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9 题号:1521668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诗“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②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③蹇(jiǎn)驴:跛脚的驴子。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新颖独特,不同凡响。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引出下联的议论。
B.颔联以“泥”“鸿”领起,用顶针的手法对“飞鸿踏雪泥”进一步发挥:雪地上留下的爪印实属偶然,而鸿雁依然要不停的飞往别处,这是常态。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
C.颈联意思是当年招待过他们的奉闲和尚如今已死,葬在新塔中,其僧舍也破败不堪,作者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寻觅当年自己的题诗了。
D.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一片光明。
2.历代诗评认为,宋诗多“理趣”。这首诗表达哪些人生之“理”?“趣”又在何处?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酬和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④垅:坟墓。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2.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2023-12-10更新 | 68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参廖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以风向多变、潮水涨退暗指世事无常,表达词人低沉伤感之情。
B.下片写西湖之景,诗人特意叮咛“记取”,可见这些都是昔日之景。
C.本词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
D.本词一气舒卷、格调高远,于达观中充满豪气,与婉约词风格不同。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气势雄放,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之风以人格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变化,也蕴含词人对世事的感慨。
B.词人自觉年华老去,回望人生发现自己曾错失了很多机遇,心中遗憾之情一时无法消除排解,故称“白首忘机”。
C.下片写了西湖之景,在春日的山峦间,山色青翠空明,云霏如烟,蕴含着苏轼与友人间相交相知的意味。
D.超旷心态与人生空漠之感的交织使得本词看似明快,实则蕴含着玩味不尽的情趣和思索不尽的哲理。
2023-09-07更新 | 5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其四)

萱草虽微花,孤秀自能拔。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

牵牛独何畏,诘曲自牙蘖。走寻荆与榛,如有宿昔约。

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


①此诗写于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期间,时苏辙留京侍父,这是兄弟俩第一次远别。三年多里,诗赋往还,唱和甚多。②萱草,又名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亭亭”写萱草高高挺立的秀美姿态,突出其孤秀自拔的精神丰姿。
B.“芽蘖”“走寻”写牵牛生长蔓延的生命姿态,是其“独何畏”的具体表现。
C.“南斋读书”暗点园中主人的生活,“乱翠”“如泼”视听结合,突出景物特点。
D.全诗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描绘景物,形象鲜明,既具情趣,又兼理趣。
2.诗人借萱草、牵牛寄寓怎样的情感哲思?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19-05-13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