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238 题号:14784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李桢《六国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吝惜
C.族秦者,秦也族:灭族
D.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C.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4.翻译李桢《六国论》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文: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译文:                                                            
5.请用斜线(/)给文中未加标点的句子断句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6.联系课文,指出杜牧、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杜牧                                                                     
苏洵                                                                     
李桢                                                                     
11-12高一上·浙江台州·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必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 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告善                              道:同“导”,引导
B.盖尝而论之                       因:趁机
C.赵围                                 释:解除
D.而乃不血气之悻悻             胜:能承受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后投身为智伯的臣子。中行氏和智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豫让,豫让也以不同的态度予以回报。
B.方孝孺认为,豫让听任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暴,却不能帮助智伯“销患于无形”,他的处事之道也有不忠的地方。
C.方孝孺认为豫让为给智伯报仇,心甘情愿地加入刺客行列,没能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
D.豫让之所以漆身吞炭,甚至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张溥《五人墓碑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4.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对豫让以死报智伯这一行为的评价。
2016-11-18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航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昭,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读经之书,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B.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C.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D.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将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容甫爱好学习,过目不忘。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
B.汪容甫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还写了《述学》内外篇、《春秋述义》。
C.汪容甫性格正直,不拘小节。遇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对于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则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
D.汪容甫以孝顺闻名,忠实厚道。家贫就卖文供养母亲,听闻老友旧交家道不济,就关心慰问。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2018-10-27更新 | 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大龙湫

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传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太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潭上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双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选自《五峰集》,略有改动)


【简注】
①大龙湫:雁荡山(在浙江)最大的一个瀑布。湫,水池。②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号五峰,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元代文学家。少博学,不愿出世做官,后隐居雁荡山五峰下聚徒讲学。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应诏入征入著作郎。次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李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不追逐世俗,有《五峰集》20卷。③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大德,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④老先生:这篇文章最后说:“老先生谓南山公也。”南山公即泰不华,蒙古人,字兼善,初名达普化。父为台州录事,家成台州。元英宗至治进士,授集贤修撰。官至祀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方国珍起兵,被杀。⑤兀兀:心神紧张而停止不前的样子。⑥圭:古代贵族在朝聘或祭祀时所用的玉制礼器,长条形状,上尖下方。⑦捣:捣击,撞击,冲击。⑧洋洋:舒缓的样子。⑨相持扼掔:互相牵拉得很牢固。掔,牢固。⑩宛宛:柔顺依恋的样子。
【阅读指要】
本文记叙了两次游历大龙渊的见闻。文章逼真传神地描述了大龙湫的峻美壮伟的景象,还时时写出游人的心情感受,写出游人的步履活动。情与景融为一体,游人形象与山水景色一起入画,给文章增添了无限情趣。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而其谽谺,犹蟹两螯(      )     (2)转南北趾稍北(      )
(3)则仰见大水从天上(      )     (4)不能如所见(      )
2.下列句中“顾”与“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太笑”句中“顾”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三臣于草庐之中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野有麦场D.大行不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代词“之”具体指代的内容。
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因大呼笑。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大龙湫在涨水季节和枯水季节的不同景象。涨水季节,瀑布从天而降,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壮伟异常;枯水季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另有一番情趣。
B.文中“乃见更作两股倚立”的“更”与“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中的“更”同义,都解释为“再,又”。
C.作者在文中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大龙湫本身的壮观,使人读后有一种变幻莫测、美不胜收的感受。
D.文章语言简练,描绘生动,寥寥几笔,就神形毕肖地写出潭中斑鱼宛如避世的自己一般的悠闲情态。
5.文章第一段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瀑布无比壮观的特征的?请联系文章作简述。
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2)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2019-12-23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