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150790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和元年,班超发于阗诸国兵共二万五千人击莎车,龟兹王发温宿、姑墨、尉头诸国兵合五万人救之。超召将校及于阗王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阗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龟兹王闻之,大喜,自以万骑于西界遮超,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阗。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鸡鸣,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龟兹等因各退散。自是威震西域

永元六年秋七月,班超发兵七万余人讨焉耆,至其城下,诱焉耆王广于陈睦故城,斩之,传首京师;因纵兵钞掠,斩首五千余级,获生口万五千人。西域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贡献。殇帝延平元年九月,诏以梁谨为西域副校尉。谨行至河西,会西域诸国反,攻都护任尚于疏勒;尚上书求救。诏谨将河西四郡五千骑驰赴之,谨未至,而尚已得解。诏征尚还。段禧、赵博守它乾城,城小,梁谨以为不可固,乃谲说龟兹王白霸,欲入共保其城。白霸许之,吏民固谏,白霸不听。谨既入,遣将急迎段禧、赵博,合军八九千人。龟兹吏民并叛其王,而与温宿、姑墨数万兵反,共围城,谨等出战,大破之。连兵数月,胡众败走,乘胜追击,凡斩首万余级,获生口数千人,龟兹乃定。顺帝永建二年六月,西域城郭诸国皆服于汉,唯焉耆王元孟未降,班勇奏请攻之。于是遣敦煌太守张朗将河西四郡兵三千人配勇,因发诸国兵四万余人分为两道击之。勇从南道,朗从北道,约期俱至焉耆。而朗先有罪,欲徼功自赎,遂先期至爵离关,遣司马将兵前战,获首虏二千余人,元孟惧诛,遣使乞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超召将校及于阗王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阗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
B.超召将校及于阗王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阗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
C.超召将校及于阗王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阗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
D.超召将校及于阗王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阗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龟兹,又称丘慈、丘兹,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
B.鸡鸣,又名荒鸡,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寅时,相当于凌晨3~5时。与四更相对应。
C.永元,帝王刘肇的年号;这是古代纪年的一种方式,从唐朝开始一个帝王只用一个年号。
D.都护,有总监护之意,是西汉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监护卫西域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曾调二万多兵攻打莎车国,龟兹王则调动多国的五万士兵去解救莎车国,班超精心部署,最终使龟兹等国士兵溃散四逃。
B.班超发兵七万余人攻打焉耆,在激烈的战斗中斩杀了焉耆王,从而打败了焉耆的队伍,并把焉耆王的首级送到京师。
C.梁谨采用计谋得以进入龟兹城,龟兹的官吏百姓造反,联合西域其他国家数万人围城,梁谨等人与之战斗数月后平定了龟兹。
D.西域许多小的国家归附汉朝,焉耆却拒不投降,班勇上奏请求攻打它。班勇、张朗兵分两路,约期会师,焉耆终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域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贡献。
(2)诏谨将河西四郡五千骑驰赴之,谨未至,而尚已得解。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天下苦秦久矣,相与戮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乐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武涉已去,齐人蒯彻知天下权在韩信,乃说韩信曰:“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洛,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愿足下孰虑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黡、陈泽之事,常山王杀成安君汦水之南。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之于勾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九月,(豨)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上自东击之。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将之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
B.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
C.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
D.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秦:项羽分关中地给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因称关中为三秦。
B.执戟:指秦汉时的宫廷侍卫官,持戟执勤;也指手持兵戟去从军。文中指后者。
C.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只能穿麻布衣服,故以此借指平民。
D.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后为任一般官职者之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涉预测到即使韩信为汉王尽力用兵,在项王失败之后,仍免不了覆灭的结局。
B.韩信坚决不愿背叛汉王是因为汉王除了给他官职、兵众,还在行为上很是亲信他。
C.虽然武涉和蒯彻对现状分析角度不同,但让韩信独霸一方、三分天下的建议相同。
D.蒯彻列举常山王张耳与大夫文种的事例,意在说明韩信与汉王关系淡薄,没有厚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2)汉王遇我甚厚,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5.唐人刘禹锡在《韩信庙》中唱叹:“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请结合所选文段,简要概括韩信悲剧产生的原因。
2022-02-24更新 | 19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
4.(甲)(乙)两文中张良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了哪几件事?
2023-05-08更新 | 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县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献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
B.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C.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D.常平是古代调节粮食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卖米,谷贵时减价买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主考官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建议梅圣俞应当避开苏轼。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第二年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2)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021-09-14更新 | 1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