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词语 > 一般词语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7 题号:151244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利用它髹涂器具的国家,而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用漆漆物谓之“髹”,素髹即所谓单色漆器,又称“无文漆器”,强调漆色之美,无纹饰之缀。从素髹漆器的身上,现代人可以嗅到宋朝美学的“极简风”。宋代素髹漆器最大特点是“素”字,不仅代表着____与简单,也代表着“少就是多”的用色理念,其温润内涵的特质与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相得益彰。以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整套漆食器为例,其不施繁饰,不求华丽,体现的正是一种与宋代整体工艺美术“雅”的风格相____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人理性、内敛的人生态度。所谓“古淡有真味”,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审美思想影响下,素髹漆器形成了____的时代特征。它们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____,造型简洁雅致,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素雅               契合                 独具一格                 息息相关
B.素雅               融合                 独具匠心                 休戚相关
C.素朴               融合                 独具一格                 休戚相关
D.素朴               契合                 独具匠心                 息息相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让千年后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的态度,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
B.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宋代素髹漆器沉淀出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的慢、雅生活。
C.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的态度。
D.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
3.下列各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C.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涌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与此同时,那些家在本城的走读生们,也正撑着雨伞,一路说说笑笑,通过一段早年间用横石片插起的长长的下坡路,不多时便纷纷消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1.文中有重叠形式“刚刚、叫叫嚷嚷、长长”,说说它们和“刚、叫嚷、长”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B.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
C.那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B.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乐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C.大家跟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地练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D.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2024-04-05更新 | 125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1.作者善于将常见的词翻出新意,请从文中加点的“构成”“诞生”两词中任选一词,加以分析。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具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3-06-10更新 | 148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两题。

[甲]早期的“单元”就是教学内容的单位,主要涉及教什么——即教育的前端。一百年前课程诞生之后,特别是受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单元”一词尽管依然沿用,但其含义有所变化,即从有组织的内容单位走向了经过设计的活动单位,也叫经验单位,可以称之为教育的中端。后来的几十年,“单元”一词在不温不火的状态中渡过,[乙]直至21世纪核心素养时代的来临,人们从“课程视角、学习立场”上重新激活了单元概念,让单元成为一个学习单位,对接素养目标。也许此时的单元已经成为“一个教育片段的完整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丙]它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前端的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中端的整个学习过程,后端的素养目标是否达成的实践验证。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诞生B.尽管C.不温不火D.渡过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2022-04-13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