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9 题号:150635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像补丁一样覆盖着大陆的土壤薄层控制着我们人类和大地上各种动物的生存。如我们所知,若没有土壤,陆地植物不能生长;而没有植物,动物就无法生活。

生命创造了土壤,而异常丰富多彩的生命物质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则,土壤就会成为一种死亡和贫瘠的东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无数有机体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

土壤置身于无休止的循环之中,这使它总是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在所有这些变化中,活的有机体总是积极的参与者。

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字,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其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重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的极微小的植物生命。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质。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氯这些化学元素很难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来进行循环运动。例如,若没有固氯细菌,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所包围,但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素。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而促进了岩石的分解。土壤中还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镒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尽管它们很小,却在除掉枯枝败叶和促使森林地面碎屑慢慢转化为土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小生物在完成它们任务中所具有的特征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例如,有几种螨类甚至能够在掉下的枞树针叶里开始其生活,隐蔽在那儿,并消化掉针叶的内部组织。当螨虫完成了它们的演化阶段后,针叶就只留下一个空外壳了。在对付大量的落叶植物的枯枝败叶方面真正的令人惊异的工作是属于土壤里和森林地面上的一些小昆虫。它们浸软和消化了树叶,并促使分解的物质与表层土壤混合在一起。

除过这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却不停地艰苦劳动着的生物外,当然还有许多较大的生物。在土壤里所有大个的居住者中,可能再没有比蚯蚓更为重要的了。四分之三世纪以前,查理斯•达尔文发表了题为《蠕虫活动对作物肥土的形成以及蠕虫习性观察》一书。在这本书里,达尔文使全世界第一次了解到蚯蚓作为一种地质营力在运输土壤方面的基本作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地表岩石正逐渐地被由蚯蚓从地下搬出的肥沃土壤所覆盖,在最良好的地区内每年被搬运的土壤量可达每英亩许多吨重。与此同时,含在叶子和草中的大量有机物质被拖入土穴,并和土壤相混合。达尔文的计算表明,蚯蚓的苦役可以一寸一寸地加厚土壤层,并能在十年期间使原来的土层加厚一半。然而这并不是它们所做的一切。它们的洞穴使土壤充满空气,使土壤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并促进植物的根系发展。蚯蚓的存在增加了土壤细菌的消化作用,并减少了土壤的腐败。有机体通过蚯蚓的消化管道而被分解,土壤借助于其排泄物变得更加肥沃。

(节选自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创造了土壤,同时也依存于土壤。如果没有生命物质,土壤只不过是死亡和贫瘠的存在。
B.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形体大小不一样,数量也不一样,但它们的总重量却差不多。
C.如果没有固氮细菌,植物将无法得到氮素,这体现出固氮细菌在循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D.螨虫虽然很小,但是对土壤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们能帮助除掉枯枝败叶,促进森林地面碎屑转化为土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藻类使动植物腐烂还原出无机质,然后使矿物质发生转移以便植物吸收,这表明藻类只有通过还原反应才能参与土壤的变化。
B.蚯蚓不停地搬运土壤,将叶子和草中的无机质拖入土穴,以使土壤变得松软肥沃,这说明土壤里的大个居住者中蚯蚓的劳动最艰苦。
C.“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却不停地艰苦劳动着的生物”,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D.文章先总说土壤的重要性,再分说土壤的变化过程,最后总结较大生物对土壤的作用,采用“总—分—总”结构,逻辑严密。
3.为说明土壤里“活的有机体”积极参与土壤的变化,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两种简要分析。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视觉不发达,依靠听觉或雷达(声呐)系统捕食的生物,如果它们的听觉系统或者声呐系统被噪声破坏,无疑会遭受致命威胁,甚至大规模死亡(以前我们看报道说鲸类大规模冲岸死亡事件,大概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一般而言,我们说的噪声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增加使海洋声环境质量受损,并使海洋生物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噪声污染来源包括船舶的机器扰动、水下雷达、石油(或天然气)勘探等人类产生的各种噪声源与海洋中生物们发射的雷达频率一致时,就会对它们传达的信息产生干扰。

(摘编自陈清华《噪声对海洋生物有何影响?》)

材料二:

中国拥有全球10%至14%的海洋生物物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陆地资源的逐渐短缺,开发海洋的热度逐步升高,海洋工程数量不断增加。而海洋生物会通过发声和听觉进行觅食、求偶、沟通。而且,海洋哺乳动物可以利用回声定位获得更多的信息,如感知外部环境等。一旦人为水下噪声过大,就会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噪音对鲸、海豹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具有重大危害。美国联邦噪声研究的一个项目集中于北大西洋的航运业对鲸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这个项目绘制了20多张噪声地图,噪声强度等级依次划分为红色(最高,115分贝)、橙色、黄色,然后是绿色和蓝色(最低40分贝)。北大西洋的噪声地图显示,上层水的噪声大部分是橙色等级。这些噪声,是需要减少或被禁止的。201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了减少商业航运水下噪声和保护海洋生物的指南。其中,要求船舶应设计和选择螺旋桨以减少气穴现象;船体形状及其附属物设计应考虑使尾流场尽可能均匀;船舶应考虑船载机械、适当的振动控制措施、船体设备的正确位罝以及基础结构的优化等。

鱼类的内耳能够感觉到16〜300 Hz的振动,内耳中的耳石能够辨别声音振动的方向。部分鱼的鱼鳔和韦伯器官对声音较为敏感,感知的噪声范围更广。大多数鱼类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50〜1000 Hz之间,少数鱼类能听到高于3 kHz的声音。例如我们常见的鲫鱼,声音敏感频率为800 Hz,最低阈值为70±0.84分贝。人类水下活动产生的噪音,远远高于鱼类听觉。采用水下爆破清理航道时产生的噪声声压级能到达190分贝及以上,航道噪声声压级在 150〜200分贝范围内。

(摘编自张田勘《降低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需要科学标准》)

材料三:

2016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制定了“海洋噪声战略路线图,这是一项为期十年的计划,旨在确保解决人为产生的噪音对水生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此外,北极理事会北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组(PAME)正在研究噪音对北极水域的影响。2021年6月,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一个专门机构)批准了一项新项目,以审查船舶的降噪指南并使其更加有效。噪声污染已成为和空气污染、水污染并列的三大主要污染之一。随着海洋噪声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会成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牺牲品。

(摘编自《人为噪声如何影响海洋?海洋生物何时才能重获安宁?》)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噪声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那些视觉不发达、依靠听觉或雷达系统捕食的海洋生物影响更大。
B.开发海洋的工程数量越多,产生的噪声污染就会越多,因此各国应停止开发海洋的工程。
C.据美国的一项研究,北大西洋上层水的噪声接近最高等级,大部分达到了橙色等级。
D.如果将船舶形状及其附属物设计成使尾流场尽可能均匀的样子,将有助于减少海洋噪声污染。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类产生的各种噪声源与海洋中生物们发射的雷达频率一致时,海洋中生物们相互传达信息会受到干扰。
B.“海洋噪声战略路线图”是美国制定的用于解决人为产生的噪音对水生物种及其栖息地影响的计划。
C.如果频率超过800Hz,鱼类内耳中的耳石就可能会对振动的方向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其基本的生活。
D.水下爆破清理航道时产生的噪声远远高于鱼类听觉,对鲸、海豹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具有重大危害。
3.人类应如何减少海洋噪声污染?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12-08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末的《植品》对向日葵的最早描写,可以说是我国人民对向日葵的最早认识,不仅提到了向日葵是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外域品种,而且对于它向日旋转的习性也有了准确的认识,记述了向日葵日出时,花盘便随太阳转动的特点。随后的历代学者都对这一外来植物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人们对向日葵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摘编自《探讨我国古代的向日葵文化》)

材料二

早在1898年,美国植物学家约翰·沙夫纳就系统地记录了向日葵花盘的运动轨迹,其逐日运动主要分成三个阶段:一、从日出到日落期间,花盘会随太阳自东向西转动;二、落日到晚上10点期间,向日葵会慢慢回到竖直的状态,然后不动;三、凌晨3点后,花盘会缓慢向东转动,直至朝向东方,等待太阳的再次升起。此外,向日葵的逐日运动只发生在花盘尚未开花或者刚开放不久的一段时间,如果花盘已完全开放或者已完成授粉,向日葵就不再追随太阳运动了,而是会一直朝向东方。

第一个研究植物向光性的是达尔文,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胚芽鞘的尖端是植物感受光照的部位,尖端会分泌出一种物质并向下传递某种信号,从而造成植物向光弯曲的现象。植物尖端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向下传递信号的呢?多位科学家做了很多实验以探究这种促进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到底是什么,直至1942年,他们才确认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一种植物天然生长素。生长素主要分布在植物旺盛生长的组织器官内,如根尖、茎尖、幼嫩的种子等。植物的向光性弯曲是因为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所致。如下图:

   

(摘编自房裕东《向日葵为何逐日而生》)

材料三

对向日葵向阳而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理论假说,即植物生长素假说和热力影响假说。但这两种假说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在大约凌晨3点时,又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最新研究发现向日葵的向阳性由几个小小的基因控制,尤其是IAA19-like和SAUR50-like基因。在白天,与生长素(auxin)合成相关的SAUR50-like基因在向日葵茎秆东侧大量表达,随着该基因的持续表达向日葵的花盘也逐渐由东方慢慢转向西方;在夜间,另一个与吲哚乙酸合成通路相关的基因IAA19-like在向日葵茎秆西侧大量表达,促使向日葵的花盘缓慢地由西面转向东面迎接太阳的再次升起。但这两个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原因目前还未知。

(摘编自严兴初《基因如何控制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

1.下列对材料二的图解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日葵因阳光照射,茎杆生长素的浓度一侧大于另一侧,细胞生长速度也呈相应趋势,向日葵会向受光侧弯曲。
B.在阳光照射时,向日葵向近地侧逐渐弯曲,其原因是其茎杆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和细胞生长速度均大于背地侧。
C.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向日葵茎杆细胞的生长速度都会随生长素的浓度变化而变化,后者高,前者也高,反之亦然。
D.没有太阳光的照射,向日葵茎杆两侧生长素的浓度相等,两侧的细胞生长速度也相等,这时茎杆就会向上生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我国来说,向日葵虽然是外来品种,但后来我国历代学者对向日葵的描绘却比外国学者的要更细致,认识也更深刻。
B.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向日葵向日旋转的习性存在着阶段性,当其花盘已完全开放或者已完成授粉后,它只会一直朝东方。
C.达尔文研究得出,向日葵的胚芽鞘尖端受光照作用,它会分泌出一种叫做吲哚乙酸的物质并向下传递,造成其向光弯曲。
D.向日葵基因控制说的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向日葵向阳而动并且太阳下山后回摆的原因,从而否定了植物生长素假说。
3.从古到今,人类对向日葵的科学研究经历了一段历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说明。
2023-07-31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河图洛书是贯通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桥梁”,所以,河图、洛书又被人视为中华文 明之源。西方人认为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东西。 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有洛书的一席之地。苏联 D·J·斯特洛伊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 年代初写的《数学简史》,称洛书纵横数字图是“最著名的数学贡献”。

据《尚书·顾命篇》记载,周康王即位,从周成王那里继承了八件国宝:“越玉五重陈宝: 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这里首次提到“河图”。

《尚书中候》说“元龟负书出”,则与“洛书”有关。从古代的文献记载中人们发现,上自 伏羲、黄帝、尧、舜、禹,下至商汤、周公、成王都与河图、洛书有联系。这反映出河图洛 书在古人心目的重要位置。但它们的具体内容,却始终是一个迷。

《系辞传·上》说:“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 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把河图洛书并列一起,作为圣人作易的四个 方面的依据之一。从天生万物、四时阴阳变化、历象日月星辰三个方面而言,河图洛书显然 是古人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

宋代传出河图、洛书和太极图,不但没有消除环绕在河图洛书上的重重迷雾,反而又引 发了古代学术界对河图、洛书的真伪的争议。随后形成的“图书”学派,尽管作出种种解释, 除了借助河图洛书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之外,却始终没有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直到西汉太乙九宫式盘的考古发现,对宋传洛书的真伪问题,才算有了结果。1977 年, 考古人员在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即西汉汝阴侯夏侯墓出土了两具占盘,距今已有 2100 余年。 在一具被考古工作者称为汝阴侯太乙九宫式盘的天盘上,四条直线相交八分其圆,成九宫形。 圆周数字排列与洛书完全一致,与《黄帝内经·灵枢》的九宫八风也基本相同。说明洛书数 字图式早在西汉之前已经存在,并已经应用于占筮和中医理论。洛书真伪的争论,因这一考 古发现而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特别是一系列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掘和重大发现,为我们提供了 丰富的文物资料。这些非文字资料中,有大量涉及天文历法的,有涉及数学的,还有涉及记 载和反映先民思想认识的各种宇宙图式。从这些宝贵的资料中,我们不但可以认识中国上古 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方法,而且能从上古文化的演变过程中,认识河图洛书的形成和 它们的原始本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河图洛书被人视为中华文明之源,所以河图洛书是贯通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桥 梁”。
B.西方人认为,洛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 码。
C.在世界数学史上,洛书也占有一席之地,D·J·斯特洛伊克所写的《数学简史》一书 就是证明。
D.汝阴侯太乙九宫式盘上的那种九宫数字图,就是《数学简史》所称的洛书纵横数字图 在西汉时期的一种应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尚书·顾命篇》和《尚书中候》等文献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尚书》一书所记载的史料,并不仅仅是周朝的历史。
B.“河出图”中的“河”,指黄河;“洛出书”中的“书”,是指由“元龟”所背负的 书,这两者原本并不是同时出现的。
C.上自伏羲,下至周成王,都与河图洛书有联系,但河图洛书的具体内容,对他们而言, 却始终是一个迷。
D.河图洛书反映了我们的先民在天生万物、四时阴阳变化、历象日月星辰三个方面取得 的某些认识成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既采用文献资料又采用了考古文物资料进行论证。文献资料如《尚书》《周易》,考古文物如两具占盘。
B.宋代传出河图洛书和太极图,对其千古之谜的破解不仅无益,反而引发了真伪之争, 并无任何积极的作用。
C.西汉太乙九宫式盘考古发现的意义在于,证明了洛书数字图式在西汉之前早已存在, 并表明了其具体的应用。
D.近几十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中提供的非文字资料,对破解河图洛书这个 千古之谜,有着重要的作用。
2017-07-14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