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庄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97 题号:15124988
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               
B.者               
C.也               
D.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                              明:彰显
D.先其家                              齐:整齐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5.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21-22高二上·天津红桥·期末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根据课文《逍遥游》,回答以下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B.旬有五日而后反。
C.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2.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中的 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中的 “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 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 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3.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B.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汤之问棘也/是已。D.楚之南/有冥灵者。
4.“天之苍苍”的实例,“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等比喻究竟侧重说明什么道理?
5.翻译《陈情表》中以下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021-03-10更新 | 1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尧以天下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即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节选自《庄子·让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B.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C.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D.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即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B.“尸祝”一种称谓,指古代殡葬时对死者读经文的人;也指主祭人。
C.“樽俎”指古代用来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后来常用作宴席的代称。
D.“大器”本义指“珍贵的器物”,也指宝器,后来引申为“能担负重任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州支父不接受天下,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看重。《庄子》借推倒天下的价值来确立生命的价值。
B.子州支伯托病辞绝天下,说明拥有天下和珍视生命二者不可得兼。
C.善卷追求自给自足、逍遥自得的生活,乐享适意人生,天下对他来说反而没有什么价值。
D.因亶父珍视百姓的生命,所以称其“可谓能尊生”,说明《庄子》提倡的尊生包含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两方面内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2)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2020-08-05更新 | 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5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①臧,见一丈夫钓,而其②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注释) ①藏:地名,在渭水边。②钓莫钓:身子在钓鱼,心不在钓鱼上面。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B.自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益:好处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吾尝终日思矣
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D.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请买其方百金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课内)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众人之所过                         复:补救
②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立
③吾为其无用而                  掊:击破
④今一朝而技百金                  鬻:卖
⑤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考虑
⑥譬之如医之人之疾者然        攻:攻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
2023-01-08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