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8 题号:148686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文本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B.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C.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D.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称,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秦汉以后,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
B.乘,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
C.合从连衡,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政策。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诸侯国,称为“合从”;六国诸侯联合抗击秦国,称为“连衡”。
D.唐、虞,即唐尧、虞舜。尧,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谥号为尧,史称“唐尧”。舜,号有虞氏,史称“虞舜”。尧在晚年禅位,由舜继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远道而来的孟子,希望孟子能够提出对他的国家有利的主张,可见梁惠王希望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B.孟子认为如果从王到百姓都只讲利,那么国家就危险了,也就会出现下一级的杀害上一级的悲惨现象。
C.司马迁读《孟子》颇有感触,认为从天子到百姓,好利带来的弊端不同,依据利益做事,会招致怨恨。
D.商鞅、吴起等被当时的君主委以重任,是因为时代需要他们这样的人,而孟子的主张不符合当时国君的需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5.围绕“利”这一话题,孔子、孟子和司马迁都表达了各自看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三人对“利”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支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B.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C.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D.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7-08更新 | 12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推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第二章》)

材料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三: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第八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2.下面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我知言,我养吾浩然之气。   在亲民,在止于至。(《大学》)
B.敢问夫子乎长?   其声而然也。(《孟子》)
C.非之心,智之端也。   自见者不明,自者不彰。(《老子》)
D.故君子莫大乎人为善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之。(《庄子》)
3.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辨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③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墨子》)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⑤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⑥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孟子》)⑦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⑧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⑨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A.①⑦/②④⑤/③⑥/⑧/⑨B.①⑦/②⑤/③⑥/④/⑧/⑨
C.①⑦/②④⑤⑨/③⑥/⑧D.①⑦⑧/②④⑤/③⑥/⑨
2023-01-14更新 | 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也。匠人斲而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
5.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9-14更新 | 2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