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97 题号:157208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说清楚群己界限如何划分,即“私”的问题,费孝通以“西洋”社会之“捆柴”式“团体格局”为镜像,形象地刻画出了“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之“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它“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里,费孝通用到了一个动感很强的“推”字。事实上,在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到“推”字的学者并非费孝通一人。比如潘光旦1936年在谈到中国社会的个人与群体关系时就用到了这个“推”字,他指出,个人和群体之间是一种“推广”与“扩充”的关系,也就是从修身始,经过齐家治国,而后达于平治天下。再如,余英时谈论中国儒家文化特点时同样用到了“推”字,他认为,儒家文化具有两个层次,即“为仁由己”和“人伦秩序”,它们是一以贯之的。人伦秩序并非外力强加于人,它是从个人这一中心自然地推扩出来的。应该说,这个“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的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

既然“差序格局”是“推”出来的,那么,它是如何“推”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什么“推”动了那颗“石子”形成了一圈圈的愈远愈薄的“水波纹”式的中国社会结构?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它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以及由“'血缘关系的投影'形成的地缘关系”,对此我们并不苟同。因为,费孝通说得非常清楚,在我们传统社会里,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是“伦”,这也是社会结构的架格,这个架格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比如血缘和地缘,既因人而异,也因人之势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背后的那个“伦”是不变的。《中庸》里之所以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是因为社会结构里的“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也就是从己到家、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的一条通路。因此,我们认为真正“推”动那颗“石子”的是“伦常”。

也正是在“己”之“伦常”的“推”动中,“差序格局”呈现出了最重要的动态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由于差序格局随时随地都有一个“己”作中心,而“己”之中心势力的强弱变化也随时随地地推动着“己”之社会圈子的大小自如伸缩。

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内”推所产生的“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另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所产生的“公”。“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修、齐、治、平”的层层外推,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

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由于差序格局是以“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克己复礼”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基于这个出发点,社会范围从“己”向外推,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比如亲属,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悌;再如朋友,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等等。于是,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就形成很多条私人关系的网络,而每一条关系网络都对应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也因此而有差异。

正是由于差序格局具有以上的动态性特征,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其社会结构并非固定不变,它总会因以“己”之“伦常”的向内或向外“推”而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摘编自沈玉梅《“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

材料二:

费孝通认为,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而“伦”是什么呢?费孝通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还是借用费孝通的原话:“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依我看来,上面引述的才是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较为严格的定义。与水波纹的比喻不同,这个差等严明的纲纪或人伦强调的是纵向的、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一面。这种尊卑上下的差等先于个人而存在,并对个人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即传统礼治秩序所要求的“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而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而推出自己与他人之伦理关系的论述却在同时消解了差序格局的刚性一面。

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在这方面,最普通的例子莫过于我们常常从史书上或者戏文中读到的老故事:某位栋梁之材、国家重臣平时如何威风八面,贤能兼具,一旦朝见皇帝或者自己的上司,立刻先自矮了半截,或是行大礼,或是不断口称“圣上英明”之类。类似的例子不仅仅在官场(或公共生活中)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如此。

回到费孝通当年的命题,如果说团体格局与平等人格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话,差序格局与这种需要不断调整界定的人格也是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在缺乏更佳选择的情况下,我权且将这种弹性人格称之为“差序人格”。

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差序格局纵向的等级化方面,在此结构下产生的差序人格,以及差序格局与差序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推”字并非费孝通独创。
B.作为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伦”是社会结构中不变的架格,这种差等的次序,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
C.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还不充分。
D.两则材料都围绕“差序格局”展开,各有侧重,异中有同,都肯定了“伦”在差序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以中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水波纹”为鉴,反照西方“团体格局”“捆柴”式镜像,采用的是人类学经典方法——比较法。
B.费孝通在阐述“差序格局”的概念时,引用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为证,可见,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C.差序格局会影响人格,比如“熊汉家里横”,指那些在社会上受欺负、没本事的男人,在家里多半专制蛮横,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D.差序格局刚性的一面,被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的相关论述消解,因而,差序格局用“水波纹”这一比喻是不恰当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动态性特征的一项是(       
A.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人所尚也,何者?为其超越一己之小限而献身于大公也。
4.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请以下面刘姥姥的相关情节为例,说说差序格局的立体性是如何体现的。

秋尽冬初,家中冬事未办,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对女婿,既以长辈身份教育,又以她的经验和见解开导。想起和金陵王家连过宗,所以动身一进荣国府,借周瑞家的见到凤姐,对凤姐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最后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乡土中国》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而在中国,这个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差序格局》)

材料二: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绝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形态,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与结构,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摘编自《礼治秩序》)

材料三: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摘编自《血缘与地缘》)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的社会格局是团体格局,就像扎成的一捆捆的柴,一个个的团体界线分明。
B.差序格局是以“己”作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社会结构。
C.亲属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是生育和婚姻事实,每个人都形成一个亲属关系网。
D.社会关系是由亲属关系构成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是完全相同的。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区别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国家权力与法律力量不同。
B.主张小国寡民的老子与大多数信奉自由竞争的美国人,其维持社会秩序的想法是相似的。
C.市场经济出现的经济危机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反对用人为的“计划”与“统制”。
D.礼治社会强调内心修炼,法治社会强调外部法律约束,两者是不相容的,相互排斥的。
3.三则材料中有关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用以石投水形成波纹,形象地点明了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
B.材料一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由生育和婚姻结成的亲属关系可以不断向外扩展。
C.材料二采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人治与法治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不同内容。
D.材料三运用例证法,以朋友间抢着回账为例,说明相互拖欠的人情使亲密社群更具团结性。
2023-01-16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当代文学的博物书写也不遑多让。阿来的书写就被评论界称为“博物志”,在《草木的理想国》中,动植物拥有了灵气和生命。李洱的《应物兄》里,当代儒林、儒学知识、饮食、动植物、习俗文化,都含纳其中。

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的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现代性反思的延伸。

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香》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彭家河的散文集《瓦下听风》书写了农村的各种器物,诸如瓦片、铁锈、石器,物的变迁正是乡土社会一种裂变的直接写照。

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诸如类《小时代》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物的大量细致的描绘。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却表达不了文学的意义。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材料二: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一般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是护林员、保育员。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如王辰《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付新华《萤火虫在中国》、刘华杰《天涯芳草》、汪品先《深海浅说》等作品分别讲述花卉、萤火虫、植物、蚂蚁、海洋科学等领域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可读。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它们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帮助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刘华杰《天涯芳草》将作者数十年搜集研究植物的经历汇总起来,精心描述植物习性特点,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可亲可爱的自然世界。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三:

崇礼野花甚多,哪一种最能代表崇礼?

我认为,非毛茛科非常美丽的冀北翠雀花莫属。2016年8月,我因所著的《崇礼野花》快要下厂印制,再次来到崇礼,到狮子沟乡的一个山沟看看。在山沟里,我见到毛茛科翠雀属一个以前没有见过的种类,其学名的“种加词”用的是“西湾子”,指的就是崇礼的主城区西湾子,而这种花,正是冀北翠雀花。冀北翠雀花的特点是茎粗壮、上部多分支,花瓣狭长并前伸。

蔷薇科榆叶梅在华北地区不算什么稀罕植物,到处都有栽培,野生的也见过许多。尽管它不丑,看多了也不会在意。但在崇礼的“人头山”上,沿废弃的长城生长的大片榆叶梅还是震撼了我,它是那样柔美,与山峦配合得恰到好处。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普通的榆叶梅可以如此神圣,我决定把此线路推荐给朋友,让他们在恰当的时候专程来欣赏榆叶梅。一种植物美不美,没有绝对的标准,要看它与环境与欣赏者具体条件的关系。

(节选自刘华杰《崇礼博物散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家已经有明确的博物书写意识,有些小说中已经出现了典型的博物书写,如《红楼梦》等优秀作品。
B.尽管博物书写概念的兴起与生态主义觉醒有关,但文学作品中的博物书写,却并不都是在倡导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C.科普类博物书写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所以能够准确有趣地讲述相关之物。
D.《崇礼野花》一书的作者刘华杰是在崇礼狮子沟发现冀北翠雀花的,他认为这种花最能代表崇礼。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草木的理想国》《应物兄》等作品,旨在表明当代文学的博物书写也很好。
B.科普类博物书写不容易,因为它往往需要作者进行多年科学研究,还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C.《萤火虫在中国》除了有朴实的文字外,还配有精美图片,让读者领略有趣的知识。
D.材料一详细阐释了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材料三是对其原则的践行,二者关系很密切。
4.作家穆清晓在构思关于家乡扶贫工作的小说时,打算大量书写自然风物,使小说带上浓郁的博物气质。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对其提出写作建议。
5.下面是《红楼梦》中一段文字,请分析它与材料三的博物书写在表达目的上的异同。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宝玉道:“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也有叫作什么藿纳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

2022-11-25更新 | 2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这使其火爆全球。

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的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SAT),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 GotB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根据文字素材撰写文章;根据关键词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就目前现实来看,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进行的工作。

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本是这一科研领域的终极目标。只要时间足够长,人工智能必然能够发展出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能力。但正如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总会超出人类控制一样,当前基于大数据学习和给定模型下的人工智能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人们无法理解算法背后的各种逻辑,以及在这些逻辑下运行的程序将会对人造成的影响。

故而,虽然ChatGPT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但还是让人类社会有点措手不及。可以预见的是,“真实的人”群体只会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因此,每当有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面世,人们都会想要从伦理、法律等多重角度对它进行审视。宏观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必要约束,已经在人类社会取得共识。这正说明,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份清醒,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发展就有望保持平衡,算法“黑箱”最终也有望破解。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ChatGPT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吗》)

材料二: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人类社会构成治理挑战的是,社会技术系统对公共生存领域的广泛嵌入与重构,这涉及智能机器的自主权与人类控制权之间的新型分配秩序问题。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手术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招聘、智能问诊等算法决策系统的商业化与社会化应用的日益普及,人类主体在关键决策领域不断让渡控制权,而智能机器自主权扩大的同时,又相应带来了人工智能的伦理、法律与社会监管问题。在此情境下,人工智能治理重新强调人类必须保证对智能机器自主决策行为的控制。但在如今非直接操作意义上,如何界定更为抽象的控制关系?如何保持道德规范和明确人类责任?对此,便有了“有意义的人类控制”(Meaningful Human Control,简称MHC)这一新兴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原则及其理论框架来指导实践。德西奥和范登霍温就MHC的道德哲学基础进行了开创性论证。他们基于当代相容论的论证理路与认知科学、心灵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社会技术系统视域下“追踪—追溯”双重条件的规则性框架。

MHC作为伦理原则的意蕴是要重申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人类安全权,其理论旨趣及实践目标是要解决技术的控制问题,从而充分反映人类的理由与意图。MHC研究的迅速推进,预示着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入新的阶段。智能系统的操作者可能不再被视为最主要的追责主体,在智能系统控制链上的代理人的参与程度将决定其责任地位。我国正处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机遇期,需要关注国际社会前沿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及时借鉴并完善适用本土的政策法规。在MHC的道德哲学框架中,可以纳入本土的伦理要素与问责机制来拓展理论基础,进而指导、监督人工智能的全生命发展周期。

(摘编自俞鼎《“有意义的人类控制”——一项新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原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火爆全球的原因是能够理解人类语言,互动聊天,并且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
B.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有望破解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把控人工智能发展方向。
C.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人类社会构成最大治理挑战的将是人类对决策控制权的让渡。
D.人工智能的非直接操作引发了更为抽象的控制关系,故保持道德规范、明确人类责任非常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在算力足够强大的情况下,“成长”越快,就与人类的互动越来越多,会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
B.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意识到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范和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
C.德西奥和范登霍温就MHC的道德哲学基础进行了开创性论证,并提供了“追踪—追溯双重条件的规则性框架。
D.MHC研究的迅速推进,预示着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治理进入新的阶段,人类安全权也将可能在该领域得到重申。
3.下列选项表述的活动中,最不易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的一项是(       
A.整理并归纳大量工作文件,为某公司职员写一份复述工作内容的年度总结报告。
B.根据《蜀道难》里对剑门关的描述,如“剑阁峥嵘而崔嵬”,画出一幅风景图。
C.撰写有关“无人机”话题的原创论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D.根据前方记者发回的文字素材,为神舟十五号顺利返航发布会创作一篇新闻稿。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唐代吴兢曾言:“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面对人工智能可能超出人类控制的危险,如何做到“有意义的人类控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3-07-21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