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写景抒情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8 题号:1495120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张园作

黄昇

雨过芙蕖叶叶凉。摩挲短发照横塘。一行归鹭拖秋色,几树鸣蝉饯夕阳。

花侧畔,柳旁相。微云澹月又昏黄。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鸣蝉饯行夕阳表现蝉对夕阳的留恋之情,作者以此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怀。
B.词人站立柳树、鲜花旁边,微云淡月相望,传达出一种恬静、闲适的心境。
C.末两句描写词人袖手旁观不说话,正倾听“谈锋胜”的人夸夸其谈的情境。
D.诗歌动静结合,意境深远,用白描手法写无限秋思,语言浅白而韵味悠长。
2.诗歌上阕前三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知识点】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 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萦,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
2017-03-14更新 | 19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诬告,他不屑自辩,力求外放。②低昂:忽低忽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具有秋天特点的枫叶、芦花点明时节,又寓情于景,蕴含诗人的情感。
B.尾联运用了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同的技巧,抒情含蓄。
C.诗歌描写景色从浪高风烈写到波平风柔,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
D.诗歌的语言浅易平实,“已见”“望不到”等口语特点明显,但是又别具意蕴。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2-12-08更新 | 12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注】①相传蓝桥有仙息,为唐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描写了由雨转晴的景象,“暗”字从光线着笔,“报”字则将风人格化。
B.第三句描绘云出山明的景象,“明”与首句“暗”相呼应,写出了词人的心境的变化。
C.上片尾句由景及人,描写了词人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勾勒出一幅明丽轻快的画面。
D.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梦不成”意指归乡梦难成,故下句有“何处觅云英”的感叹。
2.本词末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都有水的意象,两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2-03-24更新 | 2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