同一套特殊的服饰,网络语言共同体热衷于维护某种独特的风格。在某些场合适当穿插网络用语,可以显得自己接地气或者亲民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这些桥段或者话语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

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文心雕龙》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数量繁多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

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典礼,到典范、典雅、典藏、典型,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因此,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换言之,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且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相对地说,无法承担这种对话。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典故则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相对于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所具有的玩笑气息, 因此,许多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的功能。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但目前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均不宜成为

典故与均源于读者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甚至充满偶然。但是,典故与的孵化语境远为不同。典故来自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引用者多为饱学之士。引用不仅证明某些思想观念赢得的普遍认可,同时表现出引用者拥有广博的学识。古代的某些饱学之士甚至有意炫耀自己的学识,号称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人曾经将过多的典故铺陈比拟为祭獭。总之,典故如同一个个扣子钉在众多文本连缀而成的文化谱系之中。相对而言,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嘲或者装俊、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的集聚与成熟。

许多时候,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某些人造梗的目的是提高点击率,获取更多的流量,另一些人造梗的目的是带动某种商标,一个著名的肯定有助于商标的广泛传播。多数年轻人仅仅追求乐趣,他们将大量剩余精力投放于这种语言游戏,评论梗”“弹幕梗”“身高梗”“撞脸梗层出不穷。其实,许多仿佛远非那么有趣,只是一个小小的语言转折而已。

当下,我们又该如何正视以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对于年轻人而言,更是一种新型表意方式,它与网络空间的全部文化景观连为一体。上一代人的批评和贬损很难收效,他们似乎与来自网络空间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时区,彼此之间的兴趣、价值判断乃至表述和笑点相距甚远,来自网络空间的语言狂欢节犹如意义不明的喧哗。

稍稍意外的是,来自网络的各种文化愈来愈强盛,似乎也在谋求一种正典的形式,并且力图验明正身,步入学术殿堂,赢得一席显赫的位置。一旦时机成熟,亚文化也将迅速放弃无厘头风格,转而遵循学院设置的学科模式,网络流传的梗百科显然承袭了辞典的编纂。学术界已经察觉这个迹象,许多学院正在将网络文化纳入正式课程,并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

(选自《探索与争鸣》2021.9,有删改)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狡(xié)        (xī)皮笑脸
B.(cān) 杂          言简意(gāi)
C.编(zhuàn)            一本正(jīng)
D.气(fēn)                 文采(fěi)然
2.下列最不适合填入第二段空缺处的一项是 (     
A.成语故事B.谐音混搭C.角色形象D.巧妙回复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梗”作为网络空间的流行语,热衷于维护其独特的风格。
B.许多人认为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不太适合成为“梗”。
C.“梗”源于读者的再生产,因此其被年轻人频繁引用。
D.“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一定的喜剧效果。
4.以下对“典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所有的“典”都包含着普遍肯定的标准和法则。
B.典故来源于读者的再生产,即对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
C.典故具有被频繁引用的特征,在日常口语中广泛传播。
D.所有过往的人物、故事都可以充当典故,它们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5.下列关于本文论述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人们认知事物规律来展开阐述,论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次清晰。
B.在阐释“什么是梗”时,作者举出实例,选取日常生活场景,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C.本文围绕“梗”,按照“概念特征一来源与形成一内容风格—如何正视”的顺序展开阐述。
D.在论述事物特征的过程中,作者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梗”与“典故”的区别。
6.下列依据文意作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人往往追求某些语言游戏的乐趣,而出现了各种“梗”。
B.典故被引用既证明其得到普通认可,也表现引用者的学识。
C.“造梗”需要大众的语言狂欢,没有笑声就无法产生“梗”。
D.饱学之士们为了炫耀学识,所以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7.“梗”与典故有什么区别?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023-11-04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一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老字号兼具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是传统工商业的精髓。在当代城市更新及经济模式的转换中,许多老字号企业因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倒闭或濒临倒闭,但以餐饮、食品、中药、酿酒为代表的一些老字号企业却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时调整和转变经营策略,在传承的同时获得了新的发展。作为传统社会遗产,老字号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其资源并进行转化才能体现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从而使其得以延续发展。

老字号是指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产品、技艺、服务及良好信誉的品牌。因植根于传统中国社会,老字号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很难被模仿和复制,因此,文化是老字号的立身之本。但与传统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体育、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老字号有自己的生产,有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技艺,有的还有自己的老店铺及博物馆,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主要指有形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老字号建筑就是中国重要工商业文化遗产的载体,透过一个个店铺、一块块匾额,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尽显眼前。北京的前门大街、大栅栏是形成于明朝中期的著名商业街,悠久的历史成就了许多老字号,如全聚德烤鸭店、同仁堂药店、瑞蚨祥绸布店、六必居酱园等。位于大栅栏街5号的瑞蚨祥总店,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是大栅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蚨祥门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为西洋古典折中主义风格的二层楼房。

对许多老字号而言,其历史文化价值还通过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体现出来,如老字号的品牌、传说、工艺流程、商道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老字号企业是一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离开了这些老字号,此类遗产便有可能失传。一些重要的技艺、产品和民俗只有在老字号企业的生产和实践中才能活化起来,从而得以传承和传播。同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这些老字号企业的核心财富,与其主要的产品和服务联系在一起,失去了这些遗产的内涵,老字号便名不副实。老字号已经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老字号的发展与否,不仅是关乎企业命运的问题,还关乎传统社会遗产能否传承和延续的问题。

如何使老字号延续和发展以免沦为文化标本,是政府、企业及学界都在关注的问题。老字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主要包括老字号的概念、技艺、品牌等核心文化如何在现代生产条件下通过其产品传承再现,亦即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设计、规范改造传统产品,使其符合现代社会需要;如何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扩大产品流通范围,打破地域界限,将一定空间内的文化符号放大;如何利用旅游休闲等方式增加顾客的体验感,并在体验的同时消费产品,感悟文化;等等。其目的,就是将老字号遗产资源激活,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节选自朱以青《老字号遗产资源的转化及其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传统工商业精髓的老字号兼具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体现了老字号的特殊性。
B.老字号在传承其特殊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资源并进行转化,就有可能获得新的发展。
C.老字号虽在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产品、技艺和良好的信誉,但它难以被模仿更在于其文化。
D.老字号的历史文化价值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老字号的特殊属性入手,立足当代城市、经济模式变化的现实,提出了老字号延续发展的问题。
B.文章第二段把老字号与传统音乐、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比较,突出了老字号具有双重属性。
C.文章第三段列举了全聚德、瑞蚨祥等老字号,意在表明老字号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
D.文章主体部分对老字号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超越物质形态的品质,以身口相传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B.老字号只有不失去与其主要的产品和服务联系在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它才可能名副其实。
C.在当今时代,老字号的延续发展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因而政府、企业及学界各方面都在关注这一问题。
D.要将老字号遗产资源激活,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应将老字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转化。
2021-10-01更新 | 1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