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临淮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1-29 12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说清楚群己界限如何划分,即“私”的问题,费孝通以“西洋”社会之“捆柴”式“团体格局”为镜像,形象地刻画出了“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之“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它“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里,费孝通用到了一个动感很强的“推”字。事实上,在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到“推”字的学者并非费孝通一人。比如潘光旦1936年在谈到中国社会的个人与群体关系时就用到了这个“推”字,他指出,个人和群体之间是一种“推广”与“扩充”的关系,也就是从修身始,经过齐家治国,而后达于平治天下。再如,余英时谈论中国儒家文化特点时同样用到了“推”字,他认为,儒家文化具有两个层次,即“为仁由己”和“人伦秩序”,它们是一以贯之的。人伦秩序并非外力强加于人,它是从个人这一中心自然地推扩出来的。应该说,这个“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的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

既然“差序格局”是“推”出来的,那么,它是如何“推”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什么“推”动了那颗“石子”形成了一圈圈的愈远愈薄的“水波纹”式的中国社会结构?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它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以及由“'血缘关系的投影'形成的地缘关系”,对此我们并不苟同。因为,费孝通说得非常清楚,在我们传统社会里,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是“伦”,这也是社会结构的架格,这个架格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比如血缘和地缘,既因人而异,也因人之势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背后的那个“伦”是不变的。《中庸》里之所以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是因为社会结构里的“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也就是从己到家、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的一条通路。因此,我们认为真正“推”动那颗“石子”的是“伦常”。

也正是在“己”之“伦常”的“推”动中,“差序格局”呈现出了最重要的动态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由于差序格局随时随地都有一个“己”作中心,而“己”之中心势力的强弱变化也随时随地地推动着“己”之社会圈子的大小自如伸缩。

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内”推所产生的“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另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所产生的“公”。“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修、齐、治、平”的层层外推,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

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由于差序格局是以“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克己复礼”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基于这个出发点,社会范围从“己”向外推,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比如亲属,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悌;再如朋友,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等等。于是,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就形成很多条私人关系的网络,而每一条关系网络都对应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也因此而有差异。

正是由于差序格局具有以上的动态性特征,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其社会结构并非固定不变,它总会因以“己”之“伦常”的向内或向外“推”而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摘编自沈玉梅《“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

材料二:

费孝通认为,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而“伦”是什么呢?费孝通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还是借用费孝通的原话:“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依我看来,上面引述的才是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较为严格的定义。与水波纹的比喻不同,这个差等严明的纲纪或人伦强调的是纵向的、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一面。这种尊卑上下的差等先于个人而存在,并对个人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即传统礼治秩序所要求的“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而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而推出自己与他人之伦理关系的论述却在同时消解了差序格局的刚性一面。

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在这方面,最普通的例子莫过于我们常常从史书上或者戏文中读到的老故事:某位栋梁之材、国家重臣平时如何威风八面,贤能兼具,一旦朝见皇帝或者自己的上司,立刻先自矮了半截,或是行大礼,或是不断口称“圣上英明”之类。类似的例子不仅仅在官场(或公共生活中)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如此。

回到费孝通当年的命题,如果说团体格局与平等人格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话,差序格局与这种需要不断调整界定的人格也是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在缺乏更佳选择的情况下,我权且将这种弹性人格称之为“差序人格”。

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差序格局纵向的等级化方面,在此结构下产生的差序人格,以及差序格局与差序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推”字并非费孝通独创。
B.作为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伦”是社会结构中不变的架格,这种差等的次序,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
C.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还不充分。
D.两则材料都围绕“差序格局”展开,各有侧重,异中有同,都肯定了“伦”在差序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以中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水波纹”为鉴,反照西方“团体格局”“捆柴”式镜像,采用的是人类学经典方法——比较法。
B.费孝通在阐述“差序格局”的概念时,引用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为证,可见,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C.差序格局会影响人格,比如“熊汉家里横”,指那些在社会上受欺负、没本事的男人,在家里多半专制蛮横,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D.差序格局刚性的一面,被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的相关论述消解,因而,差序格局用“水波纹”这一比喻是不恰当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动态性特征的一项是(       
A.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人所尚也,何者?为其超越一己之小限而献身于大公也。
4.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请以下面刘姥姥的相关情节为例,说说差序格局的立体性是如何体现的。

秋尽冬初,家中冬事未办,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对女婿,既以长辈身份教育,又以她的经验和见解开导。想起和金陵王家连过宗,所以动身一进荣国府,借周瑞家的见到凤姐,对凤姐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最后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发灵宝站

吴伯箫

东开的辎重汽车,在函谷关下被阻于弘农河窄窄的木板桥,我们便有了在灵宝车站改乘火车的机会。啊,阔别了八月的火车,睡梦里都是汽笛的鸣声呢,像对人一样,热切地想念着。

时候是初冬,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灵宝车站,北面正对着与铁道平行奔流东去的黄河。黄河水翻滚着混浊的泥浆,忿怒似的发着汹涌汩汩的声音。天气是阴沉的,傍晚时分而看不见夕阳,风不大却遍天弥漫着黄腾腾微细的尘沙,又清冷。

在这种乡僻野站,惯于行旅的人该会记得吧?承平年月风和日丽的时候,一定是:打扫得清清楚楚,在碎砂铺就的站台上,来往踱着穿了青色制服的路警,那么干净利落,迈着匀整的脚步,皮鞋踏地发着踏踏的声音,候车人,哪怕是辞家远别呢,心里也会透上一脉轻松。车站旁边少不了摆几个小摊,吆喊着,竞赛着嗓音的嘹亮,专等那些出门大方和候车感到无聊的顾客。车尽不来,三等候车室里无妨摆龙门,唱二簧;一听电话的铃声响了,呜呜的叫号吹了,白天打了红绿旗子,夜里提出了红绿灯,人们这才争着买票,扛行李,向站台一哄挤去……

于今,那情形已成了梦境了。一想到坐火车了,你绝不会相信这段陇海路上的火车是你可以自由乘坐的唯一的火车。这站上荒凉的情形也正是中国各条铁路各个车站一般的情形:票房没有了门,没有了窗子;递票的地方是用破碎的煤油木箱拼凑起来的。候车室没有顶,整个的露着天空。屋角落里过去是安放公共坐椅和痰盂的地方吧,现在却堆满了砖块同瓦砾。指示站名的路标,只剩了车站两个字歪斜地挂在要倒的柱子上。站台上看不见穿着整齐的路警,也不见戴了黄箍帽的站长那样的人物。没有小摊,没有红帽子行李夫,只零零落落三几个候车人,兵、难民,在焦躁而又忧戚地徘徊着,在小声咕噜地说话。比较嚷得高声些,话也仿佛津津有味的是一位胖胖的站务司事。

站务司事,矮矮的,胖得眼睛挤成一条细缝,说话时脸微微向上仰着,腰挺得很直,短短的两只手臂交握在背后,他正在回答一个旁边人的问话:

……这不是飞机炸的,是隔河炮轰的,足足放了三百多炮。一炮打中了水塔,你瞧水塔全毁了;一炮照着候车室过来,就将这候车室的顶盖给揭去了。

说着,一一指给你,并告诉你隔了黄河的东北方,那抹树林后边的高地就是敌人的炮兵阵地。

这里来过飞机么?有人问他。

来过,可是没有下蛋。这里老百姓不怕飞机。说:‘喜虫(麻雀)满天飞,有几个把(屙)在人的头上!’大炮却不同,因为领教过了,不过慢慢的习惯了,也就不觉什么了。反正敌人放炮,咱就躲开;敌人不放了,咱就再回来。想到这边来是不容易的,黄河是天险,老百姓是血肉长城。

车站被轰的时候伤人没有?又有人问。

怎么没伤人!吓,二月十三那天是敌人第三次放炮,老李躲在水塔底下,不是炸得连尸首都找不着么?─—真惨!这碑上贴了个耳朵,那树上挂了半截腿。您不知道,这墙上一块块黑糊糊的地方就都是当初炸飞了的碎肉。

啊!四围听的人摇摇头,沉默着,正替牺牲了的人表示无限的哀悼与感触的时候,站务司事却又换了另一种语调说了另外一些事:

哼,什么世道啊!我十五岁吃火车饭,现在五十五,整整四十年了,从没过过这种日子。内战打过多少,却总是前线弟兄们拼,绝不会乱杀乱砍,老百姓也跟着遭殃。谁怕过!现在世面却见大了。

天黑了,夜幕盖下来,也刮起了凛冽的风。

唉,我们的地方,我们的人啊!为什么被那些野兽如此的践踏蹂躏?多少事实激动你,心狠,真足将牙根咬碎!无缘无故就跳了起来的事是常有的。然而那时轰炸罢了,侵占罢了,自家的铁路终还有几条可以往来畅达啊。如今,如今只剩了这陇海路的半段!

现在我踏着的是到火线去的路!

啊,灵宝车站,别了,车厢里摸索着向渑池进展。

已是夜里。车厢里真黑,什么亮都没有,仿佛连听人说话也要摸索着听似的。──刚好,有哪个部队里一位操四川口音的副官或传令兵一类的小伙子正在演说八路军呢,传奇一样,有枝有叶的。

……我亲眼见过朱师长,脸黑黑的,穿得破布褴衫的。经常连个护兵也不带,就出来和老百姓一块儿晒太阳谈天。─—哼,从前还‘围剿’,好容易,四下里围得紧紧的,水泄不通,以为这回可跑不了啦吧?却不知他老人家早已拄着小拐棍慢步逍遥地走了。从你眼前过,还抬头看了你一眼,你却不知道。

人家真行:说打日本,就打日本,自家人无论多大仇恨,都一笔勾销。

人家打仗也算凶,敌人明明知道八路在那里,飞机大炮一齐冲过去,却扑了个空;八路倒是从敌人屁股上打来了,一来就给他个全军覆没。

日本人说‘八路军神出鬼没’;老百姓说‘八路军满天飞’:你说厉害不厉害!

听见了听的人们的笑声,才知道这位八路通已成了黑暗里半车人倾听的中心。

黑暗中希望在每个旅人的心里抬了头,自己的忧郁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车突突地向前冲着,虽然还是夜里,战地却在眼前开了花。血腥的敌人后方,变成了无畏者的乐园。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一日,潞城,故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插入了对和平年月的火车站的描写,对下文写灵宝车站的荒凉起补充和衬托作用。
B.站务司事换了另一种语调说话,说明了他对伤亡已经麻木,从侧面表现出日寇的残暴。
C.日本人和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不同说法,包含了不同的情感,都体现了八路军战术的有效。
D.由于演说生动有趣,缓解了旅途中的枯燥沉闷,“八路通”成了半车人倾听的中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滚的黄河、阴沉的天气、弥漫的黄沙、凛冽的风等环境描写突出了时节和地域特点,同时也渲染了特定气氛。
B.散文先写车站被日寇轰炸的现实,后写小伙子演说八路军的内容,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C.“八路通”演说八路军既有现实基础,也有“艺术加工”,塑造了八路军俭朴亲民、英勇善战、维护民族大义的形象。
D.本文以叙事为主,穿插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笔法灵动,饱含深沉的情感,给人以质朴浑厚之感。
8.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有研究者在研究灵宝县抗战时期的历史时,将本文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请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谈谈其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注】①绛侯:周勃,汉朝的开国功臣。②上林:上林苑,汉时皇家宫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本是官名,后也指门客,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及左右亲近之人通称舍人;宋、元以后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字,又称表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关的名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习惯称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称其本名。
C.皇后,皇帝的正妻,是众妃之主。古代皇后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后来,正宫、中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D.谏,主要指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等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他的父亲曾当过强盗,后来定居在安陵。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舍人;汉文帝即位后,他靠哥哥保举,做了中郎的官职。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汉文帝面前直接指出周勃的无礼之处,劝汉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责备他,但在周勃无辜入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其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汉文帝有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前往上林苑,入座时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怒慎夫人,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D.袁盎有些行为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常中伤袁盎,袁盎对此也很忧虑,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汉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制,只能笑着让赵同下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14.司马迁评价袁盎“仁心为质,引义慷慨”,试概括他仁义慷慨的表现。
2022-11-2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临淮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重在抒情,表现先忧后乐的情感变化,语言平实,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赖”字深切地表达了欲收新麦而不能的老人对孙辈到来相助的欣喜与感激。
C.“炊大饼”“博村酤”既充满乡村气息,又体现长慈幼孝的浓浓亲情。
D.结尾写新麦入仓,农事已了,诗人写诗爱怜诸孙辛劳,赞颂他们饱满的精神。
16.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全诗却无“文氏外孙”收麦的场景描写,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收麦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观刈麦》中,白居易写了麦收时节农家人人参与劳作的情景:男子下地割麦,“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人们爱自己的孩子,会“____________”,但这种老师往往只是“______________”,不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
(3)时间和空间的对举或融合在律诗的颔联与颈联中较为常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杜甫诗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中国 70 年,是一部        、开拓创新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      ”的英雄气概,创造了“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历史巨变。(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场,各种主义思潮纷纷亮相。多少轰轰烈烈,多少慷慨悲歌,多少        ,依然未能改变江山飘摇、神州陆沉的悲惨命运。诸路皆走不通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探索,        找到了一条新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出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在纪念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       气吞万里如虎        前赴后继                  最终
B.革故鼎新       气吞万里如虎        前仆后继                  最终
C.推陈出新       敢教日月换新天     前仆后继                  终于
D.革故鼎新       敢教日月换新天     前赴后继                  终于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历史逻辑更深层地闪耀着
B.更深层的历史逻辑,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闪耀着
C.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闪耀着更深层的历史逻辑
D.更深层的历史逻辑,闪耀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正确,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B.在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历史再写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C.在纪念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历史再写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D.在纪念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学家通过实验发现,       ①        ,主要是因为其体内具备两种物质——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生长素分布在向日葵花盘下面的茎部,主要作用是刺激向日葵的植物细胞快速分裂、繁殖,进而促进向日葵生长发育。但生长素畏光,会受到光的抑制,所以向日葵花盘下茎部背光的那侧,细胞纵向伸长的速度更快。        ②       ,向日葵的茎端就会向阳面弯曲,花盘便向太阳倾斜。        ③       ——叶黄氧化素的作用却恰恰相反,它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并且它本身是喜光的,(            )。因此,叶黄氧化素会在向日葵向阳的一面累积,从而使向日葵的茎向太阳方向弯曲。随着太阳的移动,光照的方向改变,生长素与叶黄氧化素的活性也在不断变化,向日葵顶端的花盘便随太阳也不断改变方向。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光照会把它的活性增强
B.活性的增强来自于光照
C.光照会增强它的活性
D.活性的增强便源于此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

2021年是农历牛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习主席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提出了“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的殷切期望,“三牛精神”也由此而来。


每一种精神带给我们的,或是一种震撼,或是一种感动,或是一种警醒。三种精神中哪一种精神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苏辙(1039-1112)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选择题组
21-220.65情境补写  语句复位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65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