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174139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注】①绛侯:周勃,汉朝的开国功臣。②上林:上林苑,汉时皇家宫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本是官名,后也指门客,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及左右亲近之人通称舍人;宋、元以后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字,又称表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关的名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习惯称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称其本名。
C.皇后,皇帝的正妻,是众妃之主。古代皇后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后来,正宫、中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D.谏,主要指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等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他的父亲曾当过强盗,后来定居在安陵。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舍人;汉文帝即位后,他靠哥哥保举,做了中郎的官职。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汉文帝面前直接指出周勃的无礼之处,劝汉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责备他,但在周勃无辜入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其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汉文帝有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前往上林苑,入座时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怒慎夫人,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D.袁盎有些行为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常中伤袁盎,袁盎对此也很忧虑,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汉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制,只能笑着让赵同下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5.司马迁评价袁盎“仁心为质,引义慷慨”,试概括他仁义慷慨的表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曰:“片言可以折者,其由也与!”“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冉求问曰:“闻斯行诸?”子曰:“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华怪之,“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恭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众。”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谋入孔悝家,与其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文本二:

大子[注]迫孔悝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子路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壶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注]大子:太子,即蒉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B.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C.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D.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言可以折                         狱:案件
B.宽以正,可以                      比:使……亲近
C.与其袭攻出公                         徒:弟子
D.结而死                                   缨:帽带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恭敬,可以执勇          壹是皆修身为本
B.子路随                    不仁,如礼何
C.击断子路                 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D.大子迫孔悝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4.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名。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般不能世袭罔替,后世也有朝代沿用周代的五等爵位制度。
B.大夫,古代官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中,大夫地位居于卿之下、士之上,享有食邑,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C.牺牲,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通称。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牛、羊、豕具备称之“太牢”,只有羊、豕称之“少牢”。
D.“四书”,儒家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生性粗朴刚直,好勇尚力,还曾经轻侮孔子。后来他拜入孔门,接受孔子的教化,随后进入仕途,践行儒家信念。
B.孔子认为,子路能够超越流俗习见,不论与穿着破旧袍子的人还是与穿着华美裘衣的人站在一起,他都不会以之为耻。
C.孔子善于因材施教,能够针对弟子们性格的不同实施相应的教诲。他也很了解子路的品性,因而预料到他的命运悲剧。
D.子路仁义勇武,尽忠殉道。在卫国内乱中,他忠于主人孔悝,不惜冒死营救,他坚守君子风范,结缨而死,令人感慨。
6.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3)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2023-03-01更新 | 1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范增数项王(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常以身蔽沛公(          
2.用“/”准确断句。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3.翻译下列句子含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4.从这段文字中,你怎样评价项羽(项王)和刘邦(沛公)的性格?
2020-04-19更新 | 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使有勇        ②加之以师旅        ③不吾知也        ④何厌之有        ⑤是乃仁术也
⑥良庖岁更刀,割也        ⑦敢以烦执事        ⑧构怨于诸侯        ⑨百姓之不见保
A.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B.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
C.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D.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6.(甲)(乙)两文中张良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023-04-01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