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48529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哪吒之魔童降世》实在是一部受众广泛的电影,无论你是几岁的孩童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少年亦或是成熟稳重的成年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孩童能明白它接地气的笑点与通俗易懂的剧情;青少年会赞叹其中气盖群英的英雄气概与振奋人心的斗争精神;成年人则能产生很多的思考与启发。

早期的国产动画总被扣上低龄化、做工粗糙、剧情俗套老旧的帽子,而现如今的国产动画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裳》到《白蛇缘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国产动画不断地进步着,一次次地刷新自己的上限。细腻的动画细节与燃爆的打斗场面,恰到好处的音乐与震撼的爆炸音效,更不必说情感到位的配音与台词,这部电影实在带给了观众太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摘编自《彯评:脚踩星河踏月,不惧万敌我在》,《知乎》2019.08.07)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神话里的修仙之人,通过内功和外功的修炼,经历天劫,目的是得道成仙,超脱生死,最后以自由之态畅游在人仙共存的空间里。但《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完全没有“修成正果”的意识。作为“魔丸”降世的他,反倒是从一出生就背负着“原罪”。在整部动画片里,哪吒既要与恶劣的外部环境(众人视其为魔的偏见)作斗争,又要与内心的诱惑、恐惧和痛苦(没有乾坤圈的压制立时成魔)作斗争,从而洗脱“原罪”,拯救自我。这样的受难与救赎的主题,恰恰在西方奇幻文学中司空见惯。

此外,在中国传统神话中,主人公在遇险时,往往会得到贵人相助或借助法宝脱险,以外力的帮助为主,而较少通过内心斗争寻找解决方法。但《哪吒之魔童降世》里,观众可以看到作为主人公的哪吒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救赎,激烈的内心斗争和艰难的自我抉择。

这个前所未有的哪吒形象,其抗争的不再是抽象的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观念,而是作为一个“人”的选择权。或许,也正是在当今这个普遍认同个人价值并为之奋斗的时代,《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才会引发观众如此强烈的共鸣。

摘编自《哪吒的反抗:从反抗封建伦理,到自我救赎与成长》,《新京报》2019.07.31)

材料三:

原著中的哪吒,虽然顶着灵珠子的名头,但表现却更像个小魔头。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虽然号称“魔童”,但他的魔性其实是有所弱化的,虽然常常搞破坏,但这更多是由于对自身神力缺乏控制,虽然作弄陈塘关的百姓,但更多是一种恶作剧式的体现,是对自身不被接受的自暴自弃式报复,他的内心还是希望得到他人认同的。这是编剧者的取巧之处,如果是原著中那个骄横跋扈的哪吒,估计很少有人自我代入。而这种代入感的建立,是哪吒人物塑造的关键,因为他代表的不仅是一个遥远的神话人物,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象征。

“生而为魔”的又岂是哪吒?弗洛伊德早就说过,刚出生的孩子并不是什么天使,而是以自我满足为第一位的自私“恶童”。弗氏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其中“本我”代表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以自我满足为目标;“超我”代表社会道德与权威的内化,规训人的行为;而“白我”居于两者之间,将本能冲动和道德制约根据现实进行调和。儿童的“超我”尚未完全成型,“自我”也尚未构成,因此无疑是自我满足型的“本我人格”的代表。这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所以某种意义上,我们生来也都是“魔童”。

(摘编自《魔丸与灵珠:心理学角度的冲突构建》,《搜狐·文化》2019.08.11)

1.下列不属于《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成功的原因的一项是(       
A.做工精致,剧情新颖,打斗场面燃爆,音效恰到好处,带给观众意想不到的惊喜。
B.完全遵循中国传统神话价值观,完美借鉴西方电影艺术,塑造了全新的哪吒形象。
C.“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奋斗故事引起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的强烈共鸣。
D.喜欢搞破坏和恶作剧的哪吒颠覆了原著中骄横跋扈的形象,观众有了更多代入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吒之魔童降世》广受好评,表明国产动画进步明显,不断地刷新自己的上限。
B.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主人公以外力的帮助为主,不太注重内心激烈斗争来寻求自我救赎。
C.原著中的哪吒的表现更像个小魔头,因为原著中的哪吒反抗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观念。
D.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私和冲动很难避免,我们的心中都曾住着一个“魔童”。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传统文化短视频,顾名思义即记录传统文化的网络短视频。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关于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数量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传统文化话题成了“抖音”上最热的话题之一。目前,短视频客户端用户集中在24岁左右,而短视频传统文化传播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②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受众心理。

③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催促着人们主动进入新环境、新领域,获得新知识。而“复古风”从生活服饰刮到了传统文化领域,从前与受众保持一定距离的“高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下,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受众的面前。受众对于生动丰富、充满趣味的小众传统文化是新奇的,基于好奇与求新的心理,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④相对于“抖音”其他类型的信息,传统文化等知识的传播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传统文化信息,受众在观看其他类型比如搞笑类短视频时可能会有浪费时间的隐忧,但是观看知识类短视频能够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而在此基础上,出于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作用,短视频客户端不再只有休闲娱乐的作用,也是一款轻松学习、获得知识的工具。

⑤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通常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位。当今时代,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都在提高,审美观念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仅要求简单的好看、眼球刺激,还要有个性、流行等因素。“美而不同”是大多数人追求的新境界。传统文化一直作为高雅文化存在,在注入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后开始接地气,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的呆板与生硬,有个性的传统文化传播符合大众审美,更容易在受众中间扩散传播。

⑥在传播活动中,从众是指个体(或群体)受到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或行为,使之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在短视频领域,传统文化短视频在受众点赞、转发的二次传播中,引起了其他用户的跟随观看。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抖音”客户端无限推送的信息流模式,很多用户会选择点赞量多的视频进行观看。而平台功能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在从众心理的指导下,由好奇的观看转化为参与视频拍摄。如共青团中央的“抖音”号与京剧演员珮瑜合作,共同发起了抖音话题“我要笑出国剧从众心理推动受众点赞、转发、观看、参与拍摄,使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传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看短视频能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B.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都想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味。
C.当今时代,“美而不同”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
D.从众心理推动受众点赞、转发、观看、参与拍摄,使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主要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探讨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倍受热捧的原因。
B.文章用共青团中央与京剧演员合作发起抖音话题并提供示范视频的实例证明从众心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C.文章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及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存在问题,给文化传播者指出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唤醒青年用户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B.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主观因素。
C.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抖音视频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注入了新活力。
D.在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需要寻求不同领域的合作来实现传播效果的优质与传播方式的深入。
2020-11-05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30年代以后,相声界的一些造诣深厚且有远见卓识的前辈艺术家,致力于相声的净化和改革,才使它得以从底层大众的通俗艺术成为全民雅俗共赏的喜剧艺术,由姿态低到尘埃的玩艺儿提升为铁肩担道义的语言艺术。经历了文革的停滞期和改革开放后的高潮期,通过广播、电视传播,马季、姜昆等优秀艺术家将相声领进了传统说唱艺术的殿堂,相声在大众娱乐和影视领域里,独领风骚几十年。

当下的相声渐渐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但是我们的时代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并不意味着做旧,坚持传统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式的故伎重演,我们被唤醒的文化记忆绝不意味着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来,秉持现代文明的心灵绝不允许一夜退回旧社会,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死灰复燃和暗渡陈仓。遗憾的是,一些小剧场舞台、电视选秀节目明星导师云集,在对年轻相声演员的引导中,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娱乐享受。

讽刺和嘲笑是相声的功能,也是相声引以自豪的光荣传统,无论是侯宝林净化语言而追求品位,还是刘宝瑞洞察世态人心的韵味,甚或是马三立的自嘲式的冷幽默,都是接地气的,直面民生的,传递正能量的。但近年来由于受西方腐文化的影响,一些演员表演暧昧、语言隐晦、做派轻佻,一些人以炒作刷流星,台风骚、浪、贱,迎合粉丝追星,阳刚之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娘娘腔、表情包,搔首弄姿,令人作呕。

相声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病在对传统相声的优良传统视而不见,却对糟粕的痈疽趋之若鹜;低俗的语言和笑料使我们的生活愈加鄙俗化,傻子般的愚乐降低了观众的智商水平,腐化糜烂的表演使观众陷进感官刺激泥沼不能自拔,碎片化拼凑破坏了相声艺术的整体美感,降低了欣赏的品位,失去了韵味的咀嚼。观众们正在用不满的、质疑的目光审视着相声。

面对广大观众的质疑,相声该何去何从?《淮南子泰族训》说: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相声和其它传统艺术一样,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重拾当年侯宝林、启明茶社、相声改进小组等说文明相声、干净相声的主张,维护相声生态文明,清除精神雾霾,还相声绿水青山,让相声对得起语言艺术这个誉称。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声提升为语言艺术与前辈艺术家对相声的净化和改革互为因果。
B.相声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就是在恢复“传统”,就意味着“做旧”。
C.观众对“病态相声”已心生不满,质疑审视,这为相声改邪归正提供了关键性的条件。
D.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的相声能接地气,直面民生,传递正能量,让人欣赏到相声的优秀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第①段是文本结构中的“起”,作者回顾了相声的辉煌历史,为下文的论述做好张本。
B.第③段是文本结构中的“转”,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暴露出时下一些相声表演中的负能量。
C.第⑤段是文本结构中的“合”,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是为了说明相声的光荣传统是讽刺与嘲笑。
D.文本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对相声艺术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论述,针砭时弊,观点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守相声的优良传统绝不是抱残守缺,让相声中的糟粕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B.近年来西方的“腐文化”影响了相声演员,使他们的表演暧昧、做派轻佻、语言隐晦。
C.一些相声表演出现了只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低俗、只为迎合炒作刷流量而轻佻的现象,一些舞台中的明星导师是难辞其咎的。
D.相声要兼顾创作与表演,做到既注意洞察世态人心,也净化语言,才能发挥好相声的功能,成为“语言艺术”。
2021-06-04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点冷门的职业突然成为大家推崇的对象。儒雅睿智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喜提“故宫男神”称号,吸引越来越多的网友想去故宫拜师学艺。

2020年8月30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津在成都参加活动,分享故宫修钟表的那些事。当他展出一小段宫廷钟表修复完成之后的视频,清脆悦耳的报时声音,潺潺流水的仿真造型,让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向大国工匠致敬。

古钟表是西洋舶来品,明代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钟表带入中国宫廷,到了清代,皇宫里设立做钟处,康熙皇帝还从国内外召集优秀的工匠制作、修复钟表。到现代,古代钟表修复技艺是清宫唯一一项流传且未间断的传统工艺。

1977年,王津来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站在第二代钟表修复师徐芳洲先生的工作台前,摸索着使用对方留下的工具,王津静下心来,对抗时间在钟表上留下的痕迹,成为一个“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择一事,“钟”一生。王津在多个演讲中这样概括自己的职业生涯。工艺繁复的钟表,钟爱一生的职业,同时,用坚持、匠心和技艺与时光抗衡。用43年的岁月,坚持做一件事——修复钟表,传承技艺。王津的工作是与时间为友,静下心后,慢慢就不觉得枯燥了。“透过文物,你可以看见前人的匠心精神,也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王津说。

故宫盛产“网红”,前有“网红院长”单霁翔,后有“故宫男神”王津。谈及走红网络收割大批铁粉,王津笑言“我是‘被网红’”。

从事钟表修复工作39年之后,2017年,因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儒雅睿智的王津突然变成“网红”,不仅出门经常会被人认出,还收到了录制综艺的邀约。不过,王津对自己的“走红”非常淡然:“谢谢大家的喜爱,故宫的文物比我更加吸引人,吸引大家的是我手里的钟表,那是几代人修复的成果。”

43年来,王津修复的各类文物钟表多达300多件,其中馆藏钟表一级文物数十件。在王津看来,钟表修复比较枯燥,要想修好一件馆藏古钟,耗时少则两个月,多则一年,只有真正喜爱这项事业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其次就是要心细。”

“我们特别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清理到最干净,让它延年益寿,再过200年还能看到它。”这是王津对自己的职业要求,打碎的齿轮要一点点组装,锈住的零件要用煤油一点点浸泡,把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修复都做到极致,让时光留下痕迹的钟表重新绽放光彩。王津和他的徒弟们用时光对抗时光,用极致、坚守致敬前辈的工匠精神。

英雄关羽还有败走麦城的时候,修复大师是否有修复不成功、很挫败的经历呢?王津回答“目前还没有”,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他自信的微笑。著名编剧、策划人、影评人史航形容王津看着钟表跳动时的笑容:那是一个人看着丰收稻田的喜悦。

(摘编自曾洁《故宫男神王津:“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材料二: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不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从焊接大师艾爱国到精密加工大师刘湘宾,从无线通信射频电路设计大师张路明到航天特级技师徐立平,一位位高技能人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实践充分证明,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引领劳动者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材料三: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摘编出处的标题既生动形象地点明了王津的职业,也突出了他的卓越贡献。这体现了通讯标题重视价值性信息的特点。
B.材料一最后写王津没有失败的修复经历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为了多角度塑造王津的匠人形象。
C.高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决定力量,他们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D.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疗治社会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有利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津热爱自己的工作,他特别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清理到最干净,让它延年益寿。
B.王津的突然走红,直接原因是他手里的故宫钟表,那是几代人修复的成果,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
C.新时代的劳动者需要在长期的知识学习中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D.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注重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更注重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百年老店同仁堂的先人们为后人留下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规。同仁堂所生产的各种中成药享誉海内外。
B.一线技术工人潘从明练就一项独门绝技,借助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在浑浊的液体中甄别和捕捉到那些若隐若现的稀有贵金属。
C.来自无锡国家电网的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D.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4.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它们同属新闻作品,其中皆有事实材料,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事实材料在表达特点和表达意图上的不同。
2024-01-15更新 | 1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