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6 题号:153194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博物馆跨界被认为是博物馆突破常规,与其他领域和机构进行结合,发挥各自的优长、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取得综合效益的实践活动。博物馆与数字游戏的跨界,就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博物馆和数字游戏的共同需要和优势互补产生的实践。通常而言,博物馆给公众的印象是传统的、严肃的,而数字游戏是时尚的,娱乐的。但近年来,二者之间的跨界逐渐成为一股不容小视的潮流。这种跨界之所以能够进行,与博物馆和数字游戏各自的形象和话语塑造不无关系。

2由于对游戏的负面社会认知,数字游戏曾一度被压制和排斥;后来随着数字游戏在中国的社会认知的转向,数字游戏逐渐以正面形象出现,并在信息技术和文娱产业发展的驱动下拥有可观的发展前景。这种针对数字游戏形成的新话语是其得以与文化教育领域进行跨界的基础。

3当代公共博物馆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从物到人的发展理念。以公众为中心的博物馆的形象转变也是进行跨界合作的基础。面向变化的公众,博物馆选择新的方式,将藏品信息、研究成果等资源数字化,便于公众数字访问。这种方式使得博物馆自身储备了利于数字应用的资源,能更好地实现机构愿景。数字游戏也在展览表达、公众体验和博物馆建构中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与数字游戏的跨界结合,博物馆以轻松便捷、寓教于乐的方式服务于公众的学习和休闲,塑造着公共博物馆更加亲和、更具易用性的机构形象。

4从现有实践来看,博物馆+数字游戏的进行有两种基本方式,即数字游戏进入传统博物馆博物馆出现在数字游戏中。不同的方式反映了跨界主导力量的不同,由此,实践所具有的具体特征也有所不同。

5数字游戏作为收藏、展览主题和教育工具进入博物馆,体现了作为公共记忆保存机构的博物馆对于游戏社会角色的确认,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实践方式和内容。在实践中常定位开展收藏;二是博物馆举办游戏主题的展览,此类展览主要在艺术史或文化史的语境中展开;三是博物馆以数字游戏作为教育手段,让观众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展览知识,如上海博物馆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就随展推出了一款手机游戏,通过游戏过程梳理唐代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贸易路线。

6“博物馆+数字游戏的另一种方式是将博物馆相关元素融入游戏制作中,例如大英博物馆在游戏《我的世界》中建造其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博物馆与游戏公司合作推出全新游戏,如根据故宫馆藏的《千里江山图》设计的游戏《绘真·妙笔千山》,就得到了不少玩家的好评,但除在IP授权外并未在内容上实现深度融合,游戏中存在与原作不相符的元素和情节。

7数字游戏与博物馆的跨界结合,将游戏作为一种吸引观众的手段,使公众在通过更多样的场景和渠道获得文化熏陶和智识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据伦敦韦尔科姆收藏馆调查,其访客在历史类数字游戏上花费的时间比浏览官方网页的时间平均延长了四倍。但这一事实并不充分指向观众由此获得了更好学习效果的结论,更长的停留时间内,观众可能浏览了次要信息,被游戏场面或互动机制吸引,而非获取知识性内容。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在跨界中,博物馆想要在变化的时代中获得持续的生命力,更需要确保文化保存和知识生产的根基,因为博物馆的优势是拥有文化资源,是以研究成果的呈现和传播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拓展的。

(摘编自张紫媛《博物馆+数字游戏:跨界的话语和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度被排斥的数字游戏,在社会形象由负面逐渐转为正面后,将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B.博物馆以数字化方式呈现藏品信息等资源,与其发展理念“从物到人”的转变有关。
C.数字游戏作为收藏、展览主题和教育工具进入博物馆,常见的实践形式主要有三种。
D.调查显示,数字游戏与博物馆的跨界结合,导致了公众对博物馆知识性内容的忽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跨界产生的基础,实践方式与问题等方面,探讨博物馆与数字游戏的跨界话题。
B.文章对博物馆和数字游戏形象转变的讨论,是为了分析二者能够跨界结合的可行性。
C.举博物馆相关元素融入游戏制作的例子,有助于论证博物馆与数字游戏跨界的利弊。
D.文章以“通常而言”“逐渐”等语,对阐释问题作出限制,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的严肃,不时尚和数字游戏缺乏传统元素,能促进二者跨界后实现优势互补。
B.博物馆要塑造亲和,易用性的机构形象,如果不与数字游戏跨界结合,就难以实现。
C.与博物馆收藏数字游戏相比,在博物馆举办游戏主题展览,更能体现博物馆的功能。
D.对博物馆拥有文化资源优势的分析,体现了作者对博物馆与数字游戏跨界的理性思考。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美国利用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实力,借助自己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方面的垄断地位,在经贸谈判中恣意反复,对国际经贸规则任意破坏,目的是谋求更大的暴利。美国为什么会如此我行我素?不少人把缘由归于执掌美国政府的某一个人的执政风格和人生理念,这或许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把美国相关贸易历史做一番简单的梳理,或许对当前这一轮贸易战中美国恣意妄为的贸易霸凌主义能有更多的认识。

历史上,美国在经济崛起过程中,就一直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促进其经济发展。从1776年到19世纪20年代,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美国采用了全面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巩固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工业发展程度较高,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但仍然继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助推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二战后,美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开始推进多边贸易自由化,但仍将贸易保护主义作为缓解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应对主要经济对手竞争以及对战略竞争国进行战略打击的重要政策手段。

为维护霸权,美国曾大肆利用经济贸易手段打压眼中的对手。美国为服务于称霸世界的政治需要,对苏联、俄罗斯、伊朗和古巴等国,屡屡采取经贸霸凌,利用贸易禁运和投资限制等手段,打压对手,实现其战略利益。1946年,美国相关特别委员会提出实施范围广泛的出口管制,以对苏联进行限制。美国政府于1975年设立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可能涉及美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收购、兼并业务进行审查。直至今天,美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经历了几次主要的立法及调整过程,每一次法律调整背后都有重点触发案例和相应的战略目标国。当前,特朗普政府基于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作为未来战略竞争对手,正在通过进一步改革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出口管制,增加外资安全审查,以此对中国未来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进行战略打击。

实际上,为了维持其经济霸权,就是对盟友,美国历来都采取扶植和打压并举的策略。以日本为例,1950年日本出口额为8.2亿美元,到1981年则增加到1514亿美元。日本、欧盟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对美国制造业所构成的挑战和压力也相应逐步增加。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丧失使美国从贸易顺差国转为贸易逆差国。到了1984年,美国贸易逆差快速增加到1687.4亿美元。作为应对之策,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强制自愿出口限制等数量限制,加征反倾销税和惩罚性关税等价格调整措施,发动汇率战等综合性手段,通过打压日本产品出口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限制作用。

不难看出,贸易一直被美国用作推进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的工具。表面上,美国是在用所谓公平合理的规则体系来对国际政治经济进行重构,实质上,美国是为了维护和推进美国的霸权理念与价值观。美国所谓的贸易规则和秩序主张不过是一套双重的标准,极具虚伪性。当然,美国政府毫无顾忌地推行贸易霸凌政策,必然招致其他经济体的对等反击,局势的最终走向也未必完全会按照美国政府的逻辑和预期发展。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3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美国来看,只要自己有多方面的实力,就可以对国际经贸规则任意破坏。
B.美国当前如此我行我素,就因为它在历史上在相关贸易上的做法一贯如此。
C.美国无论作为发展中国家,还是世界强国,直在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美国曾大肆利用经济贸易手段打压眼中的对手,如俄罗斯伊朗、中国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针对一些人对美国恣意推行贸易霸凌原因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B.本文论证的重点是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在历史上一直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文中举出美国对盟友也曾采用综合性打压措施的例子,更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末论证局势走向未必能如美国所愿,是因它使用的双重标准极具虚伪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发起当前新一轮中美贸易战,不仅基于经济利益,更是想对中国未来高新技术等产业进行战略打击。
B.二百多年来,美国在经济贸易上就没想过规规矩矩地公平地与别的国家进行贸易,这让他们屡屡获得利益。
C.美国人维护和推进美国的霸权理念与价值观的目的,是在他们所谓的贸易规则和秩序上更好地使用双重标准。
D.美国一经济学家曾提出霸权国的存在利于世界经济稳定,这种“霸权稳定论”是更赤裸的贸易霸凌主义。
2019-09-24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论述类文体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大量的观察表明: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来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而“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政府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1.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B.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2016-11-18更新 | 6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日前,亚太动漫协会秘书长王六一在评价“《喜羊羊》导演对话《功夫熊猫》导演”活动时说:“‘对话'不对等。‘喜羊羊’对‘功夫熊猫’,为时尚早。”
《功夫熊猫》走的是高投资、高回报、服务全球成熟的高端受众的国际化路线,《喜羊羊》则是以低成本、简单创意、并不十分精致的制作、本土化市场为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功夫熊猫》的成功是成熟的美国动漫产业无数成功案例中的一个,而《喜羊羊》的成功则是不成熟的中国动漫产业碰巧遇到的一个成熟的案例。王六一认为:“一个必然,一个偶然,两者的产业落差或者反差是巨大的。这个巨大的空间,从消极的意义上看,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缺陷;从积
极的意义上看,其实就是中国动漫的机遇。”
饱含中国元素的《变形金刚2》再次印证了这个惨淡的事实。6月28日,该片全球同步上
映5天,在中国市场卷走上亿票房,全球票房逼近4亿元。
近年来,中国动漫发展势头迅猛,动画片年产量超过13万分钟,动画电影年产量达到16
部,网络动漫年产量3000—5000部。然而,年逾八旬的中国动漫却正体味着不小的尴尬。不
久前发布的《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
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孙悟空”名列其中。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
本、韩国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的比例仅有11%。中国动漫作品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原创形象,已成为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原因很简单,中国动漫产业还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产业缺陷,投资商投入资金后,总是希望很快就能收回成本,但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制作周期一般需要4一5年时间,中国的投资商往往不愿意承受如此大的风险。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及风险系数的高估,直接导致国内动画产业供血不足,难以产生优秀的作品。
(节选自《十问中国动漫》,《人民日报》2009年7月3日)
1.揣摩前两段中王六一说的话,下列不符合他想表达的意思的一项是
A.不久的将来《喜羊羊》可以与《功夫熊猫》平等对话了。
B.从目前看,中国动漫取得的成绩还没达到能与美国竞争的程度。
C.《喜羊羊》的成功让人欣喜,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缺陷使人担忧。
D.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中国动漫产业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2.2.探究后两段中统计数据背后的事实,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变形金刚2》在全球取得成功,与片中饱含中国元素有一定关系。
B.近年来,中国各种动漫产品的年产量猛增,动漫市场还是有一定需求的。
C.海外动漫形象深受中国青少年喜爱,主要原因是海外的宣传力度比较大。
D.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原创形象,是中国原创动漫受喜爱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
3.3.根据选文,下列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动漫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成熟的美国动漫产业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B.《变形金刚2》能够从中国市场卷走上亿元票房,说明中国的动漫产业是大有可为的。
C.中国动漫产业要发展,需要更多有影响力的原创形象,这就要求投资商有耐心和信心。
D.近几年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小羊”出色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动漫辉煌的时代到了。
2016-11-17更新 | 4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