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150337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檄蜀文

钟会

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应天顺民。受命践祚。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志也。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劳王室,布政垂惠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

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诸军,五道并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故虞舜舞干戚而有苗,周武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陈安危之要

益州先主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兴隆大好。中更背违,弃同即异。诸葛孔明仍窥秦川,姜伯约屡出陇右。劳动我边境,侵扰我氐羌,方国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蓄力待时,并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段谷、侯和沮伤之气,难以敌堂堂之陈。

比年以来,曾无宁岁。征夫勤瘁,难以当子来之民。此皆诸贤所亲见也。蜀侯见禽于秦,公孙述授首于汉,九州之险,是非一姓。此皆诸贤所备闻也。明者见危无形,智者规祸于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长为周宾;陈平背项,立功于汉。岂安鸩毒,怀禄而不变哉?

今国朝隆天覆之思,宰辅弘宽恕之德,先惠后诛,好生恶杀。往者吴将孙壹举众内附,位为上司、宠秩殊异。文钦、唐咨国大害,叛主雠贼,还为戎首。咨因逼擒获,钦二子还降,皆将军封侯。咨豫闻国事。壹等穷踧归命,犹加盛宠,况巴蜀贤知见机而作者哉!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旧业,农不易亩,市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岂不美与?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各具宣布,咸使闻知。


【注】①钟会:字士季,三国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②干戚:斧头与盾牌。③有苗:即三苗,古代一个部落。④表闾:在间门刻石以表彰功德。⑤元元:百姓。⑥公孙述:汉代蜀郡太守,自立为天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王室   为……辛劳B.故虞舜舞干戚而有苗   服从
C.岂安鸩毒   安逸,舒适D.能深鉴成败   果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布政垂惠万邦协和   剑阁峥嵘崔嵬
B.益州先主命世英才   秦亦不城予赵
C.明者见危无形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D.文钦、唐咨国大害   如今人方刀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因为巴蜀各地未蒙教化,使得百姓承受无休止的劳苦,所以皇帝才命令六军王师替天行道,征伐巴蜀,来拯救百姓的生命。
B.作者分析了魏军国内外安定,气势正盛,而巴蜀兵力分散,并且军队频繁调遣,疲于奔命,认为蜀军难以抵挡气势强大的魏军。
C.作者以文钦、唐咨两个叛贼投降被封了爵位,孙壹穷途末路归顺而受到朝廷恩宠为例来说服巴蜀之地识时务的贤良认清形势。
D.本文分析形势,事实清晰,气势雄壮,一气呵成,语言通俗,节奏明快,起到了瓦解敌方军心的作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陈安危之要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志也。
(2)蜀侯见禽于秦,公孙述授首于汉,九州之险,是非一姓。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连衡斗诸侯。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B.收天下兵。          兵:兵器
C.因河为             池:护城河
D.粮而景从。          赢:赢取,争得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       而:表并列关系
B.焚百家言。                              之:结构助词,的
C.君臣固守窥周室。                    以:目的连词,来
D.余威震殊俗                              于:介词,到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履至尊而制六合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译文: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
B.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译文: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来任命自己的官吏。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铸造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译文: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2021-04-02更新 | 19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与诸甥侄书

[南朝•宋]范晔①

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然平生行已任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尚耳。自尔以来,转为心化,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尽。为性不寻注书,心气恶,小苦思便愤闷,口机又不调利,以此无谈功。至于所通解处,皆自得之于胸怀耳。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绩②,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谓颇识其数。尝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年少中谢庄③最有其分,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吾思乃无定,特能济难适轻重。所禀之分,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远致④,以此为,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

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⑤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⑥于理近无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

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亦尝授人,士庶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传矣!

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


[注]①范睁:《后汉书》作者。②工巧图馈:工巧,技艺精妙的工匠;图绩,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③谢庄:宋骈文家。④事外远致:指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纯文学文字。⑤班氏:指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⑥赞:作史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有微解             微解:不同的见解
B.口机又不调利          口机:口才
C.吾思乃无定          方:标准
D.以此为                 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人言                       击破沛公军
B.汝等皆当以罪人弃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C.自古体大思精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亦尝授人                  洎牧谗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侄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近人,读起来真切感人。
B.在信中,范晔说自己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是一个晚熟的人。他天性不喜欢钻研书本,口才木讷,因此无法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
C.范晔认为班固按自己的想法著史,其赞文于义理近乎无所取,只有志值得推崇;而自己所著的《后汉书》在内容的广博宏富上都超过了班固。
D.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虽然比较简略,语焉未详,却有自己的创见,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2)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
2021-05-25更新 | 1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凌虚台记

(宋)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国:即郡国,指州地或府地。②物理:事情的常理。③祈年、橐泉: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④长杨、五柞:汉武帝的长杨猎场和五柞宫。⑤仁寿、九成:宫名,隋文帝建,唐太宗改建为九成宫。
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
A.其B.而C.所D.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东西“足恃”,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3.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
A.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4.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于凌虚台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2021-07-09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