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白居易(772-846)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5 题号:1490803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

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四十岁、即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所写,②头陀:苦行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远”“深深”运用叠词,写出了与所思之人的距离遥远以及对其所思之情的深厚。
B.一至四句采用虚笔,“所感事”是回忆中的事,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的主观情感。
C.五、六句写乡远不可归去,却还要日日瞻望、可见诗人的心早已回到故乡。
D.全诗贯穿着白居易平易浅切的诗风,用直白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抒发自己的所思之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夕”到“灯火万家”再到“月照平沙”,体现了诗人观景的时间顺序。
B.诗题“望”字一语双关,既联系眼前所见之景,又暗含“招客”的主题。
C.诗歌颈联写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出发,辅以贴切的比喻,甚是高妙。
D.诗人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
2.这首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是如何邀请友人的?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2020-03-30更新 | 20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江陵,写下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位高权重,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成王。③王葬: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为人谦恭下士,素有威名。他效仿周公摄政,辅左太子刘婴。公元8年篡汉,建立新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一“赠”字很郑重地告诉元稹,解决狐疑可以不用龟甲或蓍草茎占卜这样的方法。
B.颈联运用周公“恐惧流言”和王莽“谦恭下士”的典故,说明人们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C.尾联写若二人当初死去就会真假难辨,可见人死万事空,只有活着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D.本诗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以议论为主,行文极为曲折,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2.诗人通过“试玉”“辨材”之例,用具体事物表现普遍哲理,同时又包含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10-20更新 | 29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湖早春【注】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当年秋被贬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选取了山杏、水蘋、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B.颔联中的“乱”字化动为静,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矫揉。
C.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D.这首诗精于选景构图,工于遗词用字,语言清新明丽,情景交融,自然圆合,堪与作者名篇《钱塘湖春行》媲美。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2022-03-20更新 | 1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