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6 题号:153423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环境下,用儿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从小全面认识和正确辨别无处不在的媒介,能够对所接收和创造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合理享用大众传播信息,趋利避害,从而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力量。媒介素养教育的要义,是培养儿童青少年“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同,家长不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对8岁以下的低年龄段孩子以制定规则、养成习惯为主,如不泄露个人隐私、拒绝网络不文明行为等。对8岁以上的孩子以沟通交流为主,引导他们学会判断信息源的真假;拒绝与不认识的网友见面;鼓励他们从新媒介使用中学习新知识,规避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放下身段,善于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以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摘编自陈若葵《提高孩子“媒介素养”需从家庭入手》,《中国妇女报》201810月)

材料二:

(摘编自《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调查报告》2019年5月5日)

材料三:

被称作“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对网络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一代”。面对泥沙俱下的新媒体网结环境,家长们需要从“疏还是堵”这个问题直接跳到“如何疏导”上来,引导青少年提高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体的良好氛围。

不少家长担心新媒体使用带来的风险,将孩子自制能力差、学习不好都归咎于接触媒介。其实,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发展既有可能产生危害,也有潜在益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手机方式得当,会让青少年的理解和共情能力更强,线上交流有可能让青少年觉得比线下的交流更令人满意和有意义。

作为家长,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以信息理解能力、预防网络诈骗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教育为重点;又要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注重对子女信息质疑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引导孩子有效地使用网络,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网瘾隐患,增强抵御互联网不良影响的能力。还应鼓励子女发表新构想、形成自己的立场,不必屈从权威的多元型家庭沟通模式,帮助孩子解释有歧义的信息和排除干扰性的信息,鼓励孩子对媒介信息进行解读和批判,寓媒介素养教育于娱乐中。

(摘编自《提升家庭媒介素养是当务之急》,《中国教育报》201951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养成教育,它采用少年儿童喜欢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有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
B.根据调查报告,父母每天使用电子媒介60分钟以上的占大多数,而子女每天使用电子媒介时间在60分钟以下的为多数。
C.在家庭内部,家长要放下身段向孩子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能,更要从自身立场出发,想方设法对孩子施行媒介素养教育。
D.家长要陪伴、鼓励孩子,尊重其上网权,注重引导,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质疑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出生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对网络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是天生的,因而缺失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
B.父母和子女在新媒体端浏览信息时都较为关注社会新闻和时政,然而子女更偏向于娱乐消遣性的内容。
C.家长和孩子中都有一小部分人使用新媒体时间超过了6小时,由此可见父母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D.智能手机是“双刃剑”,孩子自制能力差、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使用新媒体造成的。
3.请结合材料分析提升家庭媒介素养的意义。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到晚会,你会想起什么?是齐聚了半个娱乐圈明星的载歌载舞,还是表演+主播卖货+抽奖的大杂烩?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大多数观众已经对流量明星的狂轰乱炸、直播带货的喧宾夺主出现审美疲劳。也正因为如此,河南卫视凭借着《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节奇妙游》《端午节奇妙游》等节目在今年成功出圈。

传统的卫视、互联网大厂晚会是直播式的明星大拼盘,一台晚会一个主题;但河南卫视陆续推出的四场晚会,其实更像是制作精良的连续剧连续剧的开篇是今年春晚的《唐宫夜宴》。它运用了5GAR等技术,将虚拟和现实场景结合起来,与传统的舞蹈演出有了明显区别。譬如唐朝乐师在彩排正式演出之间,其背景也从古色古香的《千里江山图》切换到了现代化的博物馆,令人耳目一新。正因为《唐宫夜宴》有了良好反响,河南卫视便以此为开篇,展开了一场连续剧。在春节之后的元宵节,《元宵节奇妙夜》中,苏醒的唐俑少女们奔走在河南博物馆、河南应天门里,穿梭在《清明上河图》中,取代主持人成为晚会各个节目之间的串词人。在元宵节之后,《清明节奇妙游》中,四位VR唐俑少女带领观众打卡实景嵩阳书院、清明上河园等文化景点,带领观众欣赏《纸扇书生》《少年》等节目。《端午节奇妙游》同样是继续讲述了四位唐俑少女的故事。晚会以唐俑少女视角,向观众呈现赛龙舟、吃粽子、艾草祛病等一系列传统端午习俗以及古代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

技术、文化与舞台艺术的融合,让河南卫视的晚会获得好评。当然,好评只是出圈的第一步,不容忽视的,还有帮助其热度一路攀升的其他助力。

互动性、传播性优质的互联网平台也为晚会后续热度的提升创造了相对良好的传播环境。以此次端午节晚会为例,在612日晚会播出当天,河南卫视就在B站、抖音、快手、微博等多个平台上更新着晚会相关内容片段,可以说是做了全网覆盖和用户触达。官方的一系列行动和操作后,晚会很快引发了第一波自来水传播。人民日报在微博上转发评论称晚会令人叹为观止;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将《祈》发布到了海外社交平台推特,同时评论难以置信的美丽

在媒体矩阵对晚会形成广泛报道的同时,河南卫视紧接着就请出了主创团队亲自解读晚会节目,从专业、文化的视角,让更多人了解这台晚会的创作构思,同时也从更深度的文化、创意层面,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主创团队恰到时机的回应,既体现了创作者的用心,也将广大用户的文化自信情绪氛围烘托到另一个高度。于是,用户们纷纷自发开启了第二轮、第三轮转发,将晚会的影响力和热度又进一步延续。同时在微博上,端午奇妙游手绘大赛也随之被发起。网友、插画师、设计师都参与到晚会内容的二创之中。该话题阅读量瞬间突破1.3亿人次。

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再到端午节,河南卫视四个节日的晚会一直能够维持较高热度,和其贴近传统文化的主题,以及创新展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策划息息相关。和当下国潮备受追捧的现象一样,河南卫视晚会本质上是契合了大众日渐增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认同,自然会获得广泛好评。

不过同样重要的是,河南卫视也给了地方电视台更多的成功经验是面对电视已不再是信息唯一的大规模传播渠道的现状时,能真正利用好网络这一传播渠道,并找到与年轻人对话的方法。

(摘编自郭瑞灵《复盘河南卫视的爆红出圈秘诀》)

材料二:

每一个传统佳节,都少不了醇厚的文化味儿。今年端午节期间,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的一个舞蹈圈粉无数。这个名为《祈》的水下舞蹈。以唯美至极的舞姿、精美绝伦的光影,让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仿佛穿越千年、跃然眼前。

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互动与共鸣,让传统文化在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近些年来,许多尝试都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在年轻人里赢得欢呼和掌声。

《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体验展现典籍的魅力,《国家宝藏》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出……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近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思接千载的当下观众由此徜徉在丰富的文化宝库。

当然,节目火了、人气高了、文创产品卖脱销了,并不意味着就要一拥而上、千篇一律。让更多人爱上优秀传统文化,唯美的情境、精致的设计、宏大的场面只是其次,观众心灵深处的认同才是关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掘历经千年的旋律、故事、姿态、图像等,用忠于历史的讲述、属于当代的表达,进行各有机杼的书写,才能展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催生更多打动人心的自觉庚续,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管璇悦《洛神起舞,惊艳了时光,惊喜了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卫视陆续推出的四场晚会与传统的卫视、互联网晚会不同,主题都贴近传统文化,更像连续剧。
B.河南卫视请主创团队解读端午晚会节目,既让更多人了解晚会的创作构思,也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C.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平台评论《祈》“难以置信的美丽”,主要是美在“洛神”的舞姿。
D.河南卫视给地方电视台提供了成功的借鉴,但一拥而上,单纯模仿,猛打传统文化牌,未必能够获得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卫视2021年多场晚会“火爆出圈”,可见观众的审美趣味逐渐提升,不再痴迷于明星们的载歌载舞。
B.当前晚会舞蹈节目只有将虚拟和现实场景结合起来,表现出与传统的舞蹈不同演出风格,才能收到良好反响。
C.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我们的讲述忠于历史,表达属于当代,就能展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D.《典籍里的中国》能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赢得观众认可,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的创新。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奉旨旅行”等系列文创产品,使故宫在人们心中年轻活泼起来。
B.承德市办理避暑山庄年票,游客可不限次数参观清帝夏季避暑、办公的离宫及周围景点。
C.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盒”,让消费者开盲盒,体验考古学家挖掘、鉴别文物的乐趣。
D.陕西历史博物院推出灵兽系列雪糕,“舌尖上的博物馆”使博物馆变得易亲近、更有活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2022-07-22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在浙江台州葭沚老街,体验纸伞制作、制茶、翻簧竹雕、彩石镶嵌等技艺成为热门文旅项目,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将米粒大的陶泥放到微型拉坯机上,用指尖捏出花瓶的形状,再用竹签、镊子精雕细琢,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创作微型陶艺作品的视频走红海外,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舞蹈名画,让观众沉浸在中华文化特有的意韵中。今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文化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有其主体性。回望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百余年非凡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精神的火种、重焕文明的辉光,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融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这一文化主体性,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自觉,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升腾中国气象。

(摘编自徐壮、施雨岑、王鹏《巩固文化主体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六》,《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文化领域的时代使命是要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完成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叙事还是节目架构中,都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这些节目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而是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文化再增添新的一笔,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

文化类电视节目展示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典籍里的中国》中《楚辞》一集,读书人撒贝宁与屈原在对话中引领观众感悟《天问》,领会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与屈原一同感受当前中国航天事业中的天问一号”“祝融号的成果,指出中华民族如何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延续。在这样一集节目中,不仅完成了与古人对话的想象,也是完成了一场影响观众心灵的对话。文化类电视节目如果只是浅表式罗列文化符号,或者倚重媒介化手段,而没有价值层面的根源和传承,那节目的深度意义仍会因为脱离文化土壤和现实而消解。节目即使凭借形式和内容能在观众群体中获得成功,却也会因为没有深层次的共通点而无法维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寻找共通点,即寻找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共通联结,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共通联结,社会大众与时代背景的共通联结。从这一点看,近年来总台推出的几档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方面围绕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紧紧扣住了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也积极促成了新的解释项的产生,将时代精神的溯源过程呈现了出来,完成了从古至今,从一个到另一个的意义延展。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始终强调时代和民族的使命,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总台所推出的几档文化类节目兼顾了集体与个人,既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也有细致的恒久话题。《国家宝藏》和《典籍里的中国》侧重于展示历史的纵深与辉煌,着眼于中华文化整体的传承,节目借助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个体,先贤君王或文化大家,让作为后人的我们产生尊敬和崇拜的感情,从而把自己融入中华儿女的集体身份中。这里的节目话语带有凝聚力和号召力,营造的是一种仰视浩瀚星空的磅礴氛围。相比之下,《朗读者》和《经典咏流传》则是俯瞰自己,于永恒的人类话题中感悟生命,对话自己。《朗读者》以陪伴、告别、青春、故乡等为主题,于经典文学作品中融合人物故事,让每一个听者带入自己的经历,产生情感共鸣。《经典咏流传》将古代诗词中诗人的个人情感承袭延续,展示了至今不变的情愫与感动。如贵州省石门坎支教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演唱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原因就是演唱者本身与诗人的情感具有一致性,都表达出对渺小自我的坚持和对生命的期待。如此一来,社会大众在节目中可以得到多种层次下的情感唤醒,得以进入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真正被民族文化感召和影响。

(摘编自侯沈汐《具象再现唤醒:电视节目对文化主体性的媒介再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文化主体性,而二者的出发点和论述侧重点也基本一致。
B.材料一认为,要具有对自身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就必须坚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
C.材料二通过比较,对《国家宝藏》的情感沿袭和《朗读者》的身份认同给予了赞扬。
D.电视节目如果没有价值层面的根源和传承,即使有深度意义,这个意义也会被消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电视类节目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方式,有责任承担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
B.文化自信的树立,离不开文化主体性;一种文化要有力量,那么必须有其主体性。
C.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抛开“文化回归”的目的,才能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
D.没有深层次“共通点”的节目,即使观众喜闻乐见,也无法维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了葭沚老街微型陶艺和《只此青绿》的例子,说明了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
B.材料二从两个方面递进分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文化主体性再塑方面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第二段先摆出观点,再分析典型案例,最后强调了寻找“共通点”的重要意义。
D.材料一提纲挈领,论述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材料二具体到媒介方面进行了论述。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文化主体性的时候都提到了“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一档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分析。
2024-04-15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汇聚、技术迭代、类型更新,近年来的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发生了由量到质的提升。从业者逐渐走出了探索中的迷茫,开始向精品化方向掘进。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片方和创作者跳出了以往扎堆玄幻、灵异、惊悚等题材的窠臼,转而深耕主旋律题材,靠真情的力量打动人,以精良的质感吸引人,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在网络用户中获得较高的评价和热烈的反响。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网络视听生产走精品化道路的过程中,开始科学规划布局选题,积极、有效地引导视频网站和内容制作方调整供给侧。我们欣喜地发现,脚踏实地,聚焦当下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的网络视听作品越来越多。网络电影如《草原上的萨日朗》《藏草青青》等,网络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纷纷着眼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支援边疆等时代主题。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网络视听作品体量小,制片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小,有时面对正在发生的火热现实能更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在聚焦某些具有时效性的新话题、新趋势与新现象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此外,站在重要时间节点回望历史也已成为网络视听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是作品形式的创新表达。网络视听作品从大屏转战小屏,势必从场面调度、景别构图、剪辑节奏及视觉风格等多层面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革新,以适应当前移动优先的传播生态。网络视听主旋律创作逐渐摸索出一种与其他主旋律影视作品有所不同的视觉风格。除了网络电影、网络剧之外,微电影和短视频在推动主旋律影视创作形式革新方面也功不可没。正是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具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在当下多屏互动、碎片阅读日益成为主要传播态势的接受环境下,网络视听作品的传播过程不仅打破了以往传统影视的时空禁锢,而且持续借助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形成了多元交错的传播局面,为推动网络视听主旋律作品走近大众、使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做出有益探索。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已经走出了过去野蛮生长与无序发展的混沌状态,日益呈现出守正创新、风清气正的精神面貌,这对于主旋律影视生产的多样化实在是可喜之事。

(摘编自宗俊伟《主旋律网络视听创作强势崛起》)

材料二:

“网络视听+”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网络视听大会论坛上,各路大咖探讨了网络视听改变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京东方科技集团执行副总裁姚项军表示,光影系统将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场景中,还可以走进酒店大堂、电梯,内容的广泛接入,将使得城市光影的内容更为丰富。类纸屏幕新技术,将使得绘画、文物、古籍等内容更容易被千家万户触及。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表示,网络视听在营造新场景时,应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情感和故事,让新场景可以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米未创始人兼CEO马东认为,长视频和短视频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不存在短视频有一天全面取代长视频,因为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满足的是人的大脑的不同需求。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闫于京介绍,2013年以来,网络传播平台有长足的发展,电影产品的质量总体提高的同时,网络电影产品的质量、技术、品类进步更是有目共睹的。美图秀秀的运营副总裁陈辉说,通过调研我们总结了“00后”用户的十大兴趣品类,跟之前的“90后”“95后”都不太一样,古风、汉服和国潮在他们心目中能排到前十。他认为,中国整体的审美和品牌的自信日益提高,所以不管是内部的用户自身兴趣爱好,还是外部的大环境,都让新国风成为网络视听的下一个风口。

(摘编自汪兰、李雪艳《“网络视听+”让未来生活触手可及》)

材料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12月我国网民达9.89亿,短视频用户猛增到8.73亿。截至20213月日均使用时长达到了125分钟,换言之,短视频占据人们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还多一些。报告还显示,20.4%的新网民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就是短视频应用,如此惊人的拉新力侧面反映出,短视频对时下互联网文化生活的刺激性影响。不难发现,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从过去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转变为现今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

从自媒体兴起到企业全面媒体化,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网络视听的认知应当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相对于过去强调“文字的力量”,我们更需要关注“视听的力量”。网络视听产品能摆脱文字叙述的线性束缚,直接作用于网民的思想及行为层面。人类故事的载体不再以文字作品为主,而是以视听产品为主。

20世纪,尼尔·波兹曼推出其著作《娱乐至死》,告诫人们要警惕技术的垄断,防范媒介危机。网络视听越发碎片化、肤浅化,逐渐脱离语境的趋势,似乎正印证危机的到来。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视听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终究是一把“双刃剑”,倘若控制不当,所造成的威胁必然是颠覆性的。面对发展迅猛的网络视听行业,我们还是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正能量牢牢地抓住网络视听领域的控制权。只有引领网络视听潮流,才能引导网络视听发展;只有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社会不会被负能量的网络视听内容带偏。

(摘编自严奇《关注网络视听生活带来的多维体验》)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网络视听内容向精品化方向发展的突出表现是,深耕主旋律题材,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
B.越来越多的网络视听作品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有的则站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来回望历史。
C.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D.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使网络视听作品走近大众、平民价值观深入人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网络视听+”让光影系统广泛应用于当下城市场景中,并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
B.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8.73亿,网民人数达9.89亿,前者在后者中的占比已接近九成。
C.调查显示,人们看短视频占用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等还多一些,这说明短视频将全面取代长视频。
D.人们喜欢的是以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而不是以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这是因为文字的力量大于视听的力量。
3.在网络视听已深入生活的今天,我们应该对网络视听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所给材料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022-05-06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