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1510390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玄、中车府今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成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5.蒙恬一生,功勋卓著,而司马迁却评价他“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请结合文本说明司马迁这样评价的原因。
【知识点】 《史记》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节选自《史记·汲黯列传》)

(注)①大行:官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B.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C.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D.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原指山陵坍塌,后特指皇帝之死。《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B.黄老,也称黄老学说,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是华夏道学之渊薮,其思想体系强调修行、仁义、经世、致用四大主题。
C.廷尉是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
D.五铢即汉朝统一的基础流通货币,其得名源于它的重量,一枚重五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不畏权贵,喜欢直言劝谏。汲黯曾经当面质问汉武帝,气得汉武帝罢朝而去,其他的大臣们为汲黯担心不已,他却自有主张。
B.汲黯性情耿直,廷争不假辞色。汲黯多次指摘张汤,面对张汤故意深究条文、苛求细节的反驳,他回击刚直,甚至有点怒不可遏。
C.汲黯忠于职守,不愿外任为官。汲黯只愿担任中郎,希望能出入宫禁之门,为汉武帝纠正过失,汉武帝却找借口调汲黯赴任外地。
D.汲黯为政清明,获得皇帝褒奖。汲黯治理淮阳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治理效果明显,朝廷让他享受诸侯国相的待遇继续治理淮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2)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5.皇帝为什么任命汲黯担任淮阳太守?请分析原因。
2021-11-09更新 | 10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由斯言也,信之所以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乎天之所子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故羽非尽不知人,有蔽之者也。琐琐姻亲,持大权,而士恶得不蔽?虽然,亦有由尔。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忮害者,以己人而疑人之忮己。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吟,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义。惴惴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叔父也;追而迫之刭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亲不与焉。怀愿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刓印不与者惎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不疚于天,则天无不祐;不愧于人,则人皆可驭。正义以行乎坦道,而居天下之广居;无所偏党,而赏罚可以致慎而无所徇;得失之几,在此而不在彼,明矣。不然,舍亲贤,行诱饵,贱名器,以徇游士贪夫之竞躁,固项羽之所不屑为者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之二》

材料二: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刓(wán):磨损。 ②惎():憎恨,怨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惴惴慄慄A戈戟交B于梦寐C抑恶能不D厚疑E天下哉F然而G其疑H无救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只是、仅仅,与《与妻书》中“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的词义不相同。
B.属,指跟随,与《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词义不相同。
C.度,推测、估计,与《过秦论》中“与陈涉度长絜大”的“度”词义相同。
D.亲戚,内外亲属,与现在所说的“亲戚”相比范围不一样,属于古今异义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项羽并不是完全不知人,只是有人蒙蔽了他,韩信对项羽过失的说法,不如陈平的公正。
B.文中列举怀王、宋义、刘邦等例子来证明项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别人都在嫉妒陷害自己。
C.材料一指出项羽不屑于以封爵为诱饵从而曲从于贪婪的游说之士的竞相追逐,也肯定了项羽的英雄气。
D.张良有运筹帷幄之才,项羽没有重用范增,刘邦的这些评价在《鸿门宴》中都有相应的情节对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
(2)得失之几,在此而不在彼,明矣。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项羽对人才的任用,请分别概括韩信、陈平和刘邦对此的看法。
2024-05-22更新 | 12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注],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写作
B.悉秦之法                           更:经历
C.孝文帝                           说:通“悦”,喜欢
D.谦让未                           遑:闲暇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B.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C.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D.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向他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
C.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2017-06-07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