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7 题号:152906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正襟       危:端正
B.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盘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       渚:江边
D.侣鱼虾而麋鹿       友:友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D.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下列对选文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完全可以称为“一世之雄”的豪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木假山记

(宋)苏洵

①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②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③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选自《嘉祐集》卷十五)

【注】①蘖:树木的嫩芽。②拱:两手合围,常用于表示树木粗细。③濆:水边。④数:气数,命运。⑤阿:曲从迎合。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而B.则C.焉D.何
2.以下关于“幸”或“不幸”的阐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有“幸”被用作栋梁的树木,仍不免被砍伐,也是“不幸”的。
B.被大风拔起的树木是“不幸”的,却有“幸”被人充分地利用。
C.被流水飘走的树木,即使有“幸”不破损或腐烂,仍多遭遇“不幸”。
D.作者家中“木假山”所用之“木”,符合文中所言“最幸者”的标准。
3.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下列说法最不适切的一项是(  )
A.善用对比突出事物特点。
B.善用借喻,含蓄而生动。
C.以叙述树木成长过程为主,议论为辅。
D.由此而及彼,拓宽了事理的适用范围。
4.南宋楼昉评论本文说:“首尾不过四百以下字,而起伏开合,有无限曲折,此老可谓妙于文字者矣。”结合全文,赏析其“无限曲折”的妙处。
2024-04-10更新 | 8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文公自御史贬阳山,新、旧二《唐史》皆以为坐论宫市事。公《赴江陵途中》诗云:“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有司恤经费,未免烦诛求。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阁门,为忠宁自谋?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下言畿甸内,根本理宜优。积雪验丰熟,幸宽待蚕麰。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洲。”皇甫湜作公《神道碑》云:“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恩,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专政者恶之,遂贬。”然则不因论宫市明甚。

《碑》又书三事云:“公为河南令,魏、耶、幽、镇各为留邸,贮潜卒以橐罪亡。公将擿其禁,断民署吏,俟旦发,留守尹大恐,遽止之。是后郓邸果谋反。及从讨元济,请于裴度,须精兵千人,间道以入,必擒贼。未及行,李愬自文城入,得元济。三军之士为公。复谓度曰:‘今藉声势,王承宗可以辞取,不烦兵矣。’得柏耆口授其词使耆执笔书之持以入镇州,承宗遂割德、棣二州以献。”李翱作《行状》,所载略同。而《唐书》并逸其事,且以镇州之功专归柏耆,岂非未尝湜文集乎?《资治通鉴》亦仅言耆以策干愈,愈为白度,为书遣之耳。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韩文公佚事》,有删改)

材料二: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删改)

【注】①阁门:古代宫殿的侧门。②蚕麰:蚕与麦的收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在答题卡上。

得柏耆A口授B其词C使耆D执笔E书之F持以G入H镇州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绸缪,指事前作好准备工作,与成语“未雨绸缪”中的“绸缪”含义相同。
B.夜,指在晚上,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响”字用法不相同。
C.恨,指遗憾,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恨”含义相同。
D.“岂非未尝见湜文集乎?”中的“见”字和《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中的“见”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见京师百姓惨状,行使御史职责,上疏奏请免除百姓的徭役与田租,让百姓存活下去。
B.韩愈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采用建议,被李愬抢去功劳。
C.皇甫湜写的《神道碑》中韩愈收服镇州的记载与李翱写的《行状》记载大致相同,而新、旧两部《唐史》中都未记载此事。
D.苏轼认为韩愈忠君爱民,所擅长的是担负起上天赋予的使命,所不擅长的是抵挡住小人的谗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资治通鉴》亦仅言耆以策干愈,愈为白度,为书遣之耳。
(2)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5.对韩愈被贬谪原因的分析,洪迈和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4-01-22更新 | 10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司马光)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B.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C.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D.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笔如飞”,文中指王安石写文章下笔如飞,以称赞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
B.“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一位皇帝在位时可以有多个年号。
C.“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与《谏逐客书》中“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洎”是“及,等到”的意思,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洎”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
B.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己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材料二中吕惠卿认为司马光所说的话是不对的,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认为国家现在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材料一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材料二主要引用司马光之言,表明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材料二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3-07-10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