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辙(1039-111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4 题号:1478773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重在抒情,表现先忧后乐的情感变化,语言平实,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赖”字深切地表达了欲收新麦而不能的老人对孙辈到来相助的欣喜与感激。
C.“炊大饼”“博村酤”既充满乡村气息,又体现长慈幼孝的浓浓亲情。
D.结尾写新麦入仓,农事已了,诗人写诗爱怜诸孙辛劳,赞颂他们饱满的精神。
2.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全诗却无“文氏外孙”收麦的场景描写,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收麦的?
【知识点】 苏辙(1039-1112)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村酤,农家自酿的酒,②廪,粮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诸孙入村帮忙收麦写起,率真自然,充满淳朴的乡村气息,饱含浓浓亲情。
B.颈联中“偿饥乏”写出了对饥饿困乏的诸孙的犒劳,“劳苦辛”意指诸孙劳动的辛苦。
C.尾联写对外孙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语言风趣,体现诗人晚年得享天伦之乐的喜悦。
D.同写村居生活,本诗写劳作和收获之乐,《归园田居》则表达归隐的自由愉悦之情。
2.请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
2022-02-11更新 | 33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踏藕

苏辙

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

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

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

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


【注】①踏藕:收获藕时,人入水中用脚掌踩去藕周围的烂泥并把它挑出。这是作者在齐州任掌书记时的作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沼”“撑船”“浴”“碎”等几个动词把踏藕之事写得趣味盎然。
B.颔联上句写人们的踏藕活动惊醒了湖底蛰伏着的“龙蛇”,想象丰富,生动有趣。
C.刚挖出的新藕就快快用泉水冲去污泥,咬一口,清脆爽口,透心冰凉。
D.这首诗即事抒情,作者见暮春时节湖中踏藕热闹欢快,心生喜悦之情。
2.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2021-06-29更新 | 7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注释 ①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次年,兄弟二人于徐州短暂相聚,在又将离别的前夕,苏辙写下此词。②素娥:嫦娥,此处指月亮。③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居荆州十二载,才华不得施展,登楼远眺而作《登楼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直接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长,然后抒发去年与兄长未能相聚的感慨。
B.上片“凉州”“鼓吹”“鸿雁”等意象暗示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及思乡难归的无奈。
C.下片写宾客宴饮欢乐,无奈良宵易逝,无法挽留,抒发了词人内心黯然惋惜之情。
D.下片后两句词人借王粲登楼相望的典故,以王粲自比,表明对自己和兄长仕途的担忧。
2.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写到中秋月,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23-05-13更新 | 1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