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0 题号:148686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城市发展的共建主体、城市运行的共治主体、城市成果的共享主体,建设高水平的人民城市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城市是由多要素、多领域构成的复杂有机体,城市发展涉及政治与治理、经济与产业,社会与文化、生态与环境等诸多领域。但不论城市的构成与发展如何复杂,空间都是城市的第一感性特征、第一对象化实在。不能以空间方式落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政策往往会流于抽象,没有空间内容,空间权利不普惠、不均等的城市往往不是真实的人民城市。建设人民城市,尤其需要关注空间落地问题、空间实现方式。

在《乌托邦》中,莫尔就设想过人们共同拥有土地、均等享有住宅等空间,没有城乡差别,没有贫富差异的社会与城市。在莫尔看来,实现土地等空间的共同所有、人民所有是减少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营建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在《论土地国有化》中,马克思认为,“土地只能是国家的财产”,土地私有制是导致土地得不到可持续合理使用,加深社会恶性竞争,使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在《论住宅问题》中,恩格斯认为,面对住宅短缺等空间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工人阶级自己占有全部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也就是说,没有土地、住宅等空间的共同所有、社会所有,放任空间的无限私人性、私有化、资本化,必然加深两极分化、阶级对立;没有空间的社会化、公共化,也就没有人民的美好生活。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即人民城市的建构过程,也就是不断扩大、完善、规范人民的城市权利的过程。城市权利由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利、生态权利、空间权利等构成。在多样城市权利的相互作用中,空间权利是城市权利的基础内容,是城市权利是否真实、能否实现的第一感性指标。空间归属、空间生产、空间治理、空间收益等权利的正义性、公正性、公共性,是衡量人民城市质量高低的基本指标。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发展中所涉及、所营建的土地、建筑、道路、广场等。人民拥有良好城市权利的重要表现,是人民对土地、建筑、道路等空间共同拥有规划、建设、收益、处置、治理等权利。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权利,既需要逐步拓展空间权利的范围,也需要规范空间权利的实现方式,不断提升空间的均等化水平。防范空间权利的差异过大、差异固化,不断推进空间权利的总体提升、普惠化、均等化,对建设高水平的人民城市具有基础意义。

(陈忠、徐延民《城市建设的空间哲学思考》)

材料二: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上海2035总体规划”为引领,着眼于谋划超大城市整体战略布局和城乡空间新格局,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统筹新城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将新城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点定位,落实新发展要求。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将新城建设成为“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管理,借鉴现代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面向未来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使新城更健康、更安全、更宜人。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人居环境的向往和需求,重点关注人居品质提升,在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特色空间营造等方面创新突破,破解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优先推进显示度高、获得感明显的重大民生项目。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新城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3.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系统观念。破除制约新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持续增强新城发展动力和活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统筹好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发展和安全、形态和功能、战略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先行,坚持新城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坚持新城发展与乡村振兴同步。

4.坚持因地制宜,形成发展合力。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结合新城自然禀赋,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全局中找准定位和比较优势,聚焦重点地区建设和重大项目带动,有序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强化“以区为主、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落实各区政府和管委会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级部门的支持保障作用,形成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的工作合力。

[摘编自《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制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政策时,必须以空间方式落地,否则就会流于抽象,无法真正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B.历史上的乌托邦曾是人类理想的社会,人们共同拥有土地、均等享有住宅等空间,没有城乡差别,没有贫富差异,社会和谐。
C.空间权利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逐步使空间权利的范围得以拓展,空间权利的实现方式得以规范,提升空间的均等化水平。
D.通过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就可以破除制约新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持续增强新城发展动力和活力,从而实现高效能治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的《论土地国有化》和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两篇文章,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土地公有。
B.重大项目建设决策,听证和公示,体现了人民对土地,建筑、道路等空间共同拥有规划、建设、收益、处置、治理等权利。
C.新城规划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客观条件,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全局中找准定位,比较优势。
D.大型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它能统筹新城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引领高品质生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民城市建设”的一项是(       
A.实施住房保障,改造棚户区B.高于银行利率发行地方债券
C.整修道路,增加公共停车泊位D.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人民城市”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60个字。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中亚峰会于5月18日在西安开幕,恰逢国际博物馆日。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人类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场所,博物馆集中了过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无论是精妙传神的书法绘画、流光溢彩的瓷器玉器、还是巧夺天工的织绣、惟妙惟肖的雕塑和造像都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思想和工艺的最高水准,值得反复玩味。

作为丝绸之路上最负盛名的商品之一,瓷器最早产自中国,但元明高品质青花瓷所用青料苏麻离青却系西亚进口。当时发达的丝路商贸将众多精美元青花瓷器运往海外,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馆元青花馆藏数量甚至超过中国本土博物馆。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世界,意大利学者佛朗切斯科·莫瑞纳著书提到中国瓷器使欧洲人倾心不已,激发了他们在16世纪大量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情

今天,在欧洲各国博物馆都可以看到数百年前欧洲制作的器型、纹样与中国瓷器如出一辙的器具。同时,中国艺术发展也受到外来影响,元明众多瓷器纹样都有阿拉伯国家特征,清代雕刻的西番莲纹以及日常器具繁复的装饰手法都有明显的欧风……

在尊重、发掘和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同时,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也看到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对提升本国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

中国近年着力加强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修复希瓦古城,中国文物医生帮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中国援助尼泊尔完成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同时,2019年意大利返还数百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在海内外引发了强烈反响、反映出对历史和文明的尊重日益成为各国共识。

伦敦金斯福德学校校长琼·戴岚说: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认识和颂扬不同的文化非常有益,而这不应该仅仅作为学校教学的内容,更应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参观博物馆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国民素质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摘自《在博物馆:汲取向史而新的力量》,有删改)

材料二: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进入Web3.0时代,元宇宙概念引发无限畅想,文博行业迎来信息化时代重大机遇。高精度三维数字建模、虚拟修复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使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存,破损文物得到精准修复。文化遗产大数据概念深入人心,更加注重基础数据的采集、标注、关联,各类数字人文专题知识库建设初见成效,可视化展示直观生动。高清大屏、AR增强现实、裸眼3D等沉浸式展示手段广泛应用于陈列展览,精彩纷呈。借助融媒体平台开展云展览、云直播、云教育,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构建起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媒体矩阵传播体系。数据融合、可视化呈现等形成博物馆智慧大脑,实现博物馆运营智能精细化管控等。

文物活化利用的深层内涵是指强化对文物资源价值内涵的挖掘阐释,创新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让文物蕴涵的多重价值活起来。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不同渠道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博物馆的职责和使命。

文物价值内涵丰富、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价值挖掘、利用开辟了新的路径。数字化实现文物本体向可计算的数字实体映射,数据化实现可理解的文物资源知识组织,智慧化构建可展示、可感知、可交流的文物价值体验场景。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信息技术与数字人文的融合发展、博物馆可以将海量、多源、异构的文化遗产数据。涉及文本、图像、音视频、二维影像和三维模型等数据类型整合、通过细粒度的数据采集、标注、数据关联,以及跨模态精准映射、全面立体挖掘文物价值、如上海博物馆可视化项目宋徽宗和他的时代,通过数据采集、标引、关联等、采用可视化的方式从安全、环境、经济、文化等多维度解读时代背景,通过人物关系、事件、作品等剖析宋徽宗的多面人生、将历史信息和地理信息紧密结合,趋势分析和主题发现展示一体化、使孤立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

数字技术同以丰富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使静止的文物动起来、活起来,从而使观众获得前所未有的参观体验。如2021年、以载道——腾讯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在深圳开幕,展览以纹样作为主线、通过裸眼3D装置、环幕、AR漫游等技术手段,虚拟倦勤斋等现实场景,打造全感沉浸式互动新体验、使观众深刻感受到华美精巧的中华纹样之美。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首个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开启上云用数赋智、引领智慧博物馆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一经推出就吸引广泛关注、未来将在文物知识图谱、智能问答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保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是文博工作者的时代使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文博工作者要始终牢记、文化遗产是民族之根、是时代之魂,数字技术是方式方法,是手段工具,新技术的应用要以提升业务水平为前提,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博物馆不是新技术的实验场、而是文化和科技完美融合的体验场,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博物馆业务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盘活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做出有知识、有内涵、有温度、有审美的数字文化产品,实现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摘自马玉静《数字信息技术释放博物馆的力量》,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集中了过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能展示不同时代的所有文化遗产,反映当时人类的思想和工艺的最高水准。
B.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世界,同时也受到外来影响。由此可见繁荣世界文明、加强文明互鉴能提升本国社会发展已是全球共识。
C.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博物馆迎来了信息化时代的重大机遇,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存,破损文物焕然一新。
D.数据融合、可视化呈现等新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博物馆运营的智能精细化管控,还有助于实现博物馆文物的活化利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在联合考古、古迹修复等方面开展的务实合作,充分反映了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在不断推进。
B.金斯福德学校校长认为,当今世界认识和颂扬不同的文化非常有益。该观点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参观博物馆已成为我们的日常。
C.上海博物馆项目“宋徽宗和他的时代”,采用可视化方式对其人生和时代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剖析,使文物真正活起来。
D.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首个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受到广泛关注,将在文物知识图谱、智能问答等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文物借助新技术,走出博物馆,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案例的一项是(     
A.《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数字化微纪录片形式。
B.《中国考古大会》利用AI+VR虚拟场景呈现。
C.花呗推出“寻梦敦煌”文创巧克力,复现敦煌之美。
D.《唐宫夜宴》以“5G+AR”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
4.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参观博物馆为何能“汲取向史而新的力量”。
5.为使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我国的文博工作者可以做哪些努力?请你综合二则材料谈一谈。
2023-06-29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字,用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

材料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基础在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德治净化文明乡风,以共治凝聚发展合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准确把握三治并举内涵,清晰界定主体责任。自治是根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村民和城镇居民在党的基层组织带领下,实现民主权利、参与国家治理、实行民主监督、强化自我管理、共建美好家园的基本形式。法治是关键。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治理也必须走法治之路。德治是基础。德治具有文化的穿透力、长久的感染力,是中国乡村历史绵延不断的传统,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德治是法治与自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与自治的保障,自治是德治与法治的目标,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社会治理的功能不外乎三点: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问题和风险,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传统乡村治理资源与秩序已难以适应融合城乡各要素的社会治理需要,从重视管理过程转向注重治理效果,从强调村民民主参与转向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以党的基层组织为统领,融合自治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大村民、乡村社区等各个要素,建立起协调各方的包容性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摘编自梁宣养《三治并举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通常被认为是人治的社会,不必遵守成法,是一个“无法”治理的社会,区别于西洋法治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都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但礼靠传统来维持,法律靠国家权力来推行。
C.材料一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言必尧舜”,并引用孔子的话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D.以“三治并举”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在今天看来是保守的,却是中国社会的长期治理方式,对维护社会稳定,传承中华文明作用巨大。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是国家行为规范,礼不同于法的是依靠舆论力量,它与法都是社会治理手段。
C.因为礼是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着整个社会历史秩序,从而导致礼治社会不能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出现。
D.只有“三治并举”,克服传统乡村治理的弊端,才能更好实现乡村治理效率最大化及其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礼治”内涵的一项是(     
A.《家》中老太爷吩咐觉新道:“我把你三弟交给你,你好好管他,不要放他出去。倘若他跑出去了,我就问你要人。”觉新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
B.《孔雀东南飞》中兄长要求刘兰芝再婚时,她仰头答:“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C.《红楼梦》中,黛玉初次在贾母处用饭时: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D.《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说:“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4.构建“三治并举”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能从传统乡村治理中汲取哪些有益的经验。
5.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当下中国的必然选择?
2023-03-06更新 | 3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昨天刚握过世界女子壁球冠军的手,她把她的微生物组传给我,现在我又把它传给了你。”吉尔伯特一边说,一边和我握手。

“凭借这双手我就能变成壁球‘高手’了吗?”我问道。

“只是右手而已,”他说,“如果你是左撇子的话,我只好说声抱歉啦。”

我们与猎狗、大象和獾一样,会把细菌的气味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其实我们也释放了细菌本身。我们所有人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播撒自己的微生物。坐在吉尔伯特的车上,我会把微生物留在车座上。现在我靠在他的厨房料理台上,在上面留下了微生物,其中写满了我的信息。为了分析这些信息,吉尔伯特最近擦拭了家里的开关、把手、厨房料理台、卧室地板。他的研究团队招募并培训了六组家庭。这项名为“家庭微生物组计划”的研究表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微生物组,这些微生物来自其家庭中的每个人。人们手上的微生物会附着在开关和把手上,脚上的微生物会覆满地板,皮肤里的微生物则蹭上了厨房台面。所有这一切都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其中三名志愿者在研究过程中变更了住处,而他们的新住所也迅速有了老房子里的微生物特征,即使换到了酒店房间也是如此。在进入新地方的24小时内,我们自己的微生物便覆盖了这个地方,使其成为自身的映射。当别人试图让你觉得“宾至如归”时,人们真的都没有什么自主权,因为微生物会首先帮我们制造一个“家”。

我们也会改变室友身上的微生物。言尔伯特的团队发现,同居一室的不同人,彼此之间所分享的微生物要多于分开居住的人,而一对夫妇在微生物层面也更相似。如果家里养狗的话,微生物之间的连接还会增强。狗把微生物从户外带入室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物种库,丰富了家庭微生物组。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这些与狗相关的尘埃中的微生物喂给小鼠,发现这些啮齿动物变得对各种过敏原都不那么敏感。这些灰尘大餐让小鼠的肠道增加了一百多种细菌,且其中至少有一种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过敏源侵害。

团队中的生态学家杰西卡·格林对漂浮在医院普通病房内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我原本以为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群落中的‘子集’,”他说,“然而,真相让我大吃一惊。二者之间很少甚至没有重叠的部分,室外空气中充满了来自植物和土壤的无害微生物,室内空气中则含有大量不成比例的潜在病原体,主要来自患者的口腔和皮肤。”可以说,患者把自己浸泡在了“自己的有害微生物汤”里,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很简单:开窗通风。新鲜空气会带来无害的环境微生物,占据病原体的生存空间。但是医院特意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与我们惯常认为的保持医院洁净存在矛盾。

我们一直试图从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中排除微生物,但也许是时候欢迎它们光临了。2014年,格林的团队参观了一栋闪亮而崭新的大学建筑,他们从教室、办公室、卫生间等300个场所收集灰尘样本。分析表明,许多设计会影响灰尘中的微生物,比如房间的大小、房间之间的联通关系、被占用的频率,通风方式等。几乎每种建系统设计选择都会影响建筑物中的微生物生态,从而影响居住者的微生物生态。或者正如温斯顿·丘吉尔说过的:“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统也塑造了我们。”格林认为,通过“生物信息化设计”可以控制这个过程。同样,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看到类似的实践。农民可以在田垄边缘种一排野花,从而增加授粉昆虫的数量。格林希望找到类似的建筑设计窍门,从而提高有益微生物的多样性。

吉尔伯特同意格林的想法,而他有着更宏伟的计划。他想在建筑物内“播种”细菌,而不是直接喷洒或涂抹在墙壁上。他在建筑师赞助的几件作品中精心设计了新风系统,使流经它们的空气会穿过一面种满绿植的墙壁,绿植捆满了微生物小球,小球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微小的裂缝和凹点。这些小球在充满有益细菌并能滋养细菌的营养液内浸泡过;这不仅是一道养眼的景观,同时也可以过滤空气。

另外最重要的是,他还组织了地球微生物组计划。该团队正在接触研究海洋、草原、洪泛区的科学家,试图说服他们共享样本和数据。团队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给定温度、植被、风速和光照条件等基本变量来预测生活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类。他们最近甚至到白宫请愿,希望推动各方的协调,促成不同领域间科学家的合作,能开发出用于微生物组研究得更好的工具。

是时候思考微生物应用的更大的图景了!参与研究的家庭已经同意让研究人员擦拭他们的房子;水族馆的经理能够像关心他们的宝贝海豚一样,关心水族箱中的隐形生命;医院也在认真考虑往墙壁上添加,而不是消灭微生物;建筑师和官员可以在品尝高级料理的同时,讨论粪便移植的话题……人们迎来了新时代的开端,大家终于准备好去拥抱这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生物会首先帮我们制造一个‘家’”,指的是在我们的心理适应新住所之前,我们携带的微生物已经先行占领了这个新的住所。
B.“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群落中的‘子集’”,指户外空气的微生物群落中包含了家家户户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
C.“通过‘生物信息化设计’可以控制这个过程”,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改造建筑物的形态来增加室内微生物的数量,提高其多样性。
D.“他想在建筑物内‘播种’细菌”,指的是让空气穿过微生物小球,利用小球上密密麻麻的微小的裂缝和凹点来吸附污染物,过滤空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拥有与其他成员相同的微生物组。
B.医院特意设法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C.接触更广泛的微生物可以有效抑制人体自身过敏性炎症。
D.养宠物的家庭比不养宠物的家庭拥有更多的微生物物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微生物应用更大的图景”的一项是(     
A.应用于司法领域:通过提取嫌疑人留下的微生物痕迹对他们进行追踪和抓捕。
B.应用于生活领域:通过开窗通风来减少教室内的潜在病原体,保障师生健康。
C.应用于医疗领域:通过增加或者减少体内的微生物种类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D.应用于建筑领域:通过改变建筑物的设计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微生物生态。
4.下面的图表梳理了吉尔伯特研究团队的研究计划及其目的,请补写完整。计划部分不超过10个字,目的部分不超过20个字。
       
5.为保证传播知识的准确科学,表达应做到严谨客观。而本文以对话开篇,以抒情笔调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请简要分析。
2023-05-12更新 | 2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